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新文学通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语新文学通论

汉语新文学通论

29.4 3.0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寿桐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1.18-2

上书时间2024-11-18

图途书屋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E17-02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寿桐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8-03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60266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23页
  • 字数 549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分内涵论、范畴论、传统论、存在论、文体论、外延论、附录等七部分,系统论述了“汉语新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其学术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以“汉语新文学”作为宏观构架,重新关照和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翻译文学、雅俗分野、批评形态、小说、戏剧、诗歌等诸多论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作者简介】

朱寿桐,1958年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曾作为访问(客座)教授到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崇实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工作,并到海外30余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迄今已出版过《“汉语新文学”倡言》、《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等个人专著2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300多篇。

【目录】

绪论
内涵论 
第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建构
    一  “新文学”的学术张力
    二  汉语新文学的理论优势-
    三  汉语新文学学术实践的价值
    四  “汉语新文学”概念唤起的学科审视
第二章  “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优势
    一“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整合力
    二理论比较中的“汉语新文学”概念
    三学术呈现及其可能的尴尬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维度  
    一  面向古典文学的“中国”理解
    二  面向少数民族的中华论域
    三  面向世界文学的汉语语种
    四  面向汉语新文学的学术掘进
第四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
    一  “汉语新文学”的引申义
    二  文化伦理的理论范式
    三  文化伦理与心理情结
    四  汉语新文学研究的文化伦理意识
第五章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一  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本然意识
    二  世界性倾向与汉语新文学的自我定位
    三  汉语新文学:世界性取向的表达
第六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归属感
    一  “汉语新文学”概念对“国族文学”概念的弥补
    二  汉语新文学的故国归属感及其必然性
    三  汉语新文学文化归属感的学术意义
    四  汉语文学、汉语新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  
范畴论
第七章  汉语新文学的语言学矢向
    一  废灭汉字:关于新文学世界性的表层反思
    二  拼音化:关于汉语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三  全与美:汉语新文学表现的深层构架
第八章  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与汉语文学研究规范
    一  汉语人文学术与西方人文学术
    二  汉语学术与汉语语言优势
    三  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分析
第九章  翻译文学与汉语新文学
    一  翻译作为传播方式,其文本重构的意义
    二  翻译作为资源凭借,重新编码与定型
    三  翻译作为语言创造的途径,变革汉语新文学文本
    四  汉语新文学对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包容性
第十章  汉语新文学的“雅‘俗”分野
    一  “雅”与“俗”的相对与互涵
    二  雅俗文学与汉语语言
    三  雅俗分野与汉语文化伦理
第十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  汉语新文学家的空域意识

内容摘要
 朱寿桐著的《汉语新文学通论》分内涵论、范畴论、传统论、存在论、文体论、外延论、附录等七部分,系统论述了“汉语新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其学术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在此基础
上,以“汉语学文学”作为宏观架构,重新参照和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翻译文学、雅俗分野、批评形态、小说、戏剧、诗歌等诸多论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可以说,本书稿最大的亮点是突破了学界主流的文学史认知和既有的学科体制,有一定的理论创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