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生态观的教育传承研究(内页干净,一版一印)
  • 传统文化生态观的教育传承研究(内页干净,一版一印)
  • 传统文化生态观的教育传承研究(内页干净,一版一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统文化生态观的教育传承研究(内页干净,一版一印)

9 1.6折 58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祖庆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08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h41-5

上书时间2024-07-02

捷途旧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韦祖庆 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9443382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4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传统生态观主要体现在村庄聚落,真正的实践层面也几乎在乡村社会,其具体的表现方面非常繁复,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描述,一是形而下的实践层面,二是形而上的观念方面。形而下是主要的关注对象,因为村民不可能有更多的理论思,主要体现在实践中的遵循与运用,因此选择农业为常见的生产生活,即农业生产、山林狩猎和房屋建筑,从中察这些方面体现了哪些生态思想。形而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经过文人归纳、统治者认可的理论。基于此,我们将乡村生活从教育层面进行必要归类,大体归纳为行为教育、规约教育、敬畏教育、威权教育等几个方面,并对此教育方式与效果进行探析,得出各自的特点,为传统生态观的教育传承做出点贡献。

【作者简介】


韦祖庆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院长,教授,贺州市教师。长期以来在线工作,从事文艺学、族群、语文教育学等课程和研究工作。主持省级课题4项,主持研究工作的教育厅课题2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多项,参与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多项,独立主持校级课题若干。来发表70余篇,包括教育类、族群类、旅游类、文艺学类以及生态美学类等多个领域。出版各类著作共20部:独著7部,主编(作者)5部,副主编、编著(参编)8部。2005年背景下的作文改革项目获学校届成果。2008年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项目获学校第二届成果。2015年“文学课程实践体系研究”荣获学校第四届成果。贺州客家2012年荣获贺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奖,“桂东地区生态审美研究”课题入选广西“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成果汇编(2012年)。客家人生态生存和黄姚生态旅游研究2014年荣获贺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奖。空心村乡村研究农村新民居审美研究2016年分别获得贺州市第三次社会科学成果奖和。

精彩内容:

章传统生态观“生态”这个词语现在已经耳熟能详,成为一个热词,从原本属于描述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词语,泛化成为描述各个领域相互关系的词语。生态这个概念指示着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之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们之间处于一种有效制衡,属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荣共损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区域系统内达到和谐相处、共赢发展的生命系统。因此,生态的逻辑前提是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和谐共生发展,它是一个具有正能量意义的词语,凡是一个区域内的生命系统遭受破坏,原有的和谐不复存在,出现一种紊乱现象,严重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进而也影响到本生物的生存,我们说这个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自然界自其诞生生命以来,生态关系以其客观形态既显又隐地存在着,并昭示着万事万物的生命历程,构筑无限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的懵懂无知到初步认知,从不自觉进入自觉,从零散的知识把握上升到整体的理论系统把握,于是生态思想既从自发的民间意识提升到官方的自觉理论,再经过官方的渗透教育变成民间的行为惯。基于理论的思可以上升为“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传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观,主要存在于官方层面,也是体现在反映主流意识之士的层面,民间则基本上还没有上升到如此之高度,主要体现在具体事物的处理层面,也是零散的生态知识把握。当我们提及传统生态观的时候,主要是选取民间视角看问题,因此更多是以点的方式论及生态思想,说明传统具有相应的生态意识,体现一种生态观的倾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基于庙堂的理论思想通过官方渗透教育,必然播撒到民间,虽然民间以零散的生态知识方式呈现,却是生态观主导下的生态行为具体化,因此能够以点带面地说明问题。正因为坚持以点的方式进行呈现,因此不在于梳理传统生态观的理论体系,而是选取与民间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关键点进行有限地呈现,大体勾略存在于普通民众心间的生态意识网格。节农业生产:顺天应时农业是种植业,是人类利用植物的自然属,通过技术进行栽培并种植农作物,以实现人类对于植物的收获预期,从而满足人类对于食物的生命需求,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产业。因此,认知自然规律,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这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适应自然发展,掌握自我命运的基本要求。如要实现农业的良发展,至少需要掌握三个层面的生态知识:一是认识植物本身的自然生长规律,二是了解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基本关系,三是掌握植物栽培种植的基本技术,归结一句话是农业生产要做到顺天应时。顺天是顺从自然规律,植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大体遵循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生长规律,当然不同的具体植物之间还是有着较大差别,如果不是有针对地种植,不能达到收获预期,因此认识植物本身的自然生长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为基础的生态知识。在充分掌握植物生长的生态知识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掌握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关系,因为植物生长对于环境气候的依赖极强,没有或缺乏这个方面的生态知识,必然会造成农业生产收成的事倍功半。农业生产技术在本质上是植物生态知识的作层面运用,因为种植业不是植物在自然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借助人工技术的一种人为种植,因此具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特征,这需要掌握有着植物生长的相关生态知识,否则这种技术不仅无助于植物的生长,反而有害于农业收成。因此,顺天的核心是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不管是农业生产技术,还是自然环境与气候,终都要落实在遵从农作物本身的生长规律上面,也是尊重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关系。应时则强调切应植物的生长期,因为任何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生长期,只有依照这个时间节点进行种植,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才能实现应有的收获预期,才能达到农业生产应有的目的。如果错过植物的佳生长期,虽然可能不至于导致植物,但是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收获预期,即使付出加倍的努力,也是如此。顺天应时,再换成老百姓的一句俗语,是靠天吃饭,这在传统农业时代尤其如此,即使是现代农业,从本质上看也是如此。虽然现代农业有所谓反季节农业,在自然的大环
【目录】
第一章 传统文化生态观
第一节 农业生产:顺天应时
一、提出基于农耕的二十四节气
二、形成基于发展的养地轮休制度
三、总结基于丰产得时而种的经验
第二节 山林狩猎:休养生息
一、应时而猎给予繁殖时空
二、择劣而猎保存物种繁殖力
三、依量而猎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均衡而猎关注物种生存网络
第三节 房屋建筑:生态环境
一、房屋坐向讲究背风朝阳
二、生活区域自成宜居环境
三、建筑形制体现因地制宜
第四节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一、天人同构说明万物具有相类性
二、天人气交表明生命具有相通性
三、天人同神阐明本质具有一致性

第二章 行为教育
第一节 愉悦:一种无压力的学习心态
一、行为教育消解知识教育挤压的心理压力
二、行为教育消解课堂教学圈住的心理压力
三、行为教育消解作息制度控制的心理压力
第二节 示范:一种可复制的学习方式
一、无言之教传承本能习得模式
二、反复实践逐渐提高生存技能
三、师徒共学确保技艺有序传播
第三节 亲缘:一种温情的学习氛围
一、亲缘关系消除紧张心理
二、邻里相亲生成容错氛围
三、众人相帮避免恶性竞争
第四节 习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状态
一、生活习惯属于生活习得结果
二、良好习惯归入教育基本指标
三、行为习惯积淀个人品质修养

第三章 规约教育
第一节 民谚:一种理念的传承
一、民谚是基于民间的历史经验总结
二、民谚传达草根自强不息生存理念
三、民谚依托生活实践选择案例传承
第二节 村规:一种行为的约束
一、村规是村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二、村规重在禁止性的行为约束
三、村规旨在创造一个和谐聚落
第三节 礼俗:一种礼制的人化
一、三个仪式标志人生转换
二、祭祀文化告慰前世今生
三、交往规约打造和谐平台

第四章 敬畏教育
第一节 天人合一:其于创世的哲学理念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