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15 6.8折 22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深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向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3-9787305046087

上书时间2025-01-08

熹牛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向红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5046087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3页
  • 字数 266千字
【内容简介】
本文坚持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方案和开放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的理论目光投射在德里达的早期(从1953年-1967年)思想上并重点解读了德里达的三本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本书的主线试图详尽、客观、不带目的论色彩地重构德里达德构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中潜滋暗长、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三个核心原理——差异原理、延迟源理和“充替”原理——的出发过程;本书的副线从胡塞尔和德里达的原始文本出发,对两个不同视域的并置、启发和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误解、挪用和阉割并邮此挑明胡塞尔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

  本书于2003年获“熊伟青年学术奖”。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德里达的历史初始语境与思想支援背景

    第二节  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的解读模式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立场与学理进路  

第一部分  生成与差异  

  引言

    第1节  生成的含义

    第2节  辩证法的含义

    第3节  生成与辩证法的关系

    第4节  《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的文本学考察

  第一章  心理主义的生成

    第5节  胡塞尔“哲学之路”的“起点”

    第6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一  “第一性的”关系与“心灵的”关系

    第7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二  “零”与“统一性”的生成 

    第8节  心理生成主义所面临的困难之三  “某物一般”的生成 

  第二章  描述性现象学的“生成”  

    第9节  从生成向生成中立化的过渡  

    第10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一  难以还原的客观时间 

    第11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二  “原印象”是现象学的辩证法还是本体论的辩证法  

    第12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三  自由、绝对主体性及其限制

    第13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四  现象学的“剩余”与“全部现象学的崩溃”  

    第14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五  纯粹之“我”与“现显”之“我”的内在困境  

    第15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六  胡塞尔的“漏洞”——“原素”(hylé)地位的两难

    第16节  生成中立化所带来的问题之七  “无限性”与“无定限性”的混淆

  第三章  先验现象学的“生成”  先验性与世间性  

    第17节  从静态的结构描述向动态的生成分析的过渡

    第18节  “非实项的内在性”的“不可还原的悖论” 

    第19节  暧昧和可疑的“生活世界”

    第20节  “否定性”的起源 

    第21节  理论兴趣与非沉思的兴趣

    第22节  纯粹目的论观念的“二难选择”

    第23节  “主动生成”说的两个困难 

    第24节  “被动生成”说与本体论 

  第四章  生成与目的论

    第25节  先验目的论出现的必然性

    第26节  目的论观念批判

    第27节  原意向与后生成的“现象学循环”

    第28节  先验主体性的生成和运动

    小结  解构之第一要素的出现  差异

第二部分  起源与延迟

  引言  《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  译文与导论》与“生成”问题的重提  

  第五章  “远程通信”  从几何学的当下意义到它的“初次性”  

    第29节  胡塞尔向几何学源头进行回溯的思路

    第30节  德里达对这一思路的辨明与怀疑  

  第六章  本我的基础性地位质疑

    第31节  德里达的“令人惊异的转变”

    第32节  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分歧  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我们”之间的鸿沟

    第33节  为胡塞尔一辩

  第七章  语言文字的“身体化”  与“充替”概念擦肩而过  

    第34节  “书写的现象学”

    第35节  中间地带的发现

    第36节  单义性与“充替”概念的初露端倪

  第八章  对观念的“看”与“听”  无限延迟的“终极创建”  

    第37节  地理学和亚结构

    第38节  康德意义上的观念及其显现的方式

    第39节  三个影响深远的结论

    小结  解构之第二要素的出现  延迟

第三部分  声音与充替

  引言  《声音与现象》的问题域及其解读方法

  第九章  在表述与指号的根源处 

    第40节  表述与指号的区分

    第41节  德里达对这一区分的反驳  “缺口”说与逆命题 

  第十章  声音(1)  “声音”概念的诞生 

    第42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显性思路  

    第43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隐性思路  

    第44节  对这一思路的简评

  第十一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2)  符号的充替性

    第45节  孤独的心灵生活及其带来的解构学上的困难

    第46节  解构学上的第一个切入口  “作为机遇性表达的我” 

    第47节  解构学上的第二个切入口  “代现” 

  第十二章  对“自言自语”的解构(3)  “眨眼瞬间”和滞留 

    第48节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与德里达对“滞留”性质的论证  

    第49节  对这一论证的合法性批判  多此一举的惊讶、沙堆及其它

    小结  解构与推翻

  第十三章  声音(4)  声音与观念化的共谋性

    第50节  “超越”与“触发”

    第51节  声音的超越性与“自身触发”性

    第52节  从“自身触发”的解构策略到“充替”

    小结  解构要素之三的发现  “充替” 

代结束语  从德里达与马克思的相遇看解构的边界

附录  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