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21世纪的恐龙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21世纪的恐龙

塑封消毒 正版书 套装书为一本

9.9 2.2折 4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志刚、黄旭、胡婕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好1

上书时间2025-01-04

福宝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二手书不缺页不掉页不影响阅读,部分有笔记划线,没有光盘书签书腰等赠品,套装书为一本。拍下即代表接受该情况描述,不再另做通知,也不接受另外留言备注关于品相的要求。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志刚、黄旭、胡婕 著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4975263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8页
  • 字数 324千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乎现在的书,这是一本关乎未来的书。
  目前,互联网金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的市场硝烟弥漫。在这场洪流中,支付、小额信贷、P2P贷款、理财等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被互联网企业一个个撬开大门,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这场洪流的另一群弄潮儿和先行者--金融巨鲸们在"鲶鱼"的刺激下,也纷纷抖掉阻碍前行的藤壶,积极拥抱这一崭新业态。未来,"互联网金融"或将不再成为焦点--它将成为人们金融生活和互联网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场景,是一次嬉笑间在手机上用食指完成的转账,或是一次在谷歌眼镜的视图中操作的股票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你关心,抑或淡忘,互联网金融和这个战场上看不见的硝烟都在那里,不曾消散。
  本书从互联网金融的两大主体--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入手,通过引证、思考、对比,把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炒得有点狂热的问题加以辨析,溯清根源,还原真相,并以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资金的时空匹配理论去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中的两大主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和前景。
  在三大部分、17章内容里,作者通过创新的理论、深刻的洞见、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对互联网金融的起因和业务模式,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厮杀"现状及相互影响、各自的战略选择和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尤其具有借鉴意义的是,本书在充分分析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展望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监管环境、市场主体的博弈路径。就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那样:未来的社会,将会怎样演变?我们不敢妄加猜测,但互联网对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大生产的促动已经全面展开。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去中心化、碎片化、场景化的金融消费模式和迭代化、平台化、混业化的金融生产模式正在深入演进。唯有认清形势、适应变革、重塑商业精神、做好渠道整合和产品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王者。
【作者简介】
  樊志刚,河南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在银行从事理论与实务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及发展战略问题,坚持用有价值的研究,实现研究的价值。曾出版《信贷》、《银行法全书》(主编)、《最新金融证券反期诈全书》(主编)、《商业银行贷款操作实务》(主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投资商资本主义》等多部著作和译作,曾在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
  黄旭,湖南人,管理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个人金融。曾在《金融论坛》、《中国金融》、《新金融》、《上海证券报》等刊物上发学术论文近30篇。研究力求视角敏锐、观点新颖,近年来持续关注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的银行业战略、渠道、产品、组织变革和转型,并有一定研究心得。
  胡婕,河北人,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业改革、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等,曾在《中国金融》、《银行家》、《金融论坛》、《上海证券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曾出版《银行变革前沿观察》,曾在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的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始终关注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最前沿,对于银行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焦点问题,均有着持续研究与独到见解。
【目录】

第一部分 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金融 /
1 于无声处听惊雷: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
1.1 风暴来袭:互联网企业之动物凶猛
1.1.1 风暴的中心:余额宝之最炫理财风
1.1.2 风暴的另一面:互联网金融之暗流涌动
1.1.3 风暴的背后:蜂拥而至的创业者与风投
1.2 全民热议:是颠覆还是融入?
1.2.1 颠覆论者的论证
1.2.2 融合论者的反驳
2 真理越辩越明:互联网金融界定与前景之争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之争
2.1.1 金融互联网:拥抱互联网的金融先行者
2.1.2 互联网金融:金融业的“外来者”
2.2 互联网金融理论溯源
2.3 前景判断之争
2.3.1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
2.3.2 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传统金融
3 金融花园来争春: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
3.1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急先锋
3.1.1 第三方支付定义及类型
3.1.2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状况
3.1.3 国际第三方支付发展情况
3.2 网络借贷:触碰传统金融的核心地带
3.2.1 具有本土特色的国内网络借贷模式
3.2.2 监管之下稳健发展:国际主要P2P平台案例
3.3 网络资产管理:聚沙成塔的金融炼金术
3.3.1 中国第三方资产管理平台典型案例
3.3.2 美国第三方资产管理平台典型案例
3.4 第三方资信审核:传统金融的好伙伴
3.5 小型银行信息平台:想做银行的后台
4 生存、天性与欲望: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动因
4.1 跨界动因之一:互联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2 跨界动因之二:互联网融入金融的天性和潜力
4.3 跨界动因之三:互联网企业的扩张欲望和跨界基础
5 时势造英雄:互联网金融风暴的非技术性因素
5.1 时势之利:互联网企业的“裹挟之勇”
5.2 监管之利:政府政策的宽松宽容
5.2.1 政策的“宽松”
5.2.2 监管的“宽容”
5.3 人气之利:互联网企业的“表演天分”
5.3.1 媒体的“熟练运用”
5.3.2 马云他们“善打擦边球”
第二部分 互联网企业要与商业银行掰手腕 /
6 随风潜入夜:互联网企业动了银行的“奶酪”
6.1 第三方支付PK商业银行
6.1.1 规模的PK
6.1.2 增长性PK
6.1.3 产品的PK
6.1.4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6.2 P2P贷款 PK商业银行
6.2.1 规模的PK
6.2.2 增长性PK
6.2.3 产品的PK
6.2.4 P2P贷款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6.3 第三方资产管理平台PK商业银行
6.3.1 规模的PK
6.3.2 增长性PK
6.3.3 产品的PK
6.3.4 第三方资产管理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6.4 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挑战
6.4.1 互联网企业抢占“奶酪”的武器
6.4.2 互联网企业抢占“奶酪”的优势
6.4.3 “奶酪”也不是那么好抢的: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挑战
7 BAT三国演义:谁是挑战银行的急先锋
7.1 大佬阿里:收购、扩张之路
7.1.1 阿里金融十年回顾
7.1.2 并购成就阿里
7.2 三国演义:BAT巨头之争
7.2.1 三巨头的看家本领
7.2.2 三巨头的战略版图
7.2.3 三巨头拓展金融的未来瓶颈
7.3 其他互联网企业的选择:合作、被收购、被收编
7.3.1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合作
7.3.2 传统行业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
7.3.3 中国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
8 面对挑战和命运抉择:商业银行一直在行动
8.1 商业银行:先进信息技术一贯的积极推广者
8.1.1 电报在商业银行的普及
8.1.2 世界银行业信息化过程
8.1.3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后来居上
8.1.4 国内银行业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
8.2 Web3.0时代:商业银行命运抉择与积极应对
8.2.1 Web3.0:对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挑战
8.2.2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短板”
8.2.3 学习与躬行:商业银行适应新时代的实战总结
9 银行拥抱新时代:互联网为“大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9.1 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带来千载之机
9.1.1 互联网金融助推银行“华丽转身”
9.1.2 互联网金融助推银行“吐故纳新”
9.1.3 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盈利之源
9.2 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独到之处
9.2.1 存款之特许经营权
9.2.2 大额、大规模之融资体量
9.2.3 资金实力之雄厚
9.2.4 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主导
9.2.5 防控风险之专长
10 时空大战推演:银行互联网企业PK的终极武器
10.1 静态分析:孰高孰低?
10.1.1 时间再匹配:商业银行拥有致胜武器的战场
10.1.2 空间再匹配:互联网企业志在必得的战场
10.1.3 双方将要展开鏖战的战场
10.2 动态推演:孰优孰劣?
10.2.1 如果互联网企业获得银行牌照
10.2.2 如果支付机构获得信用卡发放许可
10.2.3 如果网络支付机构获得全民信用
10.2.4 如果互联网企业拥有银行级别的风险定价能力
10.2.5 如果P2P网络借贷获得监管机构认可,纳入监管体系
10.3 未来发展预测:基于时空再匹配与颠覆性创新理论
第三部分 谁能笑到最后:互联网金融的明天 /
11 监管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国际互联网金融案例借鉴
11.1 国外P2P行业的发展: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11.1.1 欧美P2P发展现状及国内对比
11.1.2 国际P2P平台运行特征之一:融入传统金融
11.1.3 国际P2P平台运行特征之二:创新主要围绕风险控制
11.1.4 国际P2P平台与商业银行之关系:融合与分化
11.2 国际“余额宝”案例:金融市场的潮涨潮落
11.2.1 谁是国际“余额宝”?
11.2.2 国际“余额宝”为何会消失?
11.3 监管环境与金融环境的差异
11.3.1 监管环境的差异
11.3.2 金融环境的差异
12 脱缰之马岂能化龙: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
12.1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
12.1.1 支付领域
12.1.2 融资领域
12.1.3 理财领域
12.1.4 网络货币之比特币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12.2.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已经受到关注
12.2.2 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12.3 有缰的互联网金融会怎么样:创新与监管的平衡之道
12.3.1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借鉴
12.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则
12.3.3 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建议
13 适应社会发展、重塑商业精神:银行经营理念变革
13.1 互联网与社会变革
13.1.1 互联网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13.1.2 互联网对商品交换的影响
13.1.3 互联网对消费的影响
13.1.4 互联网对利益分配的影响
13.2 互联网与金融变革
13.2.1 网络货币对货币体系的冲击
13.2.2 互联网对金融模式的影响
13.3 互联网精神与银行理念变革
13.3.1 “互联网精神”解析
13.3.2 商业银行如何重塑商业精神
14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竞争战略
14.1 客观分析、前瞻判断,是商业银行战略布局的前提
14.1.1 沉着冷静,客观判断发展大局
14.1.2 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竞争态势
14.1.3 前瞻判断,提前布局,积极筹备攻防演练
14.2 建立健全“大风控”,增强核心优势,是商业银行当下的立足之本
14.2.1 发展新型风控技术
14.2.2 重视新型风险防控
14.2.3 风控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14.3 争夺“大数据”,谋取信息优势,是商业银行未来的基业之石
14.3.1 解开大数据和信息化银行之谜
14.3.2 打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14.3.3 加速数据挖掘和信息应用
14.4 发力“大平台”,占据战略高点,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唯一出路
14.4.1 平台核心的选择
14.4.2 “大平台”战略的推进措施
15 渠道为刀、产品为刃: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营销变革
15.1 刀为依托:互联网时代银行的渠道变革
15.1.1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渠道创新理念
15.1.2 线上渠道创新案例:直销银行+移动银行+银行电商
15.1.3 线下渠道创新案例:招行咖啡银行+民生社区银行
15.1.4 针对渠道变革的银行管理架构调整案例
15.2 刃为先锋:互联网时代银行的产品创新
15.2.1 “众包”思想的创新理念
15.2.2 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15.2.3 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
16 发展小微,反哺实体:互联网与银行小微服务变革
16.1 我国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16.1.1 小微金融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润滑剂
16.1.2 提升我国小微金融服务困难重重
16.2 互联网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剂良药
16.2.1 互联网的天然优势
16.2.2 典型案例分析
16.3 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16.3.1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成效与经验
16.3.2 商业银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应对策略
17 二十一世纪的金融谁唱主角?
17.1 未来商业银行依然存在
17.2 未来商业银行的金融职能演变
17.3 未来商业银行的平台生态功能演进
17.4 未来的银行服务将是怎样?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