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日常生活:当代民俗学的学术转向与知识生产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找回日常生活:当代民俗学的学术转向与知识生产

47.4 6.1折 78 全新

库存3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向振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5-22

百文斋書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向振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3
  • 版次 1
  • ISBN 9787522714264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所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知识生产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立足民俗学学术史和当前学科危机讨论日常生活转向的必要性;二是作为方法的日常生活如何促进民俗学知识生产以及如何运用于具体研究;三是讨论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所关注的具体领域及相关学术概念的凝成与反思。
【作者简介】
李向振,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村落生活、民俗学等。在《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与人合编著《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通州卷》等五部。
【目录】
引言  当代民俗学的日常生活与实践理论转向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当代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危机

  一  民俗学学科危机的表述

  二  “民俗的终结”是民俗学的学科危机吗?

  三  知识生产与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

  四  当代民俗学及其知识生产的可能性

  小结

第二章  从民俗事象到生活实践:当代民俗学的范式转换

  一  先天不足:作为业余爱好的民俗研究

  二  后天迟缓:中国民俗学的百年沉浮

  三  实践民俗学: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理论转向的探索

  小结

第三章  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当代民俗学

  一  “民众的知识”:一个统摄性概念的尝试

  二  民俗学的使命: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

  三  从描述到解释: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小结

第四章  日常生活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可能性

  一  “日常生活”的发现及其村落表达

  二  “泛语境化”反思与日常生活整体研究

  三  日常叙事分析:一个研究的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民俗与日常:当代民俗学的研究领域

  一  日常时间与民俗文化

  二  日常空间与民俗文化

  三  生命日常与民俗文化

  小结

第六章  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学的研究进路

  一  民俗学的叙事传统与传统叙事研究

  二  生活转向:当代民俗学与民俗学的当下视野

  三  通过叙事:从事象到生活的双重还原

  四  制作叙事:讲述与书写生活故事

  五  民俗学的主体:讲故事的人和写故事的人

  小结

第七章  通过民俗:理解日常生活作为目的

  一  从“研究民俗”到“通过民俗”进行研究

  二  文本与时间:民俗学的想象力

  三  现代性的迷思:民俗学将何处安身?

  四  从生活到意义的摆渡者:回归日常的民俗学

  小结

第八章  理解日常生活:现代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

  一  现代民俗学:转向还是回归?

  二  传统:现代性的社会镜像

  三  城市化:现代性的特征

  四  互联网技术:现代性的载体

  五  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

  六  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寓所

  小结

第九章  劳作模式:本土语汇概念化及其学术潜力

  一  “劳作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身体性与地域性:劳作模式的基本特质

  三  “地方感”的构建:劳作模式对地域认同的影响

  四  劳作模式与村落日常生活的关联

  小结

附录一  把生活变成文字:作为知识生产方式的田野作业

  一  反思田野作业

  二  田野是一种学术建构

  三  田野作业的两个阶段:交流与书写

  四  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作者与写作者

  五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田野民族志书写

  小结

附录二  在社会史研究中发现“时间”——评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

  一  时间是什么?——关于时间的类型学分析

  二  传统社会农事节律与时间的“结构化”

  三  现代人如何“失去”了时间

  四  时间的“被发现”与民俗研究的可能性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