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故全8册
  • 掌故全8册
  • 掌故全8册
  • 掌故全8册
  • 掌故全8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掌故全8册

420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俊 主编;严晓星 执行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1-08-28

宇轩图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俊 主编;严晓星 执行主编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20-07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46097
  • 定价 56.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2页
  • 字数 150千字
【内容简介】
《掌故》的读者和作者,大多是爱书人。本集以茅子良先生《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一篇开场,相信足以“令人目明”。传统的雕版印刷在特殊历史环境下重放异彩,如今岂可再得。茅子良以参与者的身份,翻检档案,摩挲实物,寻访故旧,完整重构这一过程,堪为当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献。雪克先生回忆一个甲子前为学校买书的经历,有故事,有人情,有时代氛围,韵味十足。艾俊川先生从自己珍藏的画册《养寿园图》说开去,揭出养寿园在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意义,挖掘极深。胡文辉谈陈寅恪笔下的“新名词”,许礼平谈高伯雨的一篇集外文,也无不是从书中来,眼光见识,各擅胜场。
  记述人物,向为“掌故”以及《掌故》的重点。本集七位新作者,专注人物的倒有六位:虞云国、高林、沈慧瑛、苟世建、谭苦盦、陈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谭苦盦与另三位老作者刘永翔、刘聪、宋希於,这次的题材皆“事关风月”。饮食男女,人皆有份,圣贤难免,其中自有掌故,但讲什么、怎么讲,仍然关乎情怀,关乎趣味。马一浮的隐痛,梅贻琦的心事,吴湖帆、周鍊霞的纠结,总是加深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与人物的理解;陈白尘的那一段情感风波,作者也未尝津津于事件本身,而是有悲悯,有哀矜。
  三十多年前,章品镇先生以一篇《花木丛中人常在》,回忆《花木丛中》的作者周瘦鹃先生,后来他将追记前辈的文章结集,即以之冠名。如今严锋拿出同题之作,写的是父亲辛丰年与章品镇长达七十年的君子之交。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际,“花木丛中人常在”这七个字让人感触良深。春夏如约来去,世间不复旧时,人与花木同盛,果真是*美好的心愿。
【作者简介】
编者、主要作者介绍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中华书局执行董事。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梅庵琴人传》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茅子良,1944年生于上海。1964年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后,任职于朵云轩(后改名为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任副社长,1984年兼任副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明十竹斋书画谱》重刊工作,负责《中国美术全集》明代书法、清代书法、玺印篆刻分册决审工作并代拟《明清篆刻流派概述》序文。著有《艺林类稿》等。

刘永翔,1948年生,浙江龙游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蓬山舟影》、《文学的艺术》(合著)等,另有《清波杂志校注》、《袁枚续诗品详注》(合注)、《亭林诗文集  诗律蒙告》(校点)等。

虞云国,1948年生,浙江慈溪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三声楼读记》、《水浒寻宋》等,另主持编纂《中国文化史年表》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学者。著有《文中象外》,另撰有《不至异国,当得异书》、《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小万柳堂纪事》等。

严  锋,1964年生,江苏南通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雕虫缀网录》、《感官的盛宴》、《和而不同》(合著)、《跨媒体的诗学》等。

沈慧瑛,1964年生,江苏常熟人。苏州市档案馆副馆长。著有《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过云楼档案揭秘》等,主编《吴云信札》等。

高  林,本名徐时霖,文史学者。曾主编《罗孚文集》,另编有《罗孚友朋札辑》,整理《徐铸成日记》、《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等。
【目录】
1.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 / 茅子良

朵云轩历史上一直以木版水印画名闻天下,行销中外,唯独这六年多时间,刻印木版书是个例外。巧得很,这四种书除了两种古书,首刻马恩著作一种,最后刊刻毛主席诗词一种。古今中外均有涉及,可称书界佳话。

 

27.买书记往 / 雪  克

业内有个行规,如有珍本、稀见之书,要先问沪图。不收,再问郑振铎先生长住上海代为其收书的专人。再不要,才能外销。

 

33.养寿园纸上考古记 / 艾俊川

袁世凯在养寿园,确曾广为散发他披蓑垂钓的照片。这是和刊印诗集一样的引导舆论之举,表明袁世凯安心养病、不涉世务,以消除当权者的戒心。无论吟诗还是垂钓,都带有明显的表演色彩,离不开养寿园这个舞台。

 

62.前朝旧影:上海市文史馆一瞥 / 陈.铃

五十年后,回看当年发生在文史馆的讨论,应该说,面对政治局势的波涛暗涌,文史馆里历经风浪的老先生们,大多数守住了道德良心的底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80.陈寅恪论著中的新名词 / 胡文辉

陈寅恪使用新名词最多者,最突出乃至突兀者,正是他满纸“河东君”的晚年巨著《柳如是别传》;用得最频繁的,却是一个指涉军事方面的用词:烟幕弹!

 

99.罗孚日记中的北京生活(上) / 高  林

上级决定《反攻》和《挺进报》合并,可还没有等到《反攻》的人员和《挺进报》接头,《挺进报》就被破坏了。有人问罗孚,你如果没去香港,会不会也成为红岩的烈士。罗孚说,大概不会吧,依赵隆侃的聪明和机智,他会通知我先跑掉的。其实,重庆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后,赵隆侃的脱险是非常侥幸的,现实常常比小说更加激动人心。

 

125.顺德本《华山碑》的两次抵押 / 李  军

李棪继续与容庚保持往来,间接证明两人的关系并未因此恶化,邓氏“无赖”一说似不过徒逞口舌之快而已。

 

136.花木丛中人常在——章品镇与辛丰年 / 严  锋

记忆中父亲主动去看望过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章伯伯,一位是贾植芳先生。父亲是个看上去极度内向的老宅男,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往,退休后几乎从不出门,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他有一种焦虑感,总觉得来不及了。来不及什么?来不及看书。他年轻时就被人视为书呆子,年老了就更加任性。

 

155.季海先生片谈(中) / 王学雷

季海先生曾向我说他“最讨厌小报记者”,而龙春正是“小报记者”。当先生问龙春在哪里工作时,我怕瞒着反而不好,竟然俱以实告,说“他就是您所讨厌的小报记者”,而先生却没有特别表现出介意之色,相反是接谈甚欢。

 

166.亲炙徐无闻师二三事 / 苟世建

“但是,”无闻师话锋一转,特别告诫我们:“学篆书一定要学法度谨严的范本,而明人篆法已坏,切不可学!”

 

184.寻找金嘉 / 沈慧瑛

四个月后,顾文彬对这卷唐人写经还念念不忘。从同治十二年五月初二致顾承的家书中,可以了解他的迫切心情:“邠卿残经究是古物,稍加亦可,且系故友,不必与之丁丁校量也。”

 

206.马一浮断弦不续究实 / 刘永翔

理学大师会稽马一浮先生,十七岁娶妻,婚后二载馀,夫人汤润生即不幸弃世。时先生年才二十,嗣后竟终身不娶。其故众说纷纭……

 

212.《作家笔会》里的“殷芜” / 宋希於

杨英梧终于不曾写出自己的故事,但仍有颇沉痛的记述……在投射之下,迎面狠击过陈白尘一拳的他如此厚道,但仿佛仍有隐痛。

 

232.“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梅贻琦日记之“珊” / 谭苦盦

据说,杨净珊在婚后曾爱慕过胡适,多次匿名或以英文名Zing shan去函索爱。而胡适却“劝其决绝”,杨净珊到最后“除了想象与梦,什么都没有”。直到梅贻琦的出现,情况因之起了变化。

 

254.吴湖帆和周鍊霞的一场情感波澜 / 刘  聪

词中之“百琲明珠好聘量”,透露出吴湖帆似乎已有聘娶周鍊霞的打算。这与三个月前所写“莫道温台玉镜”相较,二者之间,吴氏的态度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尽管这样的转变很可能是来自周鍊霞这边的压力,但吴湖帆最终能做出这一决定,也必然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与纠结。

 

269.遗札所见杨廷福先生的晚年学术 / 虞云国

如今史学新进知道杨廷福其人的,似已不多。杨先生虽非伟人,却也绝非碌碌常人。即就学术论,他有唐律研究与玄奘研究的成果传世;倘就经历而言,他的遭际也许仍不失为摹绘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有用素材。

 

286.谈高伯雨的一篇佚文 / 许礼平

大抵名士邀名,急求不畏权势的美誉,于是将千差万别的现实脸谱化,且有人套上开封包龙图的角色,于是闹得不可开交了。

 

298.编后语 / 严晓星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