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上下
  • 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上下
  • 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上下

20 1.9折 108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春 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23

上书时间2025-01-03

清晨书舍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春 著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0
  • 版次 1
  • ISBN 9787540771065
  • 定价 10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65页
  • 字数 1100千字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立足于中国传媒业的深刻变革,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新媒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探究1978年以后中国传媒变迁的路径与逻辑,并通过较有事件性的叙述再现这一变革过程。在错综复杂的冲突中,各类人物和机构都作为历史主体出场,从不同位置参与中国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一体向多元转化的行动,因而它不仅是一部传媒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李春,男,1968年生于安徽滁县,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学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兴起、入宪与废除》等。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传媒史》于2013年通过结项评审,并获优秀等级。           
【目录】
《当代中国传媒史上》目录: 
引子 
第一章传媒的一般功能开始恢复(1978—1981) 
第一节“政治家办报”写新篇 
一、抉择与担当: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 
二、建立规范:“三不”主义与“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制度的废除 
一、街头出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大小字报和刊物 
二、删除“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宪法条文 
三、遏制各种单位自行编印书刊的泛滥态势 
四、关于立法保护和规范言论自由的呼声 
第三节文化饥荒的缓解 
一、“毒草”作品的复出 
二、对文艺创作控制的放松 
三、文化生产的全面启动 
四、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拖累 
第四节学习“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 
一、抨击“假大空”与“帮八股”文风 
二、国际报道与政治套话和外交表态的分离 
三、批评报道及其他负面新闻的恢复 
四、对新闻职业意识的呼唤 
五、单纯灌输向告知、说服的转变 
第五节行业间行政分工协作的危机 
一、电影业不再无条件帮助电视台 
二、电影制片业与发行放映业之间及发行放映业内部的利益之争 
三、图书发行渠道的多元化 
第六节涉足营利活动 
一、报纸、电视和广播商业广告的恢复 
二、中央电视台和少数中央级报社获准试行企业化管理 
三、稿酬的恢复及版权立法的准备 
四、精神产品商业化的出现 
本章余话:舶来品 
第二章传媒的总体结构显著分化(1982—1988) 
第一节党政部门及人民团体争相创办或扩充传播工具 
一、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的实行 
二、新华社重启世界性通讯社计划 
三、党政部门及相关单位争相办报刊 
四、图书发行与出版引入系统外力量 
五、传真、计算机、激光照排、电子采编和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初步应用 
第二节中央决心争取舆论主动权 
一、对外宣传要“大胆、全面、活泼、及时” 
二、改进广播电视新闻时效 
三、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交流感 
四、探索专业化工作机制 
五、十三大前夕新闻改革方案的出台 
六、“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第三节大一统事业体制的松动 
一、集中精力搞宣传:上海广电分权的尝试 
二、广播电视系统实行经费包干和多种经营 
三、报社、通讯社开展多种经营 
四、出版业实行企业管理、承包制及放松书价与发行渠道管制 
五、行业冲突:计划供纸、邮发合一制度的破裂与广告代理制的受阻 
六、电影制片业投资过热及电影制片与发行冲突的加剧 
七、保护私权:版权立法工作的展开 
八、化公为私:许可证、记者证、版面和节目的寻租与“走穴” 
第四节精神产品的商业化 
一、大众化报刊形成气候 
二、娱乐片的兴起 
三、通俗文学的流行 
四、色情暴力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泛滥 
第五节思辨、批判热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危机 
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籍的大量出版 
二、文艺作品对中国社会的反思 
三、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形成声势 
四、思辨性报道的涌现 
五、风光名胜片与政论片的风行 
六、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自由化与建设精神文明 
七、呼之不出的新闻法 
本章余话:最大的失误 
第三章一场政治风波后的整顿(1989—1991) 
第一节反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一、思想和宣传领域着手反思工作 
二、清扫反动、黄色和其它不良出版物 
三、批驳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行 
四、加紧国际舆论斗争和对外宣传 
第二节确立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一、以爱国主义凝聚人心 
二、以民族优秀文化振奋人民精神 
三、做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四、鼓励来自现场的报道 
五、安排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六、纪录意识的建立 
第三节经济困难的加剧与应对 
一、报纸与读者对公费订阅的依赖 
二、报社要求邮政部门降低发行费 
三、部分报刊增加或转向软性内容 
四、少数广播电台尝试内部管理改革 
五、试探电视剧交易的市场化 
六、电影制片业深陷困境 
七、激光照排等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行业失范现象的蔓延与整治 
一、整治小报、记者站、记者证和电视剧生产许可证 
二、群众抱怨广告过滥和有偿新闻现象 
三、制定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四、著作权法正式通过 
本章余话大局 
第四章市场化的初潮(1992—1993) 
第一节面向市场调整内容结构与形态:报纸、期刊与图书 
一、许多机关报开设周末版等文化娱乐版面 
二、少数部门和行业机关报转为大众化报纸 
三、稿源紧缺、稿酬上涨与创作的市场化 
四、文学期刊、专业期刊艰难求存 
第二节面向市场调整内容结构和形态:广播电视 
一、中央电视台决心成为世界一流大台 
二、上海打破一个电台一个电视台垄断局面 
三、频道频率激增与节目的匮乏 
第三节面向市场扩大传媒自主权 
一、电视剧投资和交易的市场因素增强 
二、扩大出版单位自主权 
三、电影统购统销制度的破除 
第四节突出企业化管理 
一、多数单位采取内部聘任制或内部奖惩制 
二、极少数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 
三、中央电视台实行编外聘用制和内部承包制 
第五节宣传阵地受冲击 
一、记者拿红包 
二、新闻单位忙创收 
三、“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央拨款支持的舆论监督 
四、各种单位争建有线电视网 
五、境外节目、信号和资金的渗入 
六、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本章余话:小人物 
第五章集中化政策的酝酿(1994—1997) 
第一节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人的任务 
一、重温“政治家办报” 
二、“焦点访谈”成为舆论监督的样板 
三、动员新闻界开展扶贫助困宣传 
四、突发事件报道的虚弱 
五、针对有偿新闻立规范 
第二节内容市场化潮流 
一、周末报、周末版的衰落与专刊的兴起 
二、都市报的兴起 
三、都市报发行竞争初起 
四、文人刊物的活跃 
五、白领杂志的兴起 
六、低俗内容的增多 
七、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艰难求生与电视剧市场的培育 
第三节巩固宣传阵地 
一、互联网、卫星电视与节目引进的对外防范 
二、党报读者群的萎缩 
三、计算机采编、传输、排印、摄录、管理等技术的应用 
四、刺激国产电影业:引进大片、影视合流与9550工程 
五、国产少儿读物和视听作品的缺乏 
第四节治散治滥与集中化政策的试点 
一、制止擅自办报刊、转化内部报刊和压缩行业报刊 
二、制止擅自建台、重复建台、中断转播和乱播乱放行为 
三、限额发放书号与批发进场制度的实行 
四、广州日报社成为报业集中化的试点单位 
五、一批图书发行集团与大卖场的出现 
六、部台、厅台、局台不分办大事 
本章余话:精神文明 
第六章集中化政策的实行(1998—2002) 
第一节占领和防守宣传阵地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的实施 
二、广电部门独建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三、由提倡到否定制播分离 
四、限制境外信号接收、节目合作及影视片进口、播放 
五、抢占和控制互联网舆论阵地 
第二节“做强做大”的任务 
一、印刷业、出版物分销业、电影业和广告业的对外开放 
二、治理散滥:继续压缩部门行业报刊 
四、报刊和图书出版业的集团化与图书发行业的连锁化 
五、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及有线网络的整合 
六、电影业的集团化与院线制的建立 
七、鼓励多渠道融资和跨地区经营 
第三节激烈竞争格局的形成 
一、机关、行业报刊通过子报子刊闯市场 
二、都市报降价发行大战 
三、图书发行折扣大战 
四、卫星频道市场的出现 
五、随意插播和超量播放广告 
六、采编部门承担创收任务 
七、遍布体制内外的被剥夺感 
第四节新闻和娱乐的开发 
一、“一定要有舆论监督” 
二、理性和建设性:开辟政商两通的新闻路线 
三、平民化和娱乐化:民生新闻的登场 
四、综艺娱乐节目的流行 
五、著作权法的修改与保护范围的扩大 
第五节“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一、抓“导向”与保“大局” 
二、导向偏差的频发与防范 
三、国产动画片不受欢迎 
四、国产电影有待振兴 
本章余话:内外有别 
第七章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2003—2005) 
第一节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准入门槛的放低 
一、书报刊分销业对民资及外资开放 
二、电影制作、发行与放映业对民资及外资开放 
三、非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对民资及外资开放 
四、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防范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广电传输网络整合的困境 
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启动 
三、大规模压缩党政部门报刊 
四、传媒的跨地域跨媒体扩张 
五、报业高增长的停止 
第三节重塑传媒的市场主体地位 
一、集团化的休整 
二、企业化管理的改进与事企分离的尝试 
三、身份转换:事转企的艰难突破 
第四节行业规范之忧 
一、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盼望公平交易 
二、以公约和认证应对都市类报纸的恶性竞争 
三、城市台与省级台、省级台与中央台的竞争 
四、党报上报摊的尝试 
五、部门(行业)报刊的市场化 
六、建立报刊退出制度的框架 
七、整治虚假和过量广告 
八、记者职业规范与职业认同的危机 
第五节舆论影响力之忧 
一、关注正面宣传的有效性 
二、SARS灾难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改进 
三、舆论监督规范的强化 
第六节主旋律之忧 
一、多样化对主旋律的冲击 
二、新闻报道及妇女报刊卷入低俗之风 
三、影视剧、纪录片及历史叙事的浅薄化 
四、少儿频道的开办 
五、扶持本国动画片的生产和播映 
本章余话:走出去 
第八章体制改革的展开(2006—2010) 
第一节艰难的体制改革 
一、在业界观望中启动的制播分离改革 
二、新闻出版和电影业转企改制进入冲刺阶段 
三、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的活跃 
四、三网融合进程中电信与广电之争 
五、书号实名申领制的实行 
第二节应对市场失序现象 
一、都市报联合提价 
二、独播剧大战 
三、继续整治利用版面或节目寻租的行为 
四、整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和假新闻 
五、针对网络及其他媒体侵权的维权行动 
六、从业者权益引发关注 
第三节三令五申的内容监管 
一、影视剧备案制度的建立与内容审查制度的巩固 
二、整治互联网淫秽色情等不良内容 
三、整治性产品及其他不良广告 
四、整治节目低俗之风 
第四节强力扶持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 
一、对农村文化服务的增加 
二、国产商业电影的成功 
三、国产动画片的数量激增 
第五节执政者话语权的强化与公民知情权、表达权的扩充 
一、“压下去”与“传出去”的任务 
二、塑造领导干部的亲民形象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 
四、网络成为中国社会的强大舆论场 
本章余话:缺什么 
参考文献 
…… 
《当代中国传媒史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