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9787569518771

163.6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西建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951877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货号640651316983

上书时间2024-05-05

问津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西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产学研平台“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审美文化和文化创意研究。著有《持守与创造——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创新》《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研究》《追求与选择——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价值思考》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不同阶段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阐释背景和展开线索,梳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在关系及演进,探索延安文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积极作用,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建构。  编辑推荐: 《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一书是李西建教授,近年来有关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在学理上探究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既体现了对现代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经验的系统观照和透视,也凸显了延安文艺作为现在人文知识构型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理论生成性。这是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领域的一部最新研究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总结和创新意义。  目录:   导 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探索/ 001 第一章 延安文艺的早期理论背景与话语资源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 023   第二节“革命文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展 / 041   第三节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059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的形成 / 079 第二章 前期延安文艺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一节 苏区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步实践 / 089   第二节 左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 105   第三节 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119   第四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初步形成 / 131 第三章 后期延安文艺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讲话》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成 / 148   第二节 周扬等理论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述 / 16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构 / 190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 209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文艺特征定位:从意识形态论到观念形态属性 / 236   第二节 创作规律探寻:从倡导“莎士比亚化”到追求文艺“民族形式” / 252   第三节 批评原则阐释:从美学和史学的观点到“两个标准” / 276 第五章 延安文艺与20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第一节 延安文艺对20世纪50 —7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影响 / 298   第二节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 / 318   第三节 苏联文论对十七年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影响 / 338 第六章 延安文艺与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延安文艺的理论影响 / 358   第二节 重要理论命题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377   第三节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395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的文艺理论建构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408 结 语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原则、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 432   第二节 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影响 / 437   第三节 延安文艺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 444   第四节 延安文艺对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的启示 / 446 参考文献/453 后 记/459   1. 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至为重要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不仅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新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重组以及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也开启了无产阶级在东方国家建立新型文明形态的发展历程。毫不夸张地说,这场富有深层价值转换与意义生成的思想风暴,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极为广泛和异常深刻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战线的内在革命和建设。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正是受这场思想风暴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富理论建构意义和实践探索价值的典范。它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中人的觉醒、思想的进步、理论的生成和创造,以及文化和文艺的繁荣等,均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本论著以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为基本问题域,结合20世纪人类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深入探索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特质和形态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而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实践价值,以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建设。 一 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求索和探寻,在新时代的开启声中依然充满思想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显示出强大的价值能量与理论建构作用,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和当代中国社会不断前行及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面对这种世纪性的丰厚历史内容,持续推动中国现代文化、文艺和中国化文论这一不断发展且历久弥新的重大学术命题,从学理层面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社会现实土壤,对进一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指从19世纪末开始,贯穿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历史,并对中国本土化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接受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历史、现实、文化语境及文艺观念间的开放性交流、沟通和对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化实际和文艺创作、批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本土文艺观念内在接受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不断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性阐释、建构和范式创造的过程。作为一次内涵丰富的伟大社会历史实践,它伴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鼓点声开启,经过五四启蒙、文学革命、左翼运动及延安文艺诸重要思想阶段的锻造和洗礼,在寻求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的实践性检验中,逐步获得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形成以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形态和引领文艺运动及理论建设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无疑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行再认识、再检验,以及再发现和再起航的伟大历程。其中既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左”的路线和思潮,特别是“文革”十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干扰及引领方向的某种偏离;亦经历了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路线指引下,学界不断掀起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促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进一步转向中国本土和当代现实两大基本面向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探索。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在20世纪以及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和发展大业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一直是而且仍将是一个头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它既决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学科建构、现实生命和自我创新,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指导思想、正确道路与成败得失;既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审美原则,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在国际交往和冲突中的中国尊严、话语地位和创造机制”,其理论、学术值与现实意义十分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知识谱系中,最为基础性的问题是如何科学把握“中国化”概念的特定内涵、内容及思想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这一命题的精髓,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焦点和核心。就目前现有的文献记载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源自毛泽东1938年10月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撰写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的第七部分。在阐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问题时,他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其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该表述后来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关键性表述修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到1940年发表具有纲领性义的《新民主主义论》,总结接受外来思想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又强调:“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由此看来,如上表述虽有具体概念上的区别和差异,但在价值取向、思想要义及基本内涵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它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贯思考,即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初步确立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延安时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遵循和依据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依照学界普遍观点,延安时期的文艺理论建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确立的标志,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为代表,不仅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际和理论创造的具体结合,也是毛泽东通过长期的中国革命文艺实践,接受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改造和吸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理论遗产,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文艺思想体系的积极尝试。毛泽东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就是从现实的革命事业和政治任务的要求来看待和处理文艺问题,即通过中国文艺实践经验的检验,形成和创造适合民族文艺发展的理论。在《讲话》的“结论”部分,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在文艺思想的出发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重要问题上,毛泽东成功地把中国文艺理论从借鉴和依赖外来思想资源和立场的思维惯性中,自觉转移到符合中国文艺发展实际的本土观念与思想体系的创生和系统建构方面,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初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建立后至“文革”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这段时间,我们虽然强调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理论指导,然而国内思想和文艺界频频发生的全国性的政治批判运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正常进程,甚至出现了“文革”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全面停滞和倒退。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和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文论建设才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邓小平以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和对文艺规律的尊重,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结合,在促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化”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本土形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国情和中国当代文艺实际紧密结合。1979年10月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所提出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论断,把文艺事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把文艺工作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均体现了以中国特色和适应中国发展需要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内涵。 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极大繁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探索更加自觉和深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指出了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方向,是继毛泽东《讲话》后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指出:文艺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造性阐释和发展。讲话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及不断发展的和开放的理论,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和中国命运的伟大实践历程,提出了继续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目标的实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参加联组会讲话时再次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这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深刻内涵,也是建构中国特色文艺理论需要长期坚持和遵循的基本方向。 二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话语的生成,提供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以毛泽东《讲话》为标志,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文艺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吸收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文学成果,总结中国本土理论命题和文艺实践规律,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体系的形成。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讲话》是通过延安时期的理论译介、文艺创作和批评、文艺整风与改造、文艺观念讨论等多种活动的深入探索和检验,才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本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括来看,延安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确立思想基础、进行实践检验和升华理论成果诸方面的自觉建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从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阐释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始的,这是一种具有基础意义的理论转换实践,由此形成了一种原典性译介话语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步骤及其第一种理论形态,就是通过译介阐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转化成为中国式的理论话语,并使其逐渐得到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显然也是如此。”从五四运动到“革命文学”论争前后,早期共产党人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阐释与传播,如李大钊、陈独秀、萧楚女等。20世纪30年代,左翼人士系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的译介与传播,如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文艺与批评》以及苏联的《文艺政策》等,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宣传做出了很大努力。瞿秋白较早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列宁论托尔斯泰》《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等文献,为左翼文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提供了较权威的材料。二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界,出版了陈望道主编的《文艺理论小丛书》,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东京左联成员编译的《文艺理论丛书》等三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这些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无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到了延安时期,由鲁艺编译处组织译介,曹葆华、天蓝合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以及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一批新译的马列文论,如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列宁论文学》等文献,系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艺思想,对解决当时中国的文艺现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44年,周扬在延安主持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分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文艺的特质”“文艺与阶级”“无产阶级文艺”“作家、批评家”五辑,辑录和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重要文论思想,以及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及毛泽东对文艺的相关论述,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性阐释。经过延安时期比较系统的编辑、整理与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传播,尤其是对原典性话语的译介与阐释。这种结合中国文艺实际的理论译介及转换,对中国文艺理论的思想生产和本土观念创造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合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对文艺创作规律的不断探索,也是延安文艺形成具有观念形态的中国文艺思想和理论话语的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就是指以革命文艺和人民性为核心的大众文艺创作实践。延安文艺所确立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构建革命文艺理论的目标,决定了人民群众是文艺实践的主体,文艺也不再是少数文人墨客的活动,而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亿万群众参加的极其宏伟的事业,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文艺发展的方向正源于这种价值需要。所以,如何使文艺更具人民大众的属性,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探索的重要内容。从五四运动到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对文艺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并把大众化和群众性作为文艺活动的主旋律和总原则,从各方面予以实施和探索。诸如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结合,扎根群众,通过这种情感转化和交流,达到转变作家立场、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艺的目的,使工农兵成为革命文艺的创造主体。延安时期群众性的文艺小组遍及各工厂、机关、学校,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在农村,也有许多秧歌队、民间艺人和歌手进行文艺活动,刘志仁、王中泉、汪庭有是这方面的代表。民间艺人李卜、韩起祥也是在广泛的群众文艺活动中成长起来,受到政府的嘉奖。” 就创作内容看,以人民性为核心的延安文艺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从事革命解放事业的热情,描写了工农兵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赞颂了群众的抗战、生产、除奸、扫盲、反迷信等方面的丰富生活。这些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真实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精神生活的巨变,促使延安文艺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文艺大众化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创作形式和风格取得了空前实绩,文艺各门类均获得全面丰收。如文学方面涉及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故事等体裁,音乐方面涉及声乐、器乐、群众歌曲、合唱、进行曲等类型,戏剧方面更为丰富多彩,有话剧、戏剧、歌剧、秧歌剧等。特别应提及的是,延安文艺还探索创造或发展了一些新的文艺样式/种类/类型,如街头诗、秧歌剧、广场剧等。周扬曾评价:“在解放区,文艺的面貌、文艺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文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也根本改变了”,“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工农兵不但是革命文艺的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而且直接参与了文艺活动,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使延安文艺成为具有人民性和大众化的广泛的群众文艺。《讲话》高度总结了文艺的源泉、与群众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把“群众”界定为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四种人。强调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从而确立了革命文艺的工农兵新方向。而如何实现这个方向,关键是文艺工作者应与群众打成一片,使思想感情向工农群众发生根本转化。为了完成这种思想感情的改变与转化,毛泽东强调必须深入群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由于“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