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动物生态学原理(第3版)
¥
60
9.2折
¥
6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孙儒泳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
版次3
装帧平装
货号21/6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有破损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儒泳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6
-
版次
3
-
ISBN
9787303013890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35页
-
字数
1262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版与第二版相比在内容上主要变化是:
(1)新增加大尺度生态学一章,即第11章,包括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这一章对于现代生态学的基础教科书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写成的。
(2)现代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社会需要的更加密切结合,所以我在第12章应用生态学的内容上,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三节,同时对原来的两节也作了不少的增补。如有益生物种群的产量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收获量理论,而且加进了配额控制、收获努力调节等管理及其实例;对有害生物防治加进了基因防治。此外,无论是有益还是有害生物,作为生态系统成员都为生态系统服务作出贡献,这是对单纯利用和防治的观点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思考,这一个思想就包括在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之中。
(3)第七章全章,即行为生态学,是由房继明教授重新写的。这不仅是因为行为生态学在近20余年来的快速发展,而且还由于我对于此领域的具体发展了解不够,和前一版中介绍了许多不必要的动物行为学内容。
(4)在第4,5章种群生态学部分,作者主要作了增补。如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的区别及其种群动态和模型特点;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空间异质性和集合种群。自然种群数量变动部分增加了不少最近研究的成果,包括一些近几年在NATURE、SCI-ENCE和PNAS等报道的。这里也看到,近来对于自然种群长期记录资料的分析和研
究、野生动物种群的实验研究,包括对应用驱除寄生物、天敌和其他人工干扰等手段以及相应模型研究的重视;并介绍了种群调节理论的新进展等等。
(5)在第10章生态系统部分,对于全球初级生产力的估计,与前两版有相当大的区玑我们采用的是Field等1998年在SCIENCE上新报道的,因为他们是根据遥感这种新技术测定的,并有9年(陆地)或6年(海洋)的资料估计的,尽管对遥感测定的结果一般应该有地面资料的验证。此外,在海洋生产力方面,新介绍了新生产力和病毒
的重要作用;沿食物链的上行和下行控制。
(6)第2,3章,即有机体与环境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员帮助增补。新增加的内容有:持续代谢率、对于常温动物冬眠起源的新认识、个体大小的生态学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对于物种分布区和数量的影响。
(7)第6,8章,即生态遗传学与种间相互作用,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张大勇教授帮助增补。其新增加的内容有:衰老的进化、似然竞争、斑块环境中的种间竞争与共存、捕食策略与功能反应、微寄生物传染病模型。
在教育方法方面,本书作了下列新的安排:
(1)在附录中增加了网址。现代网络上具有大量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新出版的教科书都开始增加网址,我们也为此作了努力。这里包括各章网址、主要生态学期刊网址、重要生态学教科书网址、与生态学有关的单位网址四部分。我们希望读者能在使用中得到好处。
(2)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给在教科书中插入彩色图片提供了条件。感谢出版社责任编辑对我的提醒。我在书中主要选出了我国代表性生物群落、主要珍稀濒危动物、动物行为和生活方面的彩图。
(3)各章末都提供了思考题,我相信它包括了大学生基础课程必须的基本原理。
(4)应本书责任编辑的要求,根据全书体例协调一致的原则,个别章节做了稍微调整;同时每章开始以一个主题图和一段导言统领全章。
- 【作者简介】
-
孙儒泳,汉族,生于1927年6月12日,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8年在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态学会评审组成员,北京市政府水产科技顾问团成员,《生态学报》和《兽类学报》副主编。
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近50年,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16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所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获第二届高校教材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6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6项,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主要从事兽类和鱼类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一、生态学与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三、生态学的发展史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有机体与环境(一)
第一节 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
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四、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五、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七、适应组合
八、生态位
第二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一、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
二、动物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极限
三、温度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四、动物热能代谢的类型和体温调节 的特点
五、动物对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的适应
六、个体大小与尺度问题
七、温度与动物的行为
八、温度与动物的地理分布
九、温度与动物的数量变动
十、热污染
第三节 水分的生态作用
一、陆地环境中水的分布
二、水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三、水生动物的水盐代谢和渗透压调节
第三章 有机体与环境(二)
第一节 光和辐射
一、光、辐射的一般意义
二、光照周期与动物的季节 节 律
三、光与动物的昼夜节 律
四、月周期或潮汐周期
第二节 大气和水环境
一、气体代谢与大气、水环境中的氧
二、水中溶解的其他气体
三、pH值及其在水生动物生活中的作用
四、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动物生活的意义
五、水体的基底性质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六、空气的流动——风
七、水流
八、火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土壤和基底在动物生活中的作用
一、土壤的一般意义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土栖动物的意义
三、土壤的结构及其机械组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四、土壤的湿度及通气性对土壤动物的意义
第四节 气候对动物的综合影响
一、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
二、大气候和小气候
三、物候学与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因子的特点
二、种群的定义
三、种群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
四、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五、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统计
一、绝对密度测定
二、相对密度测定
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
一、种群的基本参数
二、种群的年龄分布和性比
三、生命表
四、内禀增长能力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二、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
三、空间异质性与集合种群
四、空间生态学
第五章 种群增长
第一节 种群增长模型
一、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差分方程)
二、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微分方程)
三、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
……
第六章 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
第七章 行为生态学
第八章 种群间相互作用
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
第十章 生态系统
第十一章 大尺度生态学
第十二章 应用生态学
参考文献
英文名词索引
中文名词索引
有关网址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有破损如图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