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和谐导论李萍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06605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和谐导论李萍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066054

二手书,此书是一本无赠品和附件,套装不全,购买套装请联系客服

14.8 4.2折 35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萍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305066054

上书时间2024-12-17

古籍旧书院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书名:心理和谐导论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萍 著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5066054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265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黄海潮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在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中,学术研究无疑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推进器,学术研究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高校被推上了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处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身在主战场能否发挥主力军作用,处在前沿能否引领社会前行,关键就看学术研究能否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1世纪将注定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新世纪,改革创新将注定是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而学术研究的本质就在发现、就在创新。当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时,区域发展的大潮扑面而来,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师范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黄海潮头唱大风,搏海逐浪正当时。于是,这套学术丛书便有了“黄海潮”之名。
【作者简介】
李萍,女,1965年生,江苏射阳人,副教授,理学硕士,现任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心理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7项,在《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教材5部。
【目录】
第一章和谐与心理和谐
第一节心理和谐理念的提出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心理和谐的阐发
二、西方传统和谐思想对心理和谐的诠释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中的心理和谐理念
四、中国现代心理和谐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心理和谐的概念界定
一、心理和谐的定义
二、心理和谐的内外部特征
第三节心理和谐的价值分析
一、心理和谐是个体自我调节,发挥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二、心理和谐是人与入和谐相处的精神基石
三、心理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
四、心理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五、心理和谐是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主导因素

第二章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一)
第一节个体心理过程的和谐
一、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和谐统
二、认知和意志的和谐统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和谐统
第二节认知与心理和谐
一、认知理论与心理和谐
二、健康和谐的认知模式
三、社会认知失调及其治疗
第三节情绪情感与心理和谐
一、情绪理论与心理和谐
二、健康和谐的情绪情感特征
三、典型的负性情绪及其调节
第四节意志与心理和谐
一、意志理论与心理和谐
二、健康和谐的意志品质特征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及其矫正

第三章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二)
第一节个性心理的和谐
一、健全和谐的个性模式
二、健全和谐个性的界定
三、健全和谐个性的意义
第二节需要与心理和谐
一、需要理论与心理和谐
二、健康和谐的需要模式
三、需要的冲突及其调节
第三节气质与心理和谐
一、气质理论与心理和谐
三、典型的气质类型
三、典型气质类型的改良
第四节性格与心理和谐
一、性格理论与心理和谐
二、健康和谐的性格特征

第四章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
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
一、前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
二、低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对和谐
三、高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四、持续发展阶段,壬与自然关系的追求和谐
第二节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关理论
一、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中国道家“天人一体”的自然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
四、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
五、阿恩·奈斯等的深生态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第三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及改善
一、人与空气关系的恶化及改善
二、人与水关系的恶化及改善
三、人与土地关系的恶化及改善
四、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恶化及改善

第五章人与人的心理和谐
第一节人际交往与心理和谐
一、人际交往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条件
二、人际交往是促进个体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
三、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与平衡的有效方式
四、人际交往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证因素
五、人际交往是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需要
第二节人际和谐的相关理论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
二、场合交往理论
三、自我呈现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五、T组理论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七、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
八、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第三节人际和谐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守德原则
二、诚实守信原则
三、平等公正原则
四、互利互惠原则
五、宽容谦让原则
六、交往适度原则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
一、腼腆心理障碍及其调节
二、猜疑心理障碍及其调节
三、恐惧心理障碍及其调节
四、孤僻心理障碍及其调节

第六章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与心理和谐
一、社会化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形成和谐心理的基础
二、社会化促进个体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提升和谐心理的层次
三、社会化促进个体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能力,形成健康和谐的角色心理
第二节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关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六、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人与社会和谐的规范要求
一、遵守社会的法纪法规,具备成熟的规范意识
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取向
四、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自觉扮演社会角色
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践行各种形式的利他行为
第四节人与社会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
一、角色失调及其调节
二、侵犯行为及其矫正

第七章人与机器的心理和谐
第一节机器的发展与心理和谐
一、机器的发展使人的体力智力不断放大,有效提高了个体的身心素质
二、机器的发展彻底解放了人的身心,使个体内部的心理和谐成为可能
三、机器的发展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有效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人与机器和谐的相关理论
一、笛卡尔“人不是机器”说
二、马克思的机器论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四、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人与机器和谐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
二、“人机匹配”的协调性原则
三、“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
第四节人与机器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
一、电视依赖症及其调节
二、电脑网络成瘾症及其矫治
三、手机成瘾症及其调节
主要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