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
  •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
  •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

6 九品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仇勇海 著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75

上书时间2024-06-25

文祥书屋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仇勇海 著
  •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48704638
  • 定价 8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0页
  • 字数 35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以岩石圈重力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日本“3·11”大地震地壳局部隆起的事实为依据,以板块俯冲带发生的物质转移为突破口,阐述了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的地震成因。地壳表层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地表重力均衡条件,从而形成了水库地震、矿山采空区地震、火山地震。贝尼奥夫地震带由冷的、硬的、脆性地壳物质组成。上地幔盖层物质发生局部熔融导致软流圈抬升形成了大洋中脊、大陆裂谷、深海沟并同时产生正断层地震;在板块聚合带,两个板块“叠加部位”热的、软的、塑性上地幔盖层物质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上地幔盖层后,产生了逆断层地震并且表现为地壳局部隆起、抬升。岩石圈深部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岩石圈重力均衡条件并形成构造地震。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率先提出:太平洋板块向西漂移、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活动造就了马里亚纳等群岛;太平洋板块向东漂移、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活动造就了安第斯等山脉;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蒙古洋板块向南漂移,在南部喜马拉雅岛弧、北部祁连山岛弧下的板块双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活动造就了青藏高原。我们认为,建立在岩石圈重力与浮力均衡作用基础上的地震学观点,是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地球膨胀学说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通过地震成因的探讨,对深海沟形成机理、板块构造学说中地壳垂向变化及造山运动、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问题作了客观解释,使得板块构造学说更加完善,更加深入人心。
自197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功预测预报了30多次地震。利用地震活动性、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自然电位等5个地球物理预测参数进行地震临震预警、预报工作,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的成因与解释》供对地震预测、地震预报感兴趣的广大人员和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地震战线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1绪论
2日本地震与海啸
3地球概况
3.1地球的圈层结构
3.2蓝色的地球
3.3岩石圈重力均衡
3.4岩石圈结构构造

4全球地震带
5大洋中脊地震带
5.1大洋中脊扩张
5.2大洋中脊孕育
5.3大洋中脊消亡
5.4大洋中脊地震带地震成因
5.5转换断层

6环太平洋地震带
6.1板块构造学说
6.2无震海岭
6.3贝尼奥夫带
6.4深海沟
6.5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成因
6.6造山运动

7欧亚地震带
7.1地震震源深度
7.2印度洋中脊扩张
7.3印度尼西亚岛弧地震带
7.4喜马拉雅岛弧地震带
7.5祁连山岛弧地震带
7.6欧亚地震带地震成因
7.7青藏高原隆升

8水库地震
8.1水库地震介绍
8.2水库地震模式

9矿山地震
9.1矿山地震介绍
9.2矿山地震模式

10火山地震
10.1火山地震介绍
10.2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10.3火山地震模式

11构造地震
11.1地面形变
11.2构造地震模式
11.3汾渭地震带
11.4汶川“5.12”大地震
11.5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

12地震孕震机理探讨
12.1地壳形变
12.2活动断裂带
12.3形变能
12.4地下水异常
12.5地震孕育机理

13地球的膨胀
13.1非洲大陆的抬升
13.2太平洋面积的缩小
13.3地球的“吐新纳故”

14活跃的软流圈
14.1地震中的连锁反应
14.2地震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14.3同一地域重复地震问题

15海域地震的陆地监测
15.1地震预测概况
15.2在大陆监测海域地震

16地震临震预报与预警
16.1若干问题讨论
16.2地震临震预报
16.3地震临震预警
后记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