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再制与教育选择(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3辑)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再制与教育选择(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3辑)

13.6 4.5折 30 全新

库存3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吉华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吉华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1
  • 版次 1
  • ISBN 9787105118496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一群人,他们既是寺庙里的僧人,同时也是学校的学生。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西双版纳勐罕镇中学傣族和尚生为个案,以文化再制理论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方面试图对这个特殊文化群体进行比较详尽的解析,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分析来揭示一个社区中“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之问的互动与冲突。
  笔者将研究对象置人一个相对宽阔的社区背景中。首先,对其社区进行了一定的经济文化调查和分析。云南省勐罕镇是一个以傣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共生性”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尤其是汉族主流文化对于傣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影响。傣族社区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稻作生产逐渐退出,进而是橡胶产业的繁荣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傣族文化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
  其次,本书集中探讨了勐罕镇社会结构内不同文化系统的主要再制机构的发展以及“和尚生”是如何在社会结构的运作下产生的。在勐罕傣族社区存在着两套文化系统,即官方文化系统和民间文化系统。民问文化系统的重要传承机构是佛寺,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以及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历史变迁。而官方文化系统的重要再制机构主要是学校,本书通过口述史和文献资料的整理,较为系统地描写了勐罕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和尚生,,的出现乃是官方文化系统民间化和民间文化系统官方化的产物,是两套系统在冲突之后妥协的结果,然而官方文化系统由于掌控更多资源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个人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受制于文化结构。
  再次,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探讨了“和尚生”的现状、所存在问题及原因。本书分别论述了和尚生在两个重要场域即佛寺和学校中的行为实践以及所体现的主体性选择。通过调查发现,勐罕傣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宗教观念世俗化,佛寺教育处于不断衰微之中,人寺僧人大量减少,僧人素质不高,地位降低。笔者认为种种变迁更多是“外来迫力”的结果。而在学校教育中,笔者通过对和尚生意识形态、学业成就以及行为社会化三个领域的分析,发现和尚生形成了相冲突的模糊的意识形态,学业成就低下,且存在着“反学校文化”,学校教育通过国家化、去地方化和统一化等措施在进行主流文化再制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和尚生的抵触。在初三毕业的去向选择中,少有和尚生能通过学校教育进入主流社会,在佛寺系统中也是受到种种限制,最终绝大多数和尚生选择回归传统社区。这些都是由社会结构、社区力量、学校以及和尚生自身所共同造成的。
  急剧变革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国家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在文化再制的场域中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特殊群体上。佛寺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并存的必然性。然而,这似乎又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因为二者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佛寺教育无论从僧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急剧下降,而学校教育则陷入“学校繁荣,教育衰微,,的困境。无论是对于佛寺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尚生都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尤其对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佛寺教育传承传统的功能在弱化,而学校教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也并不明显。在最后一章笔者首先集中探讨了学校教育问题中所隐含的相冲突的社会文化观,一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二是太过于强调国家整合,而忽视地方差异。为了促进民族、社区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衔接,本书提出了要以建设“共同文化”的理念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其前提是,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重视自上而下的“文化关注”,重点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应该努力提升当地人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构建一套实现学校与社区共建的操作性模式。
   最后,笔者基于本书的实际分析,对文化再制理论本土化研究以及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反思。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三、理论准备——文化再制理论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勐罕傣族及社区背景

 第一节 关于勐罕

 第二节 关于勐罕傣族的文化简介

第二章 勐罕教育:地方文化的传统和国家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佛寺教育与地方传统

   一、对佛寺教育的一般描述

   二、佛寺教育何以成为傣族“传统” 

   三、解放后勐罕佛寺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和尚生”的出现

    一、勐罕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和尚入学:冲突与妥协

    三、“通过仪式”的作用:入寺和入学

  第三节 聚焦:文化结构与教育选择

第三章 和尚生:行走在寺与校之间

  第一节 佛寺教育的文化再制与衰微

    一、佛寺,在国家与村寨之间

    二、入寺?不入寺?

    三、佛寺生活及佛寺教育的衰微

 第二节 学校里的文化再制与抵制

    一、勐罕镇中学与和尚生

    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佛教徒的身份

    三、和尚生学业成就的低下

    四、漠视规范与反学校文化

    五、个案:和尚生岩诺的故事

  第三节 和尚生的去向选择:从文化再制到社会再制

    一、在佛寺教育中追求文凭:帕段法的故事

    二、由“和尚”到“佛爷”:督比空的故事

    三、学校教育的“成功者”:岩迈罕的故事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与教育变革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困境”

    一、“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二、“国家整合”与“地方差异”的冲突

 第二节 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的探讨

    一、建设“共同文化”的理念

    二、操作性的模式探讨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内容与结论

  二、文化再制理论本土化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及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田野日志摘选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