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9)、《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发表多篇。近著有《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上河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1919:“美术革命”的另面
一、“写实”之辨:艺术运动.抑或社会革命?
二、“赤字”:从“无政府”到“乌托邦”
三、“参与式艺术”的优选联动与“大同”构想
余论 超越“世界剧场”:进化、变异与全球化
第二章 1979:“没有航标的河流”
一、解冻:“圆明园”、中美建交与伊朗革命
二、解禁:自然、身体与人民公园
三、解放-解殖:“形式美”“可口可乐”与普遍性
余论 解离:诸众之行动,抑或临时的集体逃逸?
第三章 1999:“后感性”与“超市”
一、“后感性”与“超市”的相遇
二、身体与媒介:展览的政治
三、“后一后感性”与“超市”之后
四、一个个案:刘麟的早期实践
余论 “重要的是让新的事情发生”
代跋 “Post-2008”:影像、(非)虚构与后媒介
附录 访谈二则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919”“1979”和“1999”三个时间节点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诚如本书结构所示,三个部分恰好构成了一部基于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但事实上,它是分别以这三个特殊的年份为基点,借以“引爆”整个20世纪的艺术、文化与政治的一种立体的叙事,因此三者相对独立,但又不乏重合或交叉。而且,三个部分的论述最后都回到了当下,并呈现出三个不同的结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以及全球化境遇之间多重而复杂的关系。
主编推荐
本书为罗中立、谭平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丛”之一,由复旦大学青年学者鲁明军撰写。他从“1919”“1979”和“1999”三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的艺术发生出发,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辟蹊径。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