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佛学概论 ; 太虚中国佛学
(本店保真,不卖盗版高仿。内页干净,无笔记划线。无尘封膜,专业防撞、防压、防潮包装。)
¥
10
2.5折
¥
40.5
全新
仅1件
作者太虚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太虚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0
-
版次
1
-
ISBN
9787206099595
-
定价
40.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16页
- 【内容简介】
-
太虚的佛学概论从“学史”和“学理”两个角度论述了佛学历史和。
- 【作者简介】
-
太虚(1890~1947),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太虚对法相唯识深有研究,并主张把唯识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起信论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寰游记等。
精彩内容:
所谓者,在常都以寺院中之僧人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何学之可言。此佛学,未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学作,凡有所摹效练,均可名“学”,如小儿学语、学行等。二是名词,如学理、学说,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前后相应,有精深详密之条理者,如科学哲学等,方可名学。令称佛学,亦指有精密条理之学理。然则佛如何有学,乃成问题。向来佛典内有所谓学佛与佛学之二语。学佛者,谓实践修行;而佛学则讲求明确精密之学理。其实学佛与佛学非二,凡学佛必先了解佛学之真理,然后学佛始能贯彻实行。故欲实行学佛,必先究明佛之学理。佛之学理,尤贵实证。如依佛经典,固可得其理解,然所求之理解,乃是佛智所实证之境。若仅作为一种研究,则实际上仍未能证得,故讲学原期于实证,期实证则须学佛之所行。故今进言佛之学理,及所以能有此学理之故。何以有学?通常佛典内多称佛法。有人言佛法即哲学,佛法即;有人言佛法非哲学亦非,只能称佛法。今将佛法分为四种:即教、理、行、果是也。教者,即佛现身于世间所说之法,遗留于后世,教化有情者;在当时仅有言说,未留文字,故无书籍。其所说之语言,以音声为体,依声之高下长短成为名,集名成为句,名句依于文字,多名多句多文之积聚,在佛学上谓之名句文身。此多名句文身,在佛当以声为主,闻者依佛所教修证,无文字之必要。及至佛说法度人事终,灭度之后,弟子因佛去世,恐后无所宗依,故将大众所闻于佛之教法,忆持多闻者,传诵所闻,由大众证明,录成经典,此即佛之遗教。此佛之遗教,与通常之学理学说不同,盖通常之学说,乃依半明半昧之常识推究所成,以所已知者推所未知。如科学方法,在其推究之中,得一番经验,加一层知识。若昔言天圆地方,后知地本球形,则说无确定,义时变动。佛之教法,与余学来源不同,乃是纯由圣智中所流出之至教。故于教法上言,不能不用信力领受之。此点与信无异。佛法非,亦非不是。故欲讲佛法,必先信有佛。佛者,乃佛陀之简称,即系觉者之义。觉者指已得无常正遍觉之人。此界中已得无常正遍觉者,曾有释迦牟尼佛,现身世间,说法度人,囚有教法遗传人世。然又不同其余者,则吾人能实行实证到于无上正觉,吾人亦即成佛。故吾人于佛,终可等。惟在未成佛以前,欲求成佛,不可不先信受佛之教法。然此信亦非盲从之信。盖吾人若信有法界诸法之真实理,则觉悟此真理至于圆满者,即是无上正觉。在佛之无上正觉中,无一刹那间不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明了觉知者;非前念知一,后念又知一也。在佛自觉已到圆满地位,更不须学识学理及学学作之学,故曰无学。盖佛证入究竟觉悟境界,如虚空大圆镜,无不含照:而群生未能证人法界万有之真实相,所以迷昧颠倒,生出许多烦恼痛苦。佛悲悯之,故施设名句文身之教法,使之觉悟。佛之教法有两方面:一者符契真理。佛一念中普遍照了法界万有之真实理,时时相应,无有一毫谬误。故所说法,皆契真理。一方面又符契根机。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种机感,即为之方便解说。此之两方似相。以众生心智,不与佛齐,随顺众生,则不契理。然教法,乃佛行化之权巧,渐次皆令通到佛之境界,所谓皆令入佛知见。此为无上遍正觉中施设流出之教法。惟此种施设,必系应机而起,佛与佛则不用此也。此所施设流出之教法,依万法唯识言之,则有两方面:(一)无漏清净之名.......
- 【目录】
-
绪言/005
上编学史/008
章 释尊略传/008
第二章印度佛学略史/010
第三章中国佛学略史/014
第四章各地之佛学略史/017
下编学理/020
章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020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034
第三章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037
第四章概括/042
第五章结论/04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