• 晋国六百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 韩鹏杰| 新世界 正版新书
  • 晋国六百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 韩鹏杰| 新世界 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晋国六百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 韩鹏杰| 新世界 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 16点前订购当日发出 支持7天无理由 开电子发票

23.05 4.4折 52 全新

库存49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鹏杰|

出版社新世界

ISBN9787510479359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2087522

上书时间2024-08-06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韩鹏杰,晋中人士,新锐历史作家,多年来深耕历史地理领域,对晋地历史尤为精通。历史博主、今日头条签约作家,在网络上集结了大量先秦历史爱好者群体。

目录
001 第一章 城濮之战与践土会盟
003 第一节 东出中原
003 报施救患
005 侵曹伐卫
009 第二节 城濮之战
009 子玉其人
010 战前斗智
013 退避三舍
015 临战心怯
016 出奇制胜
020 第三节 践土会盟
020 人莫予毒
022 大义勤王
024 始启南阳
027 以臣召君
031 第四节 重整山河
031 所谓外主
033 围许伐郑
036 元咺之讼
目 录
039 恩威并施
043 第二章 “秦晋之好”神话的彻底破灭
045 第一节 秦晋决裂
046 穆公背盟
049 弦高犒师
052 地缘冲突
055 郭偃之谋
057 崤山血雨
061 第二节 穆公幻灭
061 拜赐之师
063 穷寇勿迫
065 英雄遗恨
067 第三节 夷董之蒐
067 太傅矫命
070 重耳情史
073 狐赵之争
076 第四节 再起波澜
076 令狐之战
078 河曲之战
080 封堵政策
085 第三章 晋国的中原霸业中衰
087 第一节 无为霸主
088 襄公霸业
090 水诓敌
091 商臣弑父
093 结好诸侯
095 伐宋无果
096 讨齐无功
099 第二节 问鼎中原
099 一鸣惊人
102 皋浒之战
105 郑国叛晋
107 观兵周疆
108 国人大临
113 第三节 战云密布
113 先縠违命
116 皇戌劝战
118 战和不定
121 第四节 两棠之役
121 不宣而战
123 断指可掬
125 君子之风
129 第四章 齐楚联盟对晋国的挑战
131 第一节 忍辱负重
131 郤克受辱
133 九月围城
135 伐灭赤狄
139 第二节 晋齐首战
139 齐顷图霸
141 断道之会
143 联军伐齐
146 韩厥建功
149 爰娄之盟
151 第三节 信任危机
151 蜀地匮盟
153 收服郑国
155 政令不一
157 第五章 从第一次弭兵会盟到鄢陵之战
159 第一节 华元弭兵
159 好恶同之
160 南冠楚囚
162 接力促和
164 郤至使楚
166 第二节 联吴制楚
167 夏姬绯闻
168 巫臣叛楚
170 楚国内争
172 凿通勾吴
175 第三节 战云纷飞
175 吕相绝秦
178 子反背盟
180 战火复燃
182 第四节 鄢陵之战
182 楚有六间
183 巢车对答
185 好整以暇
187 魏锜射月
188 楚军夜遁
191 第六章 从悼公复霸到第二次弭兵会盟
193 第一节 复霸战略
194 巩固宋盟
195 安抚鲁国
197 胁齐入盟
199 吴入夏盟
201 魏绛和戎
205 第二节 疲楚复霸
205 服郑安陈
208 郑人背盟
209 无信之盟
211 战时经济
214 郑国盗乱
216 萧鱼之盟
219 第三节 晋齐争锋
219 迁延之役
222 梁之会
224 湛阪之战
225 荀偃梦讼
227 平阴之战
229 齐国内争
230 齐人伐晋
232 崔杼弑君
234 第四节 弭兵终战
234 重建互信
237 康王治政
239 楚才晋用
240 齐集商丘
242 晋楚争盟
244 未来可忧
247 附录

内容摘要
《晋国600年2:中原霸权的兴盛与衰落》聚焦于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到晋平公十二年晋国弭兵之盟这一时期,生动讲述了晋国与秦、楚三国近百年的争霸历程,展现了晋国鼎盛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人物风采。

主编推荐
1.详解晋国六百余年云谲波诡历史全貌,还原春秋争霸画卷底色。捋清晋国制度演变的底层逻辑,深刻剖析晋国兴盛衰亡的历史原因:作为先秦时期不错盛国家的代表,晋国的历史支撑起了整个春秋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构成了战国政治格局的基座。本书以晋国视角梳理了春秋历史的总体框架,对于渴望了解先秦,但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通读古籍的历史爱好者很有帮助。2.说史严谨,广泛吸收《左传》《国语》《史记》等有关史料和当代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分析丝丝入扣,时有精辟见解:作者熟读经史,各种古籍史料信手拈来,引用皆有来处。对当代研究晋国及先秦史的学术论著、论文多有研读思考,而后成一家之言。3.行文通俗流畅,叙事生动曲折,文风轻松幽默:先秦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闪耀的时代,有太多精彩有看点、值得玩味细究的历史事件、人物出现在这一时期。作者叙事简明生动,点评一针见血,不设阅读门槛,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4.晋人说晋事,述群雄纷争三百年春秋、品经天纬地六百载晋韵:作者生于长于山西,对晋地历史文化研究深入,重点说“晋”,又述尽三百年春秋史,饱蘸家国情怀。5.书后附作者精心绘制的详解各时期晋国人物关系图谱: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经图解豁然开朗。

精彩内容
第一章?城濮之战与践土会盟
第二节 城濮之战?子玉其人此时正是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周历三月初八日。
晋国出兵数月,先后攻克了卫国、曹国,迫使依附于楚的鲁国开始左右摇摆,受楚逼迫的齐国也与晋国结盟。原本声势浩大的楚国阵营被迅速瓦解,仍然跟随其左右的就只剩下了郑、陈、蔡、许四国,军事行动初见成效。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申叔(申公叔侯)所带领的谷邑驻军,还是令尹子玉(成得臣)亲率的围宋部队,对晋国在北方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全都无动于衷。也就是说,战争打了两个多月,晋楚双方的主力部队还没有正式接触。 在史书中,令尹子玉是一个“刚而无礼”之人,为人刚愎自用且不懂礼义,根本不适合担当一国统帅。《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出兵伐宋之前,楚成王为了检验令尹的治军水平,让前任令尹子文(斗榖於菟)和现任令尹子玉分别进行了一次军事操练。老令尹子文的演习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没有处罚一人就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新令尹子玉则用了一天的时间,其间鞭打了七个人,还用箭射了三个人的耳朵,这才把军队调教得像一回事。 子玉的成绩虽比不得子文,可到底还是不错的,因此人们都向老令尹表示祝贺,一个叫贾的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您的贤能众所周知,却把朝政大权传给了子玉,说是为了国家安定,可安定于内而失败于外又有何用呢?子玉其人刚而无礼,统领的兵车只要超过三百乘,恐怕就回不来了。由于你的推举导致对外作战失败,这有什么好祝贺的呢?如果他真能得胜回来,再祝贺也不迟!”蒍贾是否真的说过这席话我们无从知晓,这话也并非全然可信。楚国当时的政局,正是若敖氏权力炙热之时,前后两任令尹子文和子玉,以及此次出征的左军统帅子西(斗氏,名宜申)、右军统帅子上(斗氏,名勃)都来自若敖氏家族。若敖氏的一家独大,难免会引发其他家族的不满,作为若敖氏的政敌,蒍贾的话多少还是有些斗气的成分。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个颇富神话色彩的故事,说是子玉给自己打造了一套“琼弁玉缨”(镶嵌了珠玉的马冠马鞅,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子玉自戴的冠带),制作得精美绝伦,以至于连河神也艳羡不已,故而特地托梦给他说:“只要你把这套琼弁玉缨送给我,我就赐给你孟诸的水草地。”孟诸是宋国的土地,河神许诺赐以“孟诸之麋”,意即会保佑其伐宋功成,然而子玉却不肯允诺。他的儿子成大心以及左军统帅斗宜申感到十分不解,于是就派荣黄前去劝解。荣黄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只要能够有利于国家,哪怕是去死都无不可,更何况是献出美玉呢?跟国家大义比起来,这些都不过是粪土罢了!如果能使军队取胜,有什么可惜的呢?”然而子玉似乎是名坚定的无神论者,对荣黄的劝说丝毫不为所动。荣黄怒不可遏,出来之后就对成大心和斗宜申说道:不是神明让令尹失败,令尹根本就不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实在是自取其败啊! 战前斗智事实上,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子玉虽说身上毛病不少,但其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并不差。早年公子重耳也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楚国流亡时与他有过几次照面,当时子玉刚刚从子文手中接过令尹的职位,担心重耳回国会对楚国不利,曾多次建议楚成王将其杀掉。如今晋国在中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怒楚军,让他们主动挑起战事。然而子玉却一反常态不为所动,执意要先打下宋国再说,继续加紧攻势。日趋严峻的军事形势让宋国人感到十分吃力,也让晋文公忧心忡忡。 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对手只是寻常将领,子玉也不见得会输,可偏偏他碰到的是著有兵书《孙轸》且以谋略著称的军事家先轸,这一战就有看头了。 为了迫使楚军放弃宋国引兵北上,先轸秘密派人到宋国活动,说服他们给齐、秦两国送去厚礼,希望这两国能劝说楚国撤了商丘之围。这个计策的绝妙之处在于,楚军包围商丘已有小半年,商丘城破已经指日可待,在这种关键时刻任谁也不可能轻易放弃。而一旦他们拒绝了齐、秦两国调停的提议,就等于同时得罪了东西方的两个大国。当时总共就四个有影响力的大国,有三个就跟楚国不对付,你说楚国这仗还怎么打?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不确定因素,齐、秦两国作为调停方,他们既可以为晋国办事,也可以为楚国所用。尽管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楚国实际上早已向齐国宣战,而秦国则跟晋国同气连枝,可他们之间也并不是没有矛盾。只要还没有摆明立场,他们未必会真的介入晋楚之间的冲突,甚至在适当的时机,还会为了自身利益被楚国拉拢,选择与晋国决裂。万一这事让子玉想明白了,然后见招拆招玩起了外交战,晋国就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个时候晋国该怎么办呢?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绝楚人的念想,排除掉齐、 秦两国被策反的可能性,为晋国创造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外部环境。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先轸利用列强调停的机会,公然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了宋国,从而给楚人造成一个假象,让他们以为齐、秦两国的调停是在配合晋国的行动。如此一来,即便是子玉有心接受调停,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不答应。 这一连串外交戏法让楚人眼花缭乱,坐镇大后方的楚成王一看情况不妙,知道晋国人设的这个套,子玉十有八九得往进跳,就急忙带着亲兵撤退回国,驻扎到申县观察局势。临走之前,还特意传话给子玉和申叔,让他们分别从商丘和谷邑撤军。 俗话说“当局者迷”。子玉身为三军统帅,在这种时候发布撤军的命令并不容易。在先轸的一再刺激下,他明知局势已经对己方不利,却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楚成王也知道子玉的难处,故而循循善诱劝导他说:“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艰难险阻都已尝尽,民情真伪也尽辨知。上天给了他年寿,又帮他去除了祸患,就是为了成就他,这岂是人力所能阻止的?古语有云,‘适可而止’‘知难而退’,这没什么可丢人的!”然而对令尹子玉来说,他最大的敌人不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而是隐藏在朝堂之上。 贾说他刚而无礼,且不会治军,这既是在表达对若敖氏专权的不满,也是在讥讽子玉是个无能之人。流言纷纷让子玉如鲠在喉,明知前路多坎坷,也始终不愿低头。 假如在这个节骨眼上撤军,正应验了那些人对他的质疑和挖苦。他们不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个决策背后的原因,只会变本加厉地嘲讽若敖氏怎么出了这样一个无能之辈。那些潜藏在阴影中的敌人会趁机发难,挑战令尹的权威,动摇若敖氏的根本。 子玉不想做若敖氏的罪人,更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他需要打一场胜仗来洗刷耻辱,这就意味着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能半途而废。他拒绝了成王诏令,同时含着泪水对使者说道:“我并不敢说一定要建功立业,只不过是想借此堵住奸邪小人的口罢了!”看到令尹如此冥顽不灵,一直以来对其颇为迁就的楚成王终于也发怒了。他只给了子玉少量的军队,这或许是为了减少损失,但也或许是想要借刀杀人。可对子玉来说,这些问题都已经无暇考虑了,他必须要强打精神,尽全力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思忖之后,子玉派宛春为使向晋军提出议和的条件,提出只要对方恢复了卫侯的君位,并把私分的土地还给曹国,就答应解除宋国之围。 这番交涉也算是有礼有节:我楚国攻打宋国是有那么一点霸道,可你们晋国无端讨伐曹、卫也不能说是完全占理吧?咱们大家各退一步,恢复中原的秩序,岂不是皆大欢喜? 但晋人却并不买账,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劈头盖脸地斥责来使:子玉好无礼!他一个楚国的臣子,与我们的国君谈条件,一下子提出了两个要求,而自己却只做一个让步,这也太没有诚意了!看来这仗是非打不可了! 狐偃的这番话将晋国的意图暴露无遗,若果真如此答复,那么先轸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舆论环境就会毁于一旦。为了尽可能地创造对晋军有利的条件,先轸提出:子玉的要求尽管不合于礼,可我们却必须要答应。因为楚国人提出的要求可以安定三个国家,假如我们不答应,就意味着是我们执意要将他们继续拖入战争的泥潭。如此一来,就意味着楚国施予三家恩惠,我们结了三家的怨仇。不能安定别国就是无礼,结仇太多就无法作战,将来晋军还如何取胜呢?更何况,我们这次出兵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解救宋国,不答应楚国的条件,就等于是抛弃了他们,这又该如何向诸侯解释呢? 看到在座的似乎还有人不理解,先轸旋即提出两条计策:第一,条件是一定要答应的,但不是对楚国,而是对曹、卫。我们私下里与曹、卫结盟,恢复他们的土地和地位,这样原本是楚国施与两国的恩惠,就变成了我们主动的给予,从道义上我们更胜一筹。第二,则是要把宛春扣留下来,子玉知道之后一定会暴跳如雷,不顾一切地前来讨伐。到时候,我们再徐徐图之,岂不更好? 退避三舍子玉并不是不懂计谋的莽汉,他派宛春前去议和,恐怕就是为了陷晋国于“非礼”的境地,从而为自己争取主动。他以己度人,认为既然自己对已经取得的战果不肯放手,那么晋国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眼前的大好局面。可跟老谋深算的晋国人比起来,子玉的那点小心思简直是太天真了。 晋国私下里恢复了曹、卫的地位,就等于是答应了议和的条件,一举而施恩于三国。与此同时,他们又鼓动曹、卫断绝与楚国的关系,并扣留了求和的使者,以此来激怒子玉,从而将挑起战争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楚国。 在这场战争中,晋国方面各种诡诈之谋层出不穷,同时又牢牢地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使得子玉无论是在外交环境上还是在战争形势上都落了下风。事已至此,子玉已无路可退。他把满腹的委屈、怨恨以及对晋国人的不满都压在心底,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了危机的道路。 在先轸不断的诱导之下,子玉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晋国人却越发从容。他们不断地激怒对手,却又不与之交战,反而是引着楚军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奔走。当子玉带着大队人马跨越千山万水,从商丘赶到陶丘,想要跟晋军决一死战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晋军撤退时留下的滚滚烟尘。 这种做法别说是楚国人了,连晋国的将士都很不理解,他们遍览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时期的历次战争,还真没见过仗竟然可以这么打!有军吏壮着胆子问道:我们的国君亲临战阵,而对方带队的却只是一名大夫。让我们的国君躲避对方的一名大夫,这未免也太屈辱了吧?再者说了,楚军长途奔波赶到此处,早已是疲惫不堪,为什么不趁他们疲惫的时候袭击,反而要退走呢? 对此,狐偃给出了一个很合乎“礼”的解释,他说:“师直为壮,曲为老。”理直才能气壮,理亏就会气衰,这跟他们是不是长途跋涉没有关系。当初国君在外流亡时,曾受过楚国的恩惠,因此便许诺要“退避三舍”以报答楚王的恩情。倘若我们背弃恩惠、食言自肥,就会让敌人义愤填膺充满斗志,这样一来我们理屈、楚人理直,“老”(疲惫)的就是我们了。反之,我们的国君带兵退却,而他们的臣子却紧追不舍,理亏的自然就是他们。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对待“恩惠”的态度上,晋文公与晋惠公可谓有着天壤之别。当初晋惠公回国时,尽管秦穆公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但这毕竟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且秦穆公已经履行了他的承诺,晋惠公的违约哪怕是有再多的借口,也终究会落人口实。而晋文公则不同,他当年提出以“退避三舍”作为报答时,其前提是楚成王能帮助他回国即位。但后来楚成王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晋文公即便不报答他也是无可指摘的。如今在战场之上,晋文公提出以“退避三舍”来报答楚成王的恩惠,既展示了自己的仁义形象,从而为晋国的军事行动获取了充分的正当性,又可以借此掩盖其真实的战略意图,这显然要比晋惠公的莽撞蛮干机巧得多。 在不断的追击与退避之中,楚军将士的斗志渐渐被拖垮,而令尹子玉却因为求战不得,变得更加气急败坏。楚军渐次被引到晋军预先设定的战场上,在那里,秦国公子小子慭和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正带着本国的军队,从卫国的敛盂缓缓南下,准备要跟晋军合兵一处,共同向楚军发起挑战。
战争的真实进度正符合先轸的预期。四月初一日,晋文公、宋成公和齐、秦两国大夫在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镇)会合。追击多日的令尹子玉顾不得修整军队,就派斗勃下了战书,战书的文辞很是逗趣,说的是:“我们的战士想跟你们的勇士切磋一下。晋君只需靠在戎车的横板上观看即可,得臣也想借您的光一饱眼福!”听到子玉如此谦卑的措辞,晋人自然不能失了礼数。晋文公于是派下军将栾枝去答复说:“您的意思我们国君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国君因为时刻不忘贵国君主的恩惠,所以才退避至此。本以为大夫已经退兵了,毕竟臣子是不敢与国君对抗的。可如今既然您不肯退兵,寡君也只能奉陪到底了。那就麻烦您回去跟你们的勇士通报一声,让他们都抖擞起精神,准备好战车,忠诚于国事,明天早上就比试比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