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北宋篇
  • 宋明理学·北宋篇
  • 宋明理学·北宋篇
  • 宋明理学·北宋篇
  • 宋明理学·北宋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明理学·北宋篇

封面油渍见书影只有封面有,品以书影为准,内文干净无写划

55 九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仁厚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9

文雅斋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蔡仁厚 著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807628040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3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宋明理学》北宋篇是台湾儒学大师蔡仁厚教授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研究的一个成果。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光辉的时代之一,这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家们上承孔孟德成德之教,并致力于儒家内圣成德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代表了儒家“道德的形上学”的研究完成。全书共18章,以人物为主题,阐述了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四人的学术思想。他们主张“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书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方法和立场,请读者自行鉴别。
【作者简介】
蔡仁厚:江西雩都人,1930年生。先后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墨家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

第一章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
第一节濂溪开理学之善端
一、生平与风格
二、默契道妙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
第二节诚体与乾道
一、《中庸》之诚
二、诚体即乾元
三、诚体至善
四、易乃性命之源
五、诚为圣人之本
第三节诚体与寂感
一、静无而动有
二、诚、几、德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
第四节诚体之神与太极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二、五行、阴阳、太极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
第五节理性命相贯通
一、诚体即是理
二、论“性”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

第二章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
第一节圣道与师道
第二节作圣工夫
一、“思”乃心之用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
第三节希贤希圣希天

第三章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关于图与图说
二、图说原文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
第二节“无极而太极”之实义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
第三节“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
第四节《太极图说》全文述解

第四章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
第一节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
一、传略
二、持论成篇,自铸新辞
三、思参造化与苦心力索
四、宇宙论的兴趣与气化宇宙论之误解
第二节《西铭》开示的义理与践履规模
一、《西铭》原文
二、《西铭》分句解义
三、《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

第五章张横渠(二):《正蒙》之天道论
第一节太和之道
一、“道”之三义
二、乾知坤能
三、气与神
第二节太虚与气
一、气以太虚为本体
二、太虚与寂感
三、气之聚散与兼体不累之神
第三节“太虚即气”之体用不二论
一、神体气化之不即不离
二、离明充塞无间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三、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
第四节气之质性与鬼神之神
一、就气之质性而说的“通”与“神
二、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

第六章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
第一节性体的内涵与寂感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
二、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内容
三、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
第二节尽性至命与义命合
一、尽性至命
二、性善命正与义命合
三、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第三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一、两种性须分别建立
二、气质之性,是限制原则,亦是表现原则
三、变化气质与继善成性
四、“尽心成性”义之重要性

第七章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
第一节心能尽性
一、心之立名:性体寂感之神的虚明照鉴,即是心
二、心能尽性:心为主观性原则,性为客观性原则
三、心之为体:仁心无外,体物不遗
第二节心之“知用”义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二、由象识心与“心知”之超越乎“象
三、德性之知之合内外
第三节心之“形著”义
一、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
二、以性成身与化“成心”以体道成物
第四节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之五义
一、心性天是
二、《仁化篇》之立名及其义旨
三、性体与心体五义
附论:“性即理”的两个层次与朱子学之歧异

第八章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一节生平与造诣
第二节《二程遗书》之鉴别
第三节综述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四节对于圣贤人格之品题
……
第九章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
第十章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
第十一章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
第十二章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
第十三章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
第十四章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
第十五章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
第十六章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
第十七章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
第十八章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
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