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9787543845350
全新正版 新华集团直发 开票请联系
¥
438.71
8.0折
¥
5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文新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3845350
出版时间2006-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48元
货号2249928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总主编,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人文论丛》副主编,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明代诗学》、《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传奇小说史话》。主编国家重点图书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二》和大型图书《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等。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目前正主持大型出版项目“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多次赴海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目录
总序凡例绪论引言第一章 康熙十年辛已至雍正十三年乙卯(1701-1735) 共35年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 辛巳)公元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壬午) 公元l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公元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 丙戌) 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公元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 公元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 庚寅)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 辛卯)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公元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公元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 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 辛丑)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 癸卯)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 甲辰)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 乙巳)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 丙午)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 丁未) 公元1728年(雍正六年 戊申)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 己酉)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 庚戌)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 辛亥)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 壬子) 公元1733年(雍正十一年 癸丑)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 甲寅)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 乙卯) 第二章 乾隆元年丙辰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36-1771) 共36年引言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 丙辰) 公元1737年(乾隆二年 丁巳)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 戊午)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 己未)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 庚申)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 辛酉) 公元r742年(乾隆七年 壬戌)……
《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 下卷》
内容摘要
徐宗亮《南山集后序》:桐城古文之学,自望溪、海峰、惜抱三先生相继兴起,区区一邑间,斯文之绪,若流水续于大川,莫之或息,抑云盛矣。望溪以义胜,海峰以才胜,惜抱以韵胜,其后先名古文者盖亦多有,而不能不规三家之域。(《戴名世集》附录)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二:本朝工骈体文者凡十一家:胡稚威天游也,洪稚存亮吉也,孙渊如星衍也,孔舁轩广森也,阮文达元也,张介侯树也,张皋文惠言也,陈恭甫先生寿祺也,汤茗孙储瑶也,吴山尊燕也,方彦闻履筏也。诸家骈体文,古懋奇奥,沈博绝丽,大有复古之功,可接黄石斋先生。若陈宜年之陈旧,袁简斋之粗豪,吴园茨、章岂绩、曾冰谷、吴觳人、杨荔裳、彭甘亭之未具大力,皆不足以行远者也。
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骈体文家之正宗》:古人之文,本不分骈散。东汉以后,骈文之体格始成,博大昌明,至唐而极。自宋至明,日趋卑靡。国初诸家渐次复古,史学如顾炎武,经学如毛奇龄,皆能为骈俪文。吴江吴兆骞以复社主盟,更善斯体。吴伟业称兆骞与华亭彭古晋、宜兴陈维崧为“江左三凤凰”。然维崧文导源庾信,才力富健,更在兆骞、古晋之上。又江都吴绮、钱塘章藻功亦与维崧齐名,而绮才稍弱,藻功欲以新巧胜二家,又遁为别调,故亦逊维崧一筹。惟钱塘吴农祥、益都冯溥,以为与维崧相并。其后继起者,山阴胡天游为最。天游以博综之才,出以渊茂,横绝海内,袁枚师事之。而所造不同,独其才气足以耸动一时,故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重之。所惜俗调伪体,汰除未尽,不免为后人訾议耳。昭文邵齐焘规模魏、晋,风骨高骞,于绮藻丰缛之中,存简质清刚之制,一时风气为之大变。如王太岳之简洁苍老,刘星炜之清转华妙,吴锡麒之委婉澄洁,洪亮吉之寓奇气于淳朴,莩新意于古音,孙星衍之风骨遒上,思至理合,孔广森之力追初唐,藻采呋丽,曾燠之味隽声永,别具会心,是皆遵循轨范,敷畅厥旨,堪为一代骈文之正宗。故全椒吴燕尝合袁、邵、刘、孔、吴、曾、孙、洪为骈文八大家。燕之骈文,盖亦以沈博绝丽称者。八家之外,仪征有阮元,阳湖有刘嗣绾、董基诚、董裙诚,临川有乐钧,镇洋有彭兆荪,金匮有杨芳灿、杨揆,仁和有查初揆,桐城有刘开,上元有梅曾亮,大兴有方履镬,其文皆闳中肆外,典丽肃穆,足以并驾齐骛。武进李兆洛志在通骈散之界,一心复古,所选最精。其自制文,亦多上法东京,力争崔、蔡,文境尤高。而泗州之傅桐,长沙之周寿昌,秀水之赵铭,湘潭之王闽运,会稽之李慈铭,则皆其后起者也。长沙王先谦因又合孟涂、伯言、二董、彦闻、味琴、荇农、桐孙、壬秋、悉伯为十大家,以继前八家。十家之文,大率皆气清体洁,宗尚不出两汉、六朝、初唐。而恶伯尤词旨渊雅,体格纯净,直欲近掩洪、孙,远跨徐、庾。愿伯后,孙同康之精雅,皮锡瑞之疏鬯,王先谦之简洁,亦不愧为一朝之后劲。盖自乾嘉以还,骈文体格始正,作者亦始极其盛,若阳湖刘可毅之研《都》炼《京》,熟精《选》理,亦能树一帜于诸人之后矣。
《清史稿》胡天游传:俪体文自三唐而下,日趋颓靡。清初陈维崧、毛奇龄稍振起之,至天游奥衍人古,遂臻极盛。而邵齐焘、孔广森、洪亮吉辈继起,才力所至,皆足名家。后数十年而有镇洋彭兆荪,以选声炼色胜,名重一时。
精彩内容
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而编年体的写作远较纪传体薄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史部编年类小序已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苟悦又改纪传为编年。刘知畿深通史法,而《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也。其不列为正史者,以班、马旧裁,历朝继作。编年一体,则或有或无,不能使时代相续。故姑置焉,无他义也。”①与古代历史著作的这种体裁格局相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也是纪传体一枝独秀,不仅在数量上已多到难以屈指,各大专院校所用的教材也通常是纪传体,这类著作的核心部分是作家传记(包括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就)。编年类的著作,则虽有陆侃如、傅璇琮、曹道衡、刘跃进等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就总体而言,仍有大量空白,尤其是宋、元、明、清、现、当代部分,历时一千余年,文献浩繁,而相关成果甚少。这样一种状况,自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套十八卷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出版,即旨在一定程度地改变这种状况。
文学史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纪传体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以若干个焦点(作家)为坐标,对文学史流程的把握注重大体判断。
媒体评论
《中国文学编年史》按时间顺序排序,上自周秦,下至当代。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重要的文化政策; 2、对文学有显著影响的文化生活(如说书、演出和相关艺术活动等); 3、作家交往(唱和、社团活动等); 4、作家活动(如生、卒、入学、中举、中进士、历官、游历等); 5、重要作品的创作、出版和评价(传播、接收) 6、争鸣(团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在重要问题上的论辩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