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

33 4.9折 68 七五品

仅1件

四川南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杰 编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610

上书时间2024-05-20

涌泉书海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杰 编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9
  • 版次 1
  • ISBN 9787530466698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6页
  • 字数 4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主要是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的总结,从脉诊理论研究源流入手,对脉学相关术语进行探讨研究,系统整理脉名的含义与演变,包括非典型脉和典型脉。并对脉名的构成原理、方式、规律等,系统地归纳总结。从脉理分类法、脉名统类法、特征提取法、特征要素法等角度对脉的分类法进行研究整理。并对脉的程度进行分级法研究,提出对脉的理解方法,介绍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常见脉象要素。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集、整理与中医脉诊相关的各类古今文献资料及相关参考书。运用文献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逻辑学方法等,系统开展中医脉诊理论研究;提出中医“脉”的内涵及外延;以四属性、十二要素规范常见脉象;同时提出以“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进行认识脉、分析脉的方法,为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杨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诊法与证候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诊法与证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重点开展脉诊与舌诊研究。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项目等多项科技课题。
  杨博士坚持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论指导临床,临证注重疗效,在多年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一种恒动整体观、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中医诊疗模式,诠释现代语言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诊断、治疗与养生模式。
【目录】
第一章脉诊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与“脉”相关的几个术语
二、脉名的发展演变历程
三、脉名的构成
(一)脉名的结构
(二)脉名用词的方式
四、兼脉名称的构成
(一)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
(二)兼脉名称构成的方式
(三)兼脉名称的称谓形式
五、脉名的归纳
(一)脉的分类法
(二)脉的分级法
六、脉名研究的意义
(一)理解“脉”的方法
(二)规范“脉”的思路
(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脉的内涵
(一)脉的本质
(二)脉的功用
二、脉特征共性的探讨
(一)脉形属性各要素的层级变化
(二)脉法各要素层级变化的八纲辨证病机
(三)脉的属性层级特征与八纲关系的概要

第三章脉象名称的研究
一、平脉
二、非典型脉
三、正式命名脉

第四章古籍中的常用脉
一、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沉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三、迟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四、数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五、虚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六、实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七、滑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八、涩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九、紧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弦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一、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二、细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三、芤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四、促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五、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六、代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十七、长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八、短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九、洪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一、濡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二、弱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四、牢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第五章脉诊研究中的复杂性科学
一、脉诊内涵的复杂性
二、脉诊研究中复杂性科学的方法
三、脉动信息关键技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