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文脉丛书(16开精装 全294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安徽文脉丛书(16开精装 全294册 原箱装)

180854 6.5折 28000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萬曙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0187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80000元

上书时间2021-10-20

通雅轩古籍书店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清廷置安徽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和廣德、滁州、和州三州,安徽省的行政建制和地域版圖基本確立。在這個地域版圖中,安徽文化既按照本地域的傳統慣性發展,同時又受中心城市的影響,與周邊地域的文化相碰撞、交融;既保持著自我的個性,又和中國文化的整體進程融爲一體。即使在自己的版圖之中,南北東西各個具體地域的文化,也呈現著同一性和差异性。
春秋戰國時期,安徽境内就誕生了老子、莊子學派。漢代,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上承老、莊,内容豐富,還有桓譚的《新論》以及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都誕生于安徽境内。魏晋南北朝時期,安徽文化更多建樹,文學有三曹,玄學有嵇康、劉伶;在譙、沛(今亳州市、淮北市)等北方地區,有丁儀、薛綜等一批文化才俊,而在南邊的廬江一帶,則有何氏學者輩出。這些都奠定了安徽文脉的基礎。
唐宋兩代,安徽文化漸趨繁榮。以詩名者,有中晚唐時和州張籍和池州杜荀,兩宋時宣城的梅堯臣、和州的張孝祥、合肥的姚鉉等,他們都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以學名者,有亳州李敬玄撰《禮論》,北宋舒城阮閲撰《詩話總龜》,南宋績溪胡仔纂《苕溪漁隱叢話》,更有程大昌著《演繁露》《續演繁露》《易原》《雍録》等書,還有清官包拯,其著作雖然僅存《奏疏集》,然身體力行,影響廣遠。
元明兩代,安徽文化更爲昌盛。歙縣理學家鄭玉有《鄭師山文集》、朱元璋的謀士朱昇有《朱楓林集》。徽州程大位有《演算法統宗》,還有諸多的徽州醫學書籍。桐城文派已悄然隱伏,家族文化逐漸形成,桐城錢澄之著作頗多,有《莊屈合訓》等,桐城方家有女詩人方維儀。宣城梅鼎祚創作戲曲《獅吼記》等戲曲作品十二種,懷寧阮大鋮創作了《燕子箋》等戲曲四種。朱元璋的兒子朱權有《太和正音譜》,其孫子朱有墩有《誠齋樂府》。
清代,安徽文化的積累愈爲豐富厚重。明清易代之際,桐城方以智不僅堅守氣節,而且在哲學、文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方面都卓有建樹,被譽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此後,乾嘉考據學在徽州發端,包括江永、戴震等在内的一批學者取得了驕人的學術業績,影響到清代中葉以後的學術走向。在文學上,皖中有桐城派崛起,方苞、姚鼐、劉大櫆被稱爲﹃桐城派三祖﹄,其散文觀念和創作實踐影響深遠。皖東有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和《儒林外史》,宣城則有與山東宋琬齊名號稱爲﹃南施北宋﹄的詩人施閏章。安徽女性也不讓鬚眉,在明清兩代涌現了一大批有文化創造的女性,天長才女王貞儀九歲通十三經,既長,精于天文演算法。
迄至晚清民國,安徽文脉大放异彩。隨着西學東漸,以陳獨秀和胡適爲代表的安徽學人,學通古今中外,尤抱濟世之志,標舉﹃德﹄、﹃賽﹄二先生,引領﹃五四﹄新文化運動。他們既有舊學之根底,又有新學之眼光。出身于徽州的胡適,將乾嘉學派的科學精神與西學中的實證哲學相結合,在哲學、史學、文學諸多領域都有重要開拓。而陳獨秀既精于文字音韵之學,并且和李大釗一同引入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共産黨人一同創建中國共産黨,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文脉﹄是一個地域的文化傳統,它包含的是以價值觀爲核心的各種文化傳承和精神遺産,既有哲學思想,又包括文學藝術、學術成果,而最重要的還是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就此而言,宣統年間石臺徐定文刊刻《皖學編》十六卷,實爲對安徽文脉的最早梳理。
徐定文在《皖學編自序》中稱:﹃嘗思各省先哲列傳,采輯多有專書,惟以未見我皖歷代名儒總彙一編爲憾事。且皖有閔、朱兩夫子,闡發尼山奧旨,允爲至聖功臣,其餘學有淵源、力辟邪説者,均足以立懦廉頑,扶翼世教。生其鄉者尤不可不薈萃成書,以資觀感﹄。《皖學編》十六卷,仿《關學編》《洛學編》《北學編》之例,按照歷史朝代,載録漢至清皖學諸儒。卷一載漢至三國十四人,附載十二人;卷二載晋、南北朝至唐七人,附載三人;卷三卷四載宋代理學家王逢等三十二人,附載十一人,卷五載元代理學家胡一桂等八人,附載三人;卷六至卷九載陶安等明代理學家四十九人,附載五十六人;卷十至卷十三載錢澄之等清代學人四十八人,附載五十三人,全書共載一百五十八人,附載一百三十八人。書前有李文敏《皖學編序》、洪良品《皖學編序》和徐定文《自序》。其對安徽文脉傳承着眼于傳承之人,又重在儒家文化之脉絡,以孔門閔子騫和南宋朱熹爲安徽文脉之源,臚列歷代安徽先賢儒哲生平行實著述,斯爲安徽文脉大觀也。 
就﹃文脉﹄傳承而言,最能體現其上下脉絡的無疑是歷代先賢儒哲撰著的典籍。安徽歷代的典籍,已有學者進行了清理和著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蔣元卿的《皖人書録》出版,收録六千六百多位安徽作者的一萬七千餘種著作。二〇〇三年安徽省圖書館編纂出版的《安徽省館藏皖人書目》收録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皖人著作八千六百五十六種。二〇一四年,胡益民《徽州文獻綜録》出版,著録徽州籍近六千名作者近一萬種著作。這些著録雖或還有待補苴,但總體上呈現了作爲安徽文脉傳承載體的典籍經史子集俱全、綿延各代的基本面貌。
北京采薇閣致力于文化傳播和傳承,决意編纂大型《安徽文脉叢書》,將體現安徽文脉的歷代典籍影印出版,以全面呈現安徽文脉之面貌,此乃有利于安徽文化建設之盛舉。叢書先以徐定文《皖學編》爲編排依據,側重選擇儒家、理學家的專書和别集,茲後按照類别再予輯彙。擬目中的典籍,多散存于國内外收藏機構,查閲不便,今將它們予以彙纂,無疑方便學者研究和把握安徽文脉。其中少數典籍雖已整理出版,然影印存真,可與整理之作互鑒。相信該叢書的出版,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且能夠展示安徽文脉之久遠、之厚重,增强安徽人之文化自信,對當代安徽文化建設也無疑有着重要意義,誠如徐定文所説,令人﹃不但師其德範,可以自勵身心,且使生同地居同里者,知典型之在望,亦可以感發而興起也﹄。
《安徽文脈叢书》提要

〇〇一、《皖學編》
《皖學編》爲清代徐定文所撰。徐定文,字質夫,石埭人。生年不詳,卒于光緒二十四年。因家貧走京師,嘗官大理寺丞。除《皖學編》外,尚有《補編廿四史列女傳》《孔子顏曾思孟年譜》《諸葛武侯年譜》《關壯繆、岳忠武年譜》等。《安徽通志稿》及民國間《石臺備志彙編》有傳。
《皖學編》十三卷,仿《關學編》《洛學編》《北學編》之例,按歷史朝代,載録漢至清代皖省諸儒。卷一列漢至三國十四人,附列十二人;卷二列晋、南北朝至唐七人,附列三人;卷三卷四列宋代理學家王逢等三十二人,附列十一人;卷五列元代理學家胡一桂等八人,附列三人;卷六至卷九列陶安等明代理學家四十九人,附列五十六人;卷十至卷十三列錢澄之等清代學人四十八人,附列五十三人。全書共列一百五十八人,附列一百三十八人。于所列之儒,紹述其生平事蹟,概説其著述業績。首卷卷首有李文敏、洪良品所撰序言和徐定文之自序。
據徐定文之子徐履謙在目録後附識所言,該編成書于光緒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徐定文離世時囑其刊行,然遭『拳匪之變』,所謄清本被毀,後由其補修而成,于宣統元年刊刻,現存刊爲徐氏家刻本。(朱萬曙)

〇〇二、《韋齋集》十二卷附《玉瀾集》一卷 
《韋齋集》爲宋代朱松所撰,《玉瀾集》爲宋代朱橰所撰。朱松,婺源人,事跡詳見《宋史·道學·朱熹傳》。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十七集部别集類:『《韋齋集》十二卷、附《玉瀾集》一卷,宋朱松撰。松字喬年,别字韋齋。朱子之父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官至吏部員外郞。以言事忤秦檜,出知饒州。未上請閒,得主管臺州崇道觀。滿秩再請,命下而卒。朱子作《行狀》,稱有《韋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今已久佚。是集初刻于淳煕,再刻于至元,又刻于宏治。傳本亦稀。康熙庚寅,其裔孫昌辰,又校録重刊,是爲今本。核其卷數,與《行狀》所言相合,蓋猶舊帙也。前有傅自得序,稱其詩高遠而幽潔。其文温婉而典裁。至表奏書疏,又皆中理而切事情。雖友朋推許之詞。然松早友李侗,晚折秦檜,其學識本殊于俗。故其發爲文章,氣格高逸,翛然自異。即不藉朱子以爲子,其集亦足以自傳自得。所云頗爲近實。非後來門户之私,以張栻而尊張浚者比也。後附朱槹《玉瀾集》一卷。槹字逢年,松之弟也。其集原别本自行,故《書録解題》與松集各自著録。明宏治丙辰,任邱鄺璠得其本于睢陽陳性之,因附刻松集之後。昌辰此刻亦仍之。後有尢袤跋,極稱其《春風》一篇,《即事》三首。然槹詩實不及松,袤所稱亦未爲盡允。姑附驥以行云爾。』
《韋齋集》現存有元刻本,藏于臺北,大陸學人不得而見。另有明弘治十六年鄺璠刻本,《四部叢刊續編》本即據此影印。(韓付强)
〇〇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目録二卷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 
南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别號紫陽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事跡詳見《宋史·道學·朱熹傳》。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十九集部别集類:『《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子撰。《書録解題》載《晦菴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不云其集誰所編,亦不載《續集》。明成化癸卯莆田黄仲昭跋,稱「《晦菴朱先生文集》一百卷,閩浙舊皆有刻本。浙本洪武初取置南雍,不知輯于何人;今閩藩所存本,則先生季子在所編也。又有《續集》若干卷,《别集》若干卷,亦併刻之」云云。是《正集》百卷,編于在手。然朱玉《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稱在所編實八十八卷,合《續集》《别集》乃成百卷。是《正集》百卷又不出在手矣。《别集》之首有咸淳元年建安書院黄鏞序曰:「先生之文,《正集》《續集》,潛齋、實齋二公已鏤版書院。建通守余君師魯,好古博雅,捜訪先生遺文又得十卷,以爲《别集》。」其標目則一仿乎前,而每篇之下必書其所從得。是《别集》之編,出余師魯手。惟《續集》不得主名,朱玉亦云無考。觀鏞所序在度宗之初,則其成集亦在理宗之世也。此本爲康熙戊辰蔡方炳臧眉錫所刊,眉錫序之。而方炳書後題曰《朱子大全集》。不知其名之所始。考黄仲昭跋及嘉靖壬辰潘潢跋,尙皆稱《晦菴先生集》。而方炳跋乃稱,朱子故有《大全文集》,歲月浸久,版已磨滅。則其名殆起明中葉以後乎?惟是潢跋稱《文集》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與今本合。而與潢其事之蘇信所作前序,乃稱百有二十卷,已自相矛盾。方炳手校此書,其《跋》又稱《原集》百卷,《續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其數尤不相符。莫明其故。疑信序本作百有十二卷,重刻者偶倒其文,而方炳跋則繕寫筆誤,失于校正也。方炳跋又稱校是書時不敢妄有更定,悉依原本。即《續》《别》二集亦未依類附入,頗得古人刊書謹嚴詳慎之意。今通編爲一百一十二卷,仍分標《晦菴集》《續集》《别集》之目。不相淆亂,以存其舊焉。』
今有《中華再造善本》所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目録》二卷、《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爲宋咸淳元年建安書院刻宋元明遞修本。(韓付强)
〇〇四、《杜氏幽求新書》 
晋人杜夷撰。杜夷,字行齊,廬江潛(今屬安徽)人。杜夷生于三國魏甘露三年,卒于晋明帝太寧元年,享年六十六歲。夷世以儒學稱,少而恬泊,操尚貞素,居其貧窘,不營産業。博覽經籍百家之書,曆算圖緯,無不畢究。著有《幽求子》二十篇。事跡詳見《晋書》本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