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精) 李炳海|责编:高宏洲|总主编:左东岭 人民文学 正版新书
  •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精) 李炳海|责编:高宏洲|总主编:左东岭 人民文学 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精) 李炳海|责编:高宏洲|总主编:左东岭 人民文学 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 16点前订购当日发出 支持7天无理由 开电子发票

57.26 7.4折 77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炳海|责编:高宏洲|总主编:左东岭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58119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7元

货号30919351

上书时间2024-07-03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综论
第一章20世纪前二十年:旧学新知交织的治诗阶段
第一节20世纪前二十年治诗的格局及走势
第二节章太炎:古文经学治诗的历史终结
第三节刘师培:贯通经史子集的诗学新兆
第四节王国维:开创现代治诗理论的先驱
第二章20世纪20年代:现代治诗范式确立之际的
奔突探索
第一节后经学初期:治诗的总体样态及走势
第二节梁启超、胡适:开创说诗新风的
学府导师
第三节《古史辨》: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
第四节俞平伯、刘大白:现代治诗范式的雏型
第五节游国恩:醇正儒雅型现代
治骚范式的确立
第三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治诗范式的确立
第一节多个流派并存和40年代的转向
第二节姜亮夫:宏通博放的治骚风格
第三节闻一多:剖石取玉、龙颔探珠式的
治诗历程
第四节刘永济:《屈赋通笺》的律宗法门
第四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学治诗的定型期
第一节粗糙与精细:社会学治诗的两种样态
第二节训诂考据与文献整理:绕行于社会学的
治诗理路
第三节神话诗学:社会学治诗的旁枝别流
第五章20世纪后二十年:先秦诗歌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鱼龙曼延:学术大潮中的浮游与沉潜
第二节集大成之作:先秦诗歌研究的历史总结
第三节标志性成果:治诗解骚的创新型精品

内容摘要
《中国诗歌研究史·先秦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梳理了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的特征和成就。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20世纪前二十年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二部分,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胡适、《古史辨》、俞平伯、刘大白、游国恩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三部分,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姜亮夫、闻一多、刘永济等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第四部分,考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第五部分,考察了20世纪后二十年《诗经》和楚辞研究的特征和主要成就。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先秦诗歌研究的成就和局限,对于当下的先秦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精彩内容
第一章20世纪前二十年:旧学新知交织的治诗阶段第四节 王国维:开创现代治诗理论的先驱在20世纪先秦诗歌研究史上,王国维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成为一座高耸入云的界碑,标示着一个新的学术世纪的真正开始。
王国维和章太炎、刘师培基本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王国维和章太炎、刘师培一样,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可是,他没有章、刘两人那种经学传承的负荷,而是在传统经学之外另辟蹊径,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广阔的学术空间。章、刘二人皆能放眼世界,研治先秦诗歌时对近代西方理论时有借鉴;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章、刘及同时代其他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运用已经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章太炎对金文的态度极为谨慎,对甲骨文则持排斥态度。刘师培在这方面也显得疏远、冷淡。王国维却对甲骨文和金文有精深的造诣,并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诸种因素使王国维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巨擘,在先秦诗歌研究领域取得全方位的突破,从学术理念到治学路数,都开创风气之先,是现代诗歌研究的前驱和奠基人。
一、以近代的西方理论观照《诗》《骚》王国维早期的学术论著,多是取外来观念与中国古代固有的材料相互印证。对于先秦诗歌的研究,他是以近代的西方理论观照《诗经》和《楚辞》。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反映在《文学小言》《文学小言》初刊于《教育世界》1906年第23期,总第139号。和《屈子文学之精神》《屈子文学之精神》初刊于《教育世界》1906年第24期,总第140号。两文中,这两篇论文写作、刊发的时间前后相次,在具体内容上也相互关联。
《文学小言》是王国维观照文学的纲领,主要观点取自叔本华和康德。文中首先提出作为批判对象的三种文学,即物质功利的的文学,追求名声的文绣文学,没有创造性的模仿文学。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之下,对屈原给予极高的评价: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六)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七)屈子,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也。宋玉、景差,感屈子之所感,而言其所言;然亲见屈子之境遇,与屈子之人格,故其所言,亦殆与言自己之言无异。贾谊、刘向,其遇略与屈子同,而才则逊矣。王叔师以下,但袭其貌,而无其情以济之。此后人之所以不复为楚人之词者也。(十)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8—169页。王国维最推崇中国古代四位作家,屈原列在首位。这四位作家之所以得到王氏的高度赞赏,就在于王氏把他们的作品与文学、文绣文学和模仿文学严格区别开来。王氏所运用的理论取自西方,但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观念,而是融入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念。王氏充分肯定屈原等高尚的人格,所持的是传统的“文如其人”理念。他承认文学创作需要天才,屈原等属于天才诗人,同时又强调学问、德性对天才所起的辅助作用。这与康德、叔本华等人对于文学的论述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氏将先秦到东汉的楚辞创作分为四期,也是从高到低的四个档次,他所欣赏的是具有独创性、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同时也肯定作家才气所起的作用。
《文学小言》涉及先秦诗歌的段落,主要是论述屈原和楚辞,同时也提到《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八)“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以《离骚》《远游》数千言言之而不足者,独以十七字尽之,岂不诡哉?然以讥屈子之文胜,则亦非知言者也。(九)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8页。第八则所引的诗句依次出自《邶风·燕燕》《邶风·凯风》《小雅·采薇》。第九则所引诗句出自《小雅·节南山》。王氏评论上述诗句,一是赞赏它们所表达的真情实感,二是肯定《节南山》这几句诗的凝练。《诗经》是古代六经之一,王氏评论《诗经》,已经摆脱传统的经学框架,而是立足于文学本位,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审视,这得益于他借鉴的西方理论。在传统观念中,《诗经》是《楚辞》的源头,并且用《诗经》的体制去衡量《楚辞》,批评《离骚》《远游》等作品的铺陈写法。王氏不再用宗经的理念去看待二者,而是从文学创作的规律方面进行思索,所得出的结论是审美体验。
《文学小言》从第六则到第十则,论述的重点是屈原和《楚辞》,其次是《诗经》。这几章集中编排,是专门研究先秦诗歌的结构板块。
《屈子文学之精神》以论述屈原及《楚辞》为主,却是以《诗经》为重要的参照系,自然也有对《诗经》所作的评价。
王氏把古代春秋以前的道德政治思想划分为两派:一者是帝王派、近古学派、贵族派、入世派、热情派、国家派、北方派,一者为非帝王派、远古学派、平民派、遁世派、冷性派、个人派、南方派,对于代表南北文学的《诗经》、楚辞,分别置于这个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文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表北方学派之思想者也。虽其中如《考槃》《衡门》等篇,略近南方之思想。然北方学者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者,亦岂有异于是哉?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0—171页。按照王氏所作的划分,《诗经》所代表的北方文学,在思想上属于帝王派、近古派、入世派、热情派、国家派,而《老子》《庄子》等南方道家文学,则属于另一派。尽管如此,王氏并没有把《诗经》完全视为北方文学的结晶,而是指出其中带有隐遁倾向的作品,如《卫风·考槃》《陈风·衡门》,乃是南北文学所共有的因素。
对屈原的作品,王氏亦以二分法观之,文中写道: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南方学派之思想,本与当时封建贵族之制度不能相容。故虽南方之贵族,亦当奉北方之思想焉。观屈子之文,可以征之。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2页。他列举屈原作品中提到的圣君、贤臣、高士以及暴君,“皆北方学者之所常道,而于南方学者所称黄帝、广成等不一及焉”。王氏据此得出结论,屈原所秉持的是彻头彻尾的北方思想。文中还写道: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者也。女媭之詈,巫咸之占,渔父之歌,皆代表南方学者之思想,然皆不足以动屈子。而知屈子者,唯詹尹一人。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通过对《离骚》及《渔父》《卜居》的解读,从中抽绎出南北两派的思想冲突,而把屈原划入北方派。同时也承认屈原所持守的节操,亦有南方派所激赏者。这种解析独辟蹊径,也独具慧眼。文中继续写道:然就屈子文学之形式言之,则所负于南方学派者,抑又不少。彼之丰富之想象力,实与庄、列为近。《天问》《远游》,凿空之谈,求女谬悠之语,庄语之不足,而继之以谐,于是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变三百篇之体而为长句,变短什而为长篇,于是感情之发表更为婉转矣。此皆古代北方文学之所未有,而其端自屈子开之。然所以驱此想象而成此大文学者,实由其北方之肫挚的性格。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对屈原及其作品采用两分法进行分析:就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言,属于北方学派;就其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风格而言,属于南方学派。北方学派的执著诚挚,又成为浪漫想象的驱动力。王氏在《文学小言》中称:“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67页。这是借鉴西方的艺术起源理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成功地运用了这个理论,称其谐语为“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这种理论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得到运用:故彼之视社会也,一时以为寇,一时以为亲,如此循环,而遂生欧穆亚(Humour)之人生观。《小雅》之杰作,皆此种竞争之产物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1页。
盖屈子之于楚,亲则肺腑,尊则大夫,又尝管内政外交上之大事矣。其于国家,既同累世之休戚;其于怀王,又有一日之知遇。一疏再放,而终不能易其志,于是其性格与境遇相待而使之成一种欧穆亚,《离骚》以下诸作,实此欧穆亚所发表者也。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73页。王氏所说的欧穆亚,指的是虽处困境而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并且进行抗争,兼有喜剧和悲剧精神。他认为《小雅》和屈原的作品都有这种情感,这与《文学小言》所说的“精神势力的发泄”是相通的。在运用西方理论解读《诗》《骚》方面,王氏近于水到渠成的地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初刊于《国粹学报》第47、49、50期,1908年11月、1909年1月,1909年2月。对先秦也有所涉及。《文体始盛终衰》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2页。这是说诗体随着时间推移而更迭,由四言到楚辞具有历史必然性,体现的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念。《诗词工拙》中写道:《沧浪》《凤兮》二歌,已开楚辞体格。然楚辞之最上者,推屈原、宋玉,而后此之王褒、刘向之词不与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64页。王氏把《孟子·离娄上》所载的《沧浪歌》与《论语·微子》所载楚狂接舆所唱的《凤歌》视为楚辞体的来源,这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后来治楚辞者多宗其说。他对楚辞作家所作的评价,可与《文学小言》中的有关论述相互印证。
王氏还把《诗经》、楚辞与后代的诗词作品加以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通或相似之处。《晏词意近〈诗·蒹葭〉》写道:《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之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4页。王氏之所以把《秦风·蒹葭》与晏殊的《鹊踏枝》相对比,在于二者所写的都是秋景。渲染秋天的冷清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情调有洒落与悲壮的差异。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把先秦诗歌与后代诗歌相贯通,关注它们在格调、气象等方面的同异,并且注意到彼此之间的可比性,时有警策之语,精辟之论,是从审美的角度所作的评论。这些论述上承古代诗话词话评点、感悟的特点,同时被纳入新的诗学体系,又具有现代诗学、比较诗学的属性。
二、以出土文物印证《诗》《骚》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成书于1912年,这部著作标志着王国维学术趋向的转变,即由沟通中外文学转向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这部著作在追溯上古至五代的戏剧时写道:“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8页。王氏列举大量古代原典,用以证明古代歌舞确实兴起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巫术,是西方重要的理论之一,王氏的上述论断,对西方理论有所借鉴,但论述的重点已不再是贯通中外,而是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歌舞与巫术关联的考证,这是学术趋向转变的重要标志。文中写道:《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余疑《楚辞》之灵保与《诗》之神保,皆尸之异名。《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9页。对于《诗经》中的“神保”,《楚辞》中的“灵保”,毛《传》、王逸均释“保”为“安”,王氏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灵保、神保所指的都是代神受祭的尸。王氏的结论有大量文献作支撑,显示出在词语训诂方面的精深造诣。
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初版是在1923年,由乌程蒋汝藻在上海排印。这部著作初稿成于1921年,后来陆续有所增补,但所反映的主要是1912—1921年期间王国维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文字声韵及古代制度方面。尤其是对金文、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充分利用,解决了许多重大难题,成为王氏治学的一大特色。
《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二》又提到《诗经》中的“神保”、《楚辞》中的“灵保”:《楚茨》云:“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又云“神保是格”,又云“钟鼓送尸,神保聿归”,传、笺皆训“保”为安,不以“神保”为一语。朱子始引《楚辞》“灵保”以正之。今案:克鼎云“巠念厥圣保祖师父”,是“神保”“圣保”皆祖考之异名。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王氏以克鼎铭文的“圣保”与《小雅·楚茨》的“神保”相印证,以此说明神保即神灵,具体指祖先神。依此类推,《楚辞》中的灵保,当然指的是所祭神灵,以及代替神受祭的尸。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对神保、灵保所作的考辨已经比较深入,但毕竟还未最后定案。这里援引鼎铭加以印证,遂使千载悬案最终破解。《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二》还有如下论述:《鲁颂》:“鲁邦是常。”笺云:“常,守也。”《商颂》:“曰商是常。”笺云:“成汤之时,乃氐羌远夷之国来献来见,曰是我常君也。”实则“常”当读为“尚”。《大雅》:“肆皇天弗尚”,《墨子·非命下》引去发曰:“……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常”,即“上帝弗尚”。陈侯因敦“永为典尚”,“典尚”即“典常”,古常、尚二字通用,尚之言右也。此皆可由《诗》《书》比较知之者矣。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常”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毛《传》、郑《笺》的解释均带有随意性,未能一以贯之。王氏以《墨子》及铜器铭文为依据,认为古代“常”与“尚”通用。这个结论可以在《说文》那里得到印证:“常,下裙也。从巾,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王氏的考证进一步表明,“常”字不但读音从“尚”,而且含义也与“尚”相通。明乎此,《诗经》中出现的“常”在解释上就可以一以贯之,而不会因作品不同而差异甚大。王氏这类辨析都带有举一反三的性质,可以连类相次解决许多作品的难点问题。王氏运用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与《诗经》互证,解决字句训诂的难题,具体案例集中编在《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二》这篇论文中,这是一篇颇能体现王氏以金文解《诗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力作。
王氏运用金文解决《诗经》研究的难题,不仅体现于字句训诂,而且还扩展到历史地理领域,《鬼方昆夷狁考》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大雅·荡》提到鬼方,王氏根据大、小盂鼎的出土地点,以及盂鼎和梁伯戈上的铭文,得出如下结论:“由是观之,鬼方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大雅·绵》有“混夷兑矣”之语,《小雅·出车》又称:“赫赫南仲,狁于襄。”王氏通过音韵方面的考证得出结论:“故鬼方、昆夷、薰育、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自音韵学上证之有余矣。”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但是,王氏的考索并没有到此结束,他又根据出土铜器的地点及铭文,进一步论证属于鬼方一系的活动地域。在对西周时期鬼方所属族类、地域、活动时段的考证过程中,王氏始终把出土文物作为重要的参照座标,解决了《诗经》研究的重要难题。
王国维在《楚辞》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是运用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对殷墟甲骨卜辞的研究,破译了殷商祖先谱系中一些历史之谜。他明确指出,卜辞中的王亥,就是《楚辞·天问》中的王该。接着又发现《天问》中提到的王恒,也在卜辞中有记载。他参考罗振玉的看法,梳理出殷商从王季到王亥、王恒,再到上甲微,三代四王的谱系。这项成果获得的始末以及具体考证,载录于《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中。王氏充分利用这个重大发现,对于《天问》中与此相关的难点问题,逐一给出明确的答案。文中写道:其云“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者,似记王亥被杀之事。其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恒盖该弟,与该同秉季德,复得该所失服牛也。所云“昏微遵迹,有狄不宁”者,谓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迹,有易与之有杀父之仇,故为之不宁也。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天问》对殷商往事的追问,以王氏所列举的诗句最为难解,以至于众说纷纭,成为千古疑案。王氏的解说句句都能落到实处,而且与《天问》的叙事脉络完全相合,是一个世纪以来楚辞研究所取得的最重大的进展。
王国维在运用金甲文提供的证据解读先秦诗歌的同时,也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解诗,并且多有发明。如《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一文,所涉案例具有典型意义,给出的结论也时有振聋发聩之语。不过,在运用传统训诂方法治诗过程中,时而出现通假过泛的瑕疵,较有代表性的是《肃霜涤场说》一文。该文开头写道:《诗·豳风》:“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涤,扫也。场工毕入也。”案:此二句乃与“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同例,而不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例。肃霜、涤场,皆互为双声,乃古之联绵字,不容分别释之。肃霜犹言肃爽,涤场犹言涤荡也。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释肃霜为肃爽,涤场为涤荡,皆是改字训释。其实,不必用通假,这两句诗也完全能够解释得很顺畅。肃霜,指迅速降霜。肃,指迅速,《诗经》往往用它的这种含义,《召南·小星》的“肃肃宵征”即是其例。至于涤场,本指农事活动,也没有改字别释的必要。这类情况在王氏解释过程中并不多见,当然也无妨自立一说。
王国维还对毛诗的解诂依据作了考证,《书〈毛诗故训传〉后》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王氏发现毛诗专言典制义理者多用《周官》,亦即《周礼》,而《周礼》一书得自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大毛公生于周秦之际,无缘得见。于是,对《毛诗故训传》给出如下结论:凡出《周官》者二十七条,盖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得见《周官》,因取以传《诗》,附诸故训之后。虽《诗序》之中,亦有为小毛公增益者,如《周南·关雎序》说诗有六义,语本《春官·太师》。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1页。王氏由《毛诗故训传》对《周礼》的取用情况,推断出毛亨、毛苌在成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毛诗的研究引向深入,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
三、从礼仪层面梳理和认定诗乐文献先秦诗歌多数是以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形态出现,诗歌还没有脱离综合艺术的母体。诗歌和音乐的关联,是王国维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从礼仪层面对于先秦诗歌与音乐相关联的文献加以梳理,并且进行认定,在从文献学切入进行治诗方面亦多有建树,这些成果主要收录在《观堂集林》中。
第一,他对西周大武乐章的篇目和编次作了考证。《周〈大武〉乐章考》一文指出,《大武》乐章六篇歌诗,都收录在《周颂》中,依次是:《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并根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分别标出所象之事、舞容。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就是《大武》歌诗的《武宿夜》,理由是该诗有“夙夜基命宥密”之语,“宿,古夙字”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且该诗所述又涉及文王、武王。王氏所作的认定虽非定论,但为近代《大武》歌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他的《释乐次》一文梳理各种礼仪用乐的情况,并列出《天子诸侯大夫士用乐表》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各种礼仪所演唱的歌诗及表演程序,基本囊括其中。其中绝大多数材料来自先秦典籍,也有的是文献所阙而王氏以意断之,对前代的说法有所补充和订正。
第三,《汉以后所传周乐考》提出先秦诗乐传播于后世的两条渠道:此《诗》、乐二家,春秋之季,已自分途。《诗》家习其义,出于古师儒。……其流为齐、鲁、韩、毛四家。乐家传其声,出于古太师氏,子贡所问于师乙者,专以其声言之,其流为制氏诸家。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这种《诗》、乐分途传播的说法,可以合理地解释,何以到了汉代《诗经》文本具存,而演唱歌诗的雅乐却所剩无几。王氏对此所作的解说合乎历史的实际,颇有说服力。
第四,对商、周两族的宗庙歌诗,分别从断代和音乐风格方面作出认定。
《商颂》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汉代四家诗就有不同的说法。王国维的《说〈商颂〉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辨析得出结论:“可知闵马父以《那》为先圣王之诗,而非考父自作也。《韩诗》以为考父所作,盖无所据矣。”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否定《商颂》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夫所作。《说〈商颂〉下》根据《商颂》提供的内证,并与甲骨卜辞对校,认为它不可能作于商代。最后得出结论:“由是言之,则《商颂》盖宗周中叶宋人所作以其祀先王。”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王氏列举的证据颇为充分,推理也甚为严密。他的结论不受今、古文的左右,从作品本身找内证,与多种文献相参照,在没有发现与此相关的新证据之前,这个结论是无法推翻的。
在《说〈周颂〉》一文中,他对《周颂》的音乐风格作了如下概括: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虽不可得而知,今就其著者言之,则《颂》之较《风》《雅》为缓也。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接着,王氏从四个方面证明自己的结论:《风》《雅》有韵而《颂》多无韵;《风》《雅》分章叠句,而《颂》不分章、不叠句;《风》《雅》篇幅长而《颂》篇幅短;《颂》的演唱礼文繁复、声缓可知。以上论证极其充分,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与《礼记·乐记》有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