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新高考,新方案(探寻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践的成功经验) 凌宗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夏书系·新高考,新方案(探寻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践的成功经验) 凌宗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 16点前订购当日发出 支持7天无理由 开电子发票

25.03 5.6折 45 全新

库存1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凌宗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95712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947647

上书时间2024-07-18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高考新方案”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其他省(区、市)也开始相应推进,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虽然舆论认为,这将开辟高考的新纪元,但我总以为这一轮改革,其实只是在江苏省“3 2模式”基础上的修补与完善。或许,这就是江苏省没有进入“*轮”的缘故吧。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上海市、浙江省先行改革暴露出来的问题,势必会重蹈覆辙。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
一、缘起
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国际教育的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教育的大背景,无非就是《PISA全球素养框架》(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或者说21世纪技能。“PISA全球素养”由知识(knowledge)、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社会技能和态度(social skills and attitudes)、价值(values)四部分组成,旨在为有意培养青少年全球素养的决策者、领导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工具,用以解释、发展和评估青少年的全球素养。据此,国内的林崇德先生研究了一个“核心素养框架”项目。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新颁布的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所说:“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两个词的内涵是一致的,对应同样的英文词(Key Competencies)。”所以我始终认为,我们今天谈的课程改革,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不能离开“全球素养”这样一个背景。“高考新方案”主要涉及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这些也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缘起。
二、具体表征
1.高中分设两类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次考试分开进行,合格性考试涵盖国家课程方案中设定的14个科目,由省、市分别具体组织,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等级性考试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学生自主确定选择3科参加考试,由省里统一组织考试,3科成绩要计入高考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科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以上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中不合格学生的补考由省里统一命题,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及物理、化学、生物3科的实验操作由省里制定统一要求(具体要求另行发文),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各学科考试具体范围依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与相关要求。其中,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内容,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3科包括实验操作;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的内容。
2.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考试时间由省教育厅根据国家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统一确定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中,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随结随考,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高二年级3个科目,高三年级9个科目,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合格性考试每科目考一次,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参加一次补考。等级性考试的6个科目统一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4月进行。等级性考试每个科目只提供一次考试机会。
3.录取模式调整
“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这次高考改革的核心。按照这一设计,高校录取依据语文、数学、英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考。这就意味着,原来由全国统一组织实施的每年一次性高考,将分化为全国统一组织的高考、地方按照要求实施的学业水平选考和高中学校按要求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
4.增设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江苏省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实施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校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等六个方面,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平台的基本程序,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供高校在录取时参考。2018年秋季,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新生也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注意,这将是我们未来必须做得很具体、很实在的一项工作,这也是以往多数学校教育所欠缺的。我们过去也有综合素质档案,也有社会实践。问题是,有学生或家长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学校就认可了。但是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里,将来要提供的综合素养评价报告,远不止是一个报告,还得有大量的实证性材料。就当下许多学校而言,我的建议是要梳理一下,学校有哪些活动性的课程,将这些校本活动上升到课程建设层面上来,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及确定相关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并记录在案,到时候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5.高职学校提前分流学生
另外一个举措,就是职业高中与职业高等院校跟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考分离,在江苏省已经做了不少年,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提前考试(笔试与面试)。我个人的理解,这个面试,其实就是类似于新高考的高等院校的面试。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构建包括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考试制度,鼓励有意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前分流,为的是缓解普通高考的压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考试,主要是要建立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分类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有步骤地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增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课成绩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增加技能考试。
三、现实问题
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录取标准,建立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问题,是这次改革面临的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那么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那么“多元录取标准”也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那么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主动性、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围绕录取标准多元化和考试改革,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是这次改革突破意义的集中体现。高校的招生选择权体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考生进行甄选;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为详细的综合评价录取标准和方案。高中学生的选择权在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对照不同高校专业录取要求,选择高中阶段的部分课程,进而选择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
简单地讲,在现实录取中,要打破单一的录取标准,除了看分数,还要看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的实证性的材料,那么这个标准,又是很难统一制定的。因为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标准,所以我们就得研究相关学校的录取标准,以及我们努力的方向。我的担心是,能从新高考改革受益的大部分将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学校和其他*的学校,因为这里有一个资源的占有与分配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其实对农村学校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个现实问题。
第二个现实问题是,录取多元化,可能会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考生进行甄选。当然,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不同高校录取的要求选择课程,可以让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更为聚焦。所以,对具体的学校而言,要研究自己学校过往学生的(高校录取)去向,以及相关高校相关专业录取的标准。我以为,目前而言,*简单的方法就是,统计本校近五年乃至十年录取学生的高校的大数据,就会发现,本校的学生一般是进入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然后研究这些学校、这些专业所要求的选科,以及与这些学校、学科相关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和内容。这或许就是我们考虑选科及开发、开设校本课程的依据。
另外,现在文理不分科,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我们不能被文理不分科蒙蔽。去研究研究那些学校、那些专业的招生要求,就会发现有些学校与专业是必选物理或者历史的。相比之下,“3 1 2”中的那个“1”,就有可能避免对“不分文理科”的片面理解。
“高考新方案”是减轻了学生负担,还是增加了学生负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面对新高考模式,您是否感到无所适从?本书以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主线,邀请了复旦大学附中、上海建平中学以及浙江等地学者、校长和名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实践经验,献计献策,既有理念与实践上的指导,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对于教师观念更新、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选科指导与走班教学等都有详细分析,定会给您带来诸多启发。



作者简介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近年来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言论四百多篇。著有《教育的积极力量》《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语文教师的使命》等。



目录

序:“高考新方案”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 1

方案1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践应答
- 建构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22
- 推进更加聚焦内涵的教学改革26
- 构建更加多元合力的生涯发展支持系统31
- 结语38

方案2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 思考与准备3
- 实践与策略5
- 课程与教学8
- 评价与升学13

方案3 新高考与中学教师观念更新
- 面对高考新政的真实心态42
- 积极心态来应对43
- 结语56

方案4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
- 从办学和育人目标的高度明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75
- 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76
- 着眼于学生成长,统筹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内容77
- 拓宽课程开发路径,多元化多层次保障课程实施83
- 新高考制度下新课程的挑战和困惑——课程实施的反思87

方案5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素养提升
- 师德素养60
- 思维素养67
- 学习素养70

方案6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五个问题
- 生涯规划教育是什么94
- 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95
- 生涯规划教育做什么97
- 生涯规划教育怎么做102
- 生涯规划教育谁来做108

方案7 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活动指导的实践和探索
- 生涯规划指导的背景115
- 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117
- 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与实践121
方案8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科指导与走班教学
- “不分文理”是高考新政的主要内容159
- 新高考选科必须熟悉专业要求162
- 新高考选科指导需了解学生发展的路径166
- 走班教学是新高考的新常态171
- 走班教学的关键是加强新高考的行动研究173

方案9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评价
- 共识与历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哲学阐释与国家意志183
- 新高考背景下的地方实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建构与实施187
- 检视与反思: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和评价的困境及成因分析192
- 理想与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与评价的校本实践194

后记 / 201


【前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