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

300 7.5折 398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金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1-06-05

精一文化

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金龙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1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70998
  • 定价 3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禁卫武官制度的专著。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禁卫武官制度”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各王朝有关君主安全保卫及首都治安防卫的职官制度即属于禁卫武官制度的范畴。全书分五编二十章一百余节,对诸如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军校骁游、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幢将与郎卫、殿中尚书与司卫监、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宫伯与武伯、卫尉、领石头戍事、四中郎将、京畿大都督、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三部司马、五部督、无难督、绕帐督、解烦督、帐下督、马闲右部督以及四禁将军、御仗左右、直荡直突都督等等禁卫武官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仔细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和政治职能,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结论和颇具启发性的认识。宏观上,紧密联系汉末至南北朝末四百年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动态考察;微观上,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爬罗剔抉,探赜索隐,*限度地揭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在皇权帝制时代,以保卫君主为核心的禁卫军权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权力中枢地位,是专制君权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实现形式之一。禁卫武官制度所体现的是禁卫军权,研究禁卫武官制度史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对全面准确理解整个皇权帝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65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86年以后任教于兰州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系),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9年评定为二级教授。自1985年以来,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文史哲》等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北魏政治史》《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唐前“兵部”尚书研究》《考古论史——张金龙学术论文集》等论著近二十部(册)。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获宝钢教育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特聘教授,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等近十项,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目前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南史》修订及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将军号制度变迁史研究”。
【目录】
第一编 概念与前史

第一章 概念——中古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3)  

第一节 西汉“文官”与东汉官分文、武(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武官与“文武”之义(9)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禁卫”与禁卫武官(15)  

小结(23)  

第二章 汉代禁卫武官制度概说(26)  

第一节 郎中令→光禄勋(27)  

  一 西汉郎中令→光禄勋(27)  

  二 东汉光禄勋(31)  

第二节 卫尉(34)  

  一 西汉卫尉(34)  

  二 东汉卫尉(36)  

第三节 中尉→执金吾与城门校尉(40)  

  一 中尉→执金吾(40)  

  二 城门校尉(41)  

第四节 八校尉与五校尉(43)  

  一 西汉八校尉(43)  

  二 中垒校尉“掌西域”职掌考辨(46)  

  三 东汉北军中候与五校尉(52)  

小结(55)

第三章 汉魏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巨变(58)  

第一节 黄巾起义后东汉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59)  

第二节 曹操霸府中的传统禁卫武官制度(65)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设置及其渊源(71)  

小结(81)  

第二编 三国禁卫武官制度

第四章 曹魏禁卫武官制度(87)  

第一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87)  

第二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97)  

第三节 武卫、中垒、骁游诸将军(104)  

  一 武卫将军(104)  

  二 中垒将军(106)  

  三 骁骑将军与游击将军(107)  

第四节 五校、三卿与城门校尉(110)  

  一 五校尉(110)  

  二 光禄勋、卫尉与执金吾(115)  

  三 城门校尉(120)  

第五节 领、护军职掌与领军组织系统辨正(123)  

  一 关于领、护军“主武官选”问题(123)  

  二 领军组织系统的变迁(128)  

小结(130)  

第五章 蜀汉禁卫武官制度(133)  

第一节 领军(133)  

第二节 护军(135)  

第三节 虎贲、三署郎将与羽林、殿中督(138)  

  一 虎贲中郎将(138)  

  二 三署郎将(140)  

  三 羽林督与殿中督(142)  

第四节 光禄勋、卫尉与五校尉(143)  

小结(146)  

第六章 孙吴禁卫武官制度(148)  

第一节 领军、护军与武卫将军等职(148)  

  一 领军将军与护军将军(148)  

  二 武卫将军(150)  

第二节 禁卫诸“督” (152)  

第三节 三署郎将与五校尉(158)  

  一 三署郎将(158)  

  二 五校尉(160)  

第四节 光禄勋等三卿与城门校尉(161)  

小结(164)  

第三编 两晋十六国禁卫武官制度

第七章 西晋禁卫武官制度(169)  

第一节 魏晋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169)  

第二节 西晋禁卫长官名称的因革(175)  

第三节 “宿卫七军”的变迁(178)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及其组织系统(182)  

第五节 西晋禁卫长官的职能(192)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与北军中候的职能(192)  

  二 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职能(196)  

小结(199)  

第八章 《中朝大驾卤簿》所见西晋禁卫武官制度(202)  

第一节 《中朝大驾卤簿》中的禁卫武官史料(202)  

  一 《中朝大驾卤簿》所见禁卫武官史料(202)  

  二 《中朝大驾卤簿》警卫仪仗方阵示意图(207)  

第二节 《中朝大驾卤簿》与西晋禁卫武官制度(210)  

第三节 《中朝大驾卤簿》制定年代考(223)  

小结(229)  

第九章 “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232)  

第一节 杨、贾之争与禁卫军权(233)  

第二节 贾后专政与禁卫军权(241)  

第三节 赵王伦政变、篡位与禁卫军权(247)  

第四节 齐、成都、东海诸王专政与禁卫军权(255)  

小结(258)  

第十章 东晋禁卫武官制度与禁卫军权(260)  

第一节 东晋禁卫武官制度(260)  

第二节 东晋禁卫长官的职能(272)  

第三节 门阀士族与东晋禁卫军权(280)  

第四节 禁卫军权与东晋政争(286)  

小结(299)  

第十一章 十六国禁卫武官制度(302)  

第一节 汉赵禁卫武官制度(302)  

第二节 后赵禁卫武官制度(306)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307)  

  二 左·右卫、武卫将军等职(310)  

  三 龙腾、女骑和东宫高力(315)  

第三节 前秦禁卫武官制度(319)  

第四节 后秦、西秦禁卫武官制度(327)  

  一 后秦禁卫武官制度(327)  

  二 西秦禁卫武官制度(332)  

第五节 五燕禁卫武官制度(334)  

  一 前燕禁卫武官制度(334)  

  二 后燕禁卫武官制度(336)  

  三 西、南、北燕禁卫武官制度(341)  

第六节 五凉与成汉禁卫武官制度(342)  

  一 前凉禁卫武官制度(342)  

  二 后凉禁卫武官制度(344)  

  三 西、南、北凉禁卫武官制度(345)  

  四 成汉禁卫武官制度(349)  

小结(351)  

第四编 南朝禁卫武官制度

第十二章 刘宋禁卫武官制度(357)  

第一节 刘宋禁卫武官组织系统(359)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366)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377)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382)  

第五节 直将军(391)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事(405)  

  一 卫尉卿(405)  

  二 领石头戍事(407)  

小结(416)  

第十三章 南齐禁卫武官制度(419)  

第一节 南齐禁卫武官组织系统——附论“西省” (419)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429)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435)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439)  

第五节 直将军(447)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事(461)  

  一 卫尉卿(461)  

  二 领石头戍事(464)  

小结(466)  

第十四章 梁代禁卫武官制度(468)  

第一节 梁代禁卫武官组织系统(468)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472)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480)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485)  

第五节 直将军(493)  

第六节 卫尉卿与领石头戍军事(499)  

  一 卫尉卿(499)  

  二 领石头戍军事(502)  

小结(507)  

第十五章 陈代禁卫武官制度(510)  

第一节 陈代禁卫武官组织系统(510)  

第二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514)  

第三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519)  

第四节 左、右卫将军(522)  

第五节 直将军、卫尉卿与石头城防务(530)  

  一 直将军(530)  

  二 卫尉卿(531)  

  三 石头城防务(533)  

小结(537)  

附章 南朝监局及其禁卫权力问题(539)  

第五编 北朝禁卫武官制度

第十六章 史籍所见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561)  

第一节 都统长与幢将(561)  

第二节 郎卫(574)  

第三节 内侍、内行诸职(583)  

第四节 殿中尚书(593)  

第五节 司卫监(601)  

小结(604)  

第十七章 文成帝《南巡碑》所见禁卫武官制度(608)  

第一节 与禁卫官制有关之碑文内容(609)  

第二节 幢将(611)  

第三节 诸郎(615)  

第四节 将军号与“折纥真” (618)  

第五节 幢将与诸郎身份考察(621)  

小结(631)  

第十八章 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633)  

第一节 太和十七年《职员令》所载禁卫武官(633)  

第二节 太和二十三年《职员令》所载禁卫武官(638)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中领军(645)  

第四节 护军将军、中护军(650)  

  一 护军将军、中护军(650)  

  二 四中郎将(653)  

  三 诸关津尉(656)  

第五节 左、右卫将军(658)  

第六节 武卫将军(663)  

第七节 直将军与直卫诸职(668)  

第八节 领左右与千牛备身(678)  

第九节 五校、左·右中郎将及其他“冗职” (683)  

小结(689)  

第十九章 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692)  

第一节 对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的继承和变革(692)  

第二节 领军府(697)  

  一 领军府(697)  

  二 领军将军与领军大将军(699)  

  三 多位领军并存与其职能的分化(705)  

第三节 领军将军与北齐政治(711)  

  一 领军将军与二王—杨?之争(711)  

  二 领军将军与琅邪王俨叛乱(718)  

第四节 左、右卫府(724)  

  一 左、右卫将军与左、右卫大将军(724)  

  二 武卫将军与武卫大将军(727)  

  三 左、右卫府属官(730)  

第五节 领左右府(741)  

第六节 护军将军的衰微(745)  

第七节 京畿大都督的兴废(750)  

第八节 禁卫都督的形成(759)  

  一 北魏都督制(征讨都督)的演变(759)  

  二 魏末滥赏与都督地位的进一步卑微化(763)  

  三 战争局势与禁卫都督的形成(769)  

小结(775)  

第二十章 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778)  

第一节 西魏禁卫武官制度(779)  

  一 领军将军、中领军(779)  

  二 左、右卫将军与武卫将军(783)  

  三 内都督与直等职(788)  

第二节 禁卫长官与西魏前期政治(791)  

第三节 《隋书·礼仪志七》所载北周禁卫武官制度(794)  

  一 《隋书·礼仪志七》中的“后周警卫之制” (794)  

  二 北周宫伯、武伯警卫之制示意图(801)  

第四节 北周禁卫武官制度溯源(803)  

第五节 北周末年禁卫武官制度改革(815)  

小结(829)  

结 论(832)  

参考文献(836)  

后 记(85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