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47 6.2折 76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志光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6

书香情真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于志光 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5
  • 版次 1
  • ISBN 9787112121885
  • 定价 7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3页
  • 字数 552千字
  • 丛书 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毕业以后,于志光先生先在武汉最大规模的国有房地产公司工作,后又组建了自己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公司,事业发展十分出色。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于志光先生出人意料地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且选择了“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这样一个需要极大工作量的题目。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把经营状况非常红火的公司业务暂时停下来,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找到了一些过去没有发现的武汉规划建设史料,走访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这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凝聚了他潜心钻研的成果,研究思路缜密,基础资料系统,主要的观点是作者通过大量分析和归纳得出的,体现了作者朴实而严谨的学术风格。
【作者简介】
毕业以后,于志光先生先在武汉最大规模的国有房地产公司工作,后又组建了自己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公司,事业发展十分出色。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于志光先生出人意料地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且选择了“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这样一个需要极大工作量的题目。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把经营状况非常红火的公司业务暂时停下来,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找到了一些过去没有发现的武汉规划建设史料,走访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这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凝聚了他潜心钻研的成果,研究思路缜密,基础资料系统,主要的观点是作者通过大量分析和归纳得出的,体现了作者朴实而严谨的学术风格。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综述
1.1.1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
1.1.2空间生产理论一空间认知范式的转换
1.1.3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的进展
1.1.4城市空间营造理论一空间生成的方法论
1.2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
1.3.1研究对象
1.3.2研究意义
1.3.3研究目的
1.4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第2章古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
2.1223~589年镇邑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军事镇邑时期
2.1.1历史地理背景
2.1.2地理与政治的双向选择
2.1.3镇邑空间形态特征
2.1.4古夏口的千古之谜
2.2589~1275年城市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政治镇邑时期
2.2.1政治边疆向政治中心的变迁
2.2.2镇邑重建及其形态
2.2.3鄂州城时代居住区分布变迁
2.2.4城市改造与更新
2.2.5城市新功能和新建筑形态的诞生
2.2.6城市的商业功能与空间变迁
2.2.7独特的商业空间形态--沙洲模式商业中心和夜市
2.2.8唐宋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
2.2.9早期城市的内在脆弱性
2.31275~1859年城市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城邑文明的鼎盛时期
2.3.1城垣变迁
2.3.2新的皇权结构与城市空间营造
2.3.3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守护神与意识形态的教化
2.3.4汉口--一个商业化都市形态的形成.
2.3.5居住建筑形态
2.3.6城市公共建筑形态:衙门与会馆
2.3.7三镇道路空间形态变迁
2.3.8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的早期压迫

第3章1859~1949年近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
3.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
3.21859~1889年保守主义与理想城市空间形态
3.2.1空间意识形态的对抗--毁灭与新生
3.2.2旧秩序的恢复--保守主义与城市重建
3.2.3城市理想模式的线索
3.2.4圣地与租界选址
3.2.51889年前的租界区:街区片断
3.31889~1919年近代工业和教育的城市空间变革
3.3.1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背景
3.3.2租界区空间对抗与融合--变革力量的势能
3.3.3混合用地模式--新城市主义的实证渊源
3.3.4铁路引起的扩张:汉口城市的扩张
3.3.5跑马场:汉口华界新区空间对抗与融合
3.3.6工业布局:传统手工业的城市和近代蒸汽工业城市
3.3.7近代学校教育空间的演化与城市布局
3.3.8晚清自开口岸的城市布局--向武昌北扩张的计划
3.3.9武汉旧城区的城市形态与改造计划
3.3.10辛亥革命:重建计划的梦想与失落
3.41919~1949民国时期的去地方化与都市理想
3.4.1从五四运动到新生活运动的城市理想
3.4.2城市封闭结构的终结:城墙的拆毁--象征意义与理性价值
3.4.3近代都市空间形态:地方社会向空间社会的转变
3.4.4都市拓展与都市居住问题
3.4.5理想城市与乌托邦--民国期间的武汉都市形态发展计划
3.4.6日据时期--对城市空间的破坏性使用(1938~1945年)

第4章1949~1979年现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
4.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
4.21949~1959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与营造主题
4.2.1分享胜利果实--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空间再分配
4.2.2现代工业建设与城市空阿初步形态
4.2.320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居住区空间形态
4.2.4城市肌理:居住区重构和嵌入
4.2.51949年后的里弄集合住宅
4.2.6高等教育设施及其空间形态
4.2.7前苏联规划思想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31959~1979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调整与文革时期
4.3.1城市人民公社--“协同体”与“去国家化”的线索
4.3.2大跃进过后的矫枉过正--“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4.3.3工业发展带动的城市空间演进
4.3.4制度性分割的单位空间
4.4军事存在与空间营造--被遗忘的城市形式

第5章1979~2009年当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
5.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
5.21979~1989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
5.2.1统一建设、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
5.2.2三镇城市商业空间演变与商业中心的转移
5.2.3街市的复活
5.31989~1994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
5.3.1房地产住宅开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3.2以开发区主题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跳跃式增长及其问题
5.41994~1999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
5.4.1强化汉口主城区功能--“退二进三”引发内聚式发展
5.4.2空间形态的整合期:“环”空间意象的建构和空间特征
5.4.3单位大院制度的解体
5.4.4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
5.51999~2004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
5.5.1住宅社区形态演变
5.5.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一个失策的案例
5.5.3郊区化的梦想--郊区城市化的假象
5.5.4高校的迅速扩张和未来
5.5.5“城中村”--城市“毒瘤”与希望
5.62004~2008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
5.6.1城市空间高层化趋势
5.6.2郊区城市化--混乱的城市肌理:以西北组团为例
5.6.3城市景观化:偏见与误区
5.6.4“历史空间的怀旧”--旧城保护与更新
5.6.5滨水城市空间的复兴--封闭的“开放空间”
5.6.6离心力与向心力--多中心和单中心
5.6.7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5.7当代城市空间营造意象
5.7.1规划思想
5.7.2规划模式和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争论

第6章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研究
6.1古代到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总结
6.1.1聚合:古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6.1.2集合: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6.1.3组合:现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6.1.4整合: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6.2古代到当代城市空间营造机制的变迁
6.2.1古代传统空间营造机制变迁
6.2.2近代营造机制及其变迁
6.2.3现代营造机制及其变迁
6.2.4当代营造机制
6.3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化机制
6.3.1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现状
6.3.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机制
6.3.3自然环境制约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6.3.4社会政治经济制约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6.3.5文化因素制约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6.4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总的演化规律
6.4.1城市外部空间历史演化规律总结
6.4.2三镇之间空间营造强度周期性客观转移的历时性比较分析
6.4.3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化规律总结
6.4.4空间形态演化的周期性规律
6.5结论

第7章新时代背景下武汉城市空间营造对策与展望
7.1全球化、和谐城市与公民城市
7.1.1全球化城市
7.1.2和谐城市
7.1.3公民城市
7.2城市化时代的挑战--现象宿命与历史逻辑的失踪
7.3今后理论与实践探索重点关注的方向
7.3.1“公共领域”--和谐城市空间营造的核心思想
7.3.2和谐城市空间形态类型选择--生态单元思想及其他
7.3.3和谐城市空间营造价值观--人文关怀与空间道德重建
7.3.4城市治理的过程合理性--和谐城市空间形态营造机制
7.4武汉城市空间发展预测
7.4.1城市外部空间发展方向预测
7.4.2城市内部空间发展方向试析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