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成文存
内页干净品如图
¥
81
九品
仅1件
作者沈玉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47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玉成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06-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51759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86页
-
字数
460千字
- 【内容简介】
-
日居月渚,春秋代序,沈玉成兄离开我们眨眼已十年了。四十年师生厚谊,当时噩耗传来,不禁惊愕无言。即使十年后的今天,每一念至,仍觉悲从中来,不能自已。记得玉成有一次在寒斋便饭,曾对我诚挚而慷慨地说:“先生百年之后,整理文集的工作请由我来做。”当时听了心头一热,不胜感激。孰意曾几何时,作为已成老朽的后死者反倒为玉成的遗文撰写序言,其内心的辛酸悱恻可想而知。人世无常,竟有如此令人意想不到者,夫复何言!
尽管如此,这篇序文还是我主动要求动笔的。因为玉成在众多门人中确是真知我者。他曾受九三学社刊物主持人之命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我这当老师的一生为人处世的轮廓。而在文中,他竟直率地对我身上的缺点进行了虽似含蓄却很中肯的批评。我读后不但毫无责怪之心,反而对玉成增加了敬意。师生关系能达到如此坦诚无间的程度,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而玉成则真称得起是今之古人了。
玉成是通过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于1955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他在校的最后一年,我做为浦江清先生的助手,曾在课堂上分授过一部分明清文学史,因此与他们这一班多数同学比较熟。而这一班高材生又特别多,玉成也是个中翘楚。玉成喜欢京剧,天赋很高,读书每能得间,因此课馀总爱到寒斋闲话,于是彼此逐渐熟了起来。毕业后,玉成留在北大中文系为先师游泽承先生(国恩)做助手。而我彼时也正在注释由承泽师主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经常到游老府上问业受教,乃与玉成亦朝夕相见。这样一来,除师生关系外,与玉成且有同门之雅。就我所知,玉成在追随游老的短短一两年中,基本上掌握了老一辈学者(特别是带有北大传统学风的学者)的治学方法。这种方法,人或视之为不过是继承了乾嘉朴学的老一套,其实它需要比乾嘉朴学更具有科学性。简单地说,即如果研究其一课题,首先必从历史文献资料入手,从广搜证据入手(包括主要证据以及若干旁证),以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为依据,逐步论证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并一再进行检验,看看这结果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当年胡适先生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八个字治学规范,上一句话实际上多为疑古学派学者所继承;而真正为历届北大精英学人所继承并付诸实践的倒是“小心求证”这下一句话。表面看来,这一治学路数确很像乾嘉学派考据家们做学问的方式方法,而究其实际,多数北大学人,无论是研究义理之学的(即治哲学思想的),还是研究辞章之学的(即治文学的)和史学的;其治学步骤大都从搜求文献资料开始,从寻求各方面的证据开始,然后凭籍各自的“小学”(即文字声韵训诂)功底向纵深层面探索钻研,最后抵达每一位学人所期望达到的彼岸。就我本人的师辈而言,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冯文炳先生(废名),当然更包括游国恩先生,他们都是治文学即辞章之学的,甚至连后来改行从事文物考古之学的沈从文先生,其治学的途径与步骤均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极少例外。而这一统绪,特别是游老本人的治学方法,同样也体现在玉成和我本人的身上。当然,游老学问博大精深,功底丰厚,非我和玉成所能望其项背。但由于得受亲炙,耳濡目染,对我们这一代人做学问的方向和方法,还是有着深切影响的。这从玉成的这本遗著中很明显地看得出来。
玉成先后在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工作过。那一阶段他的治学范围大抵属于先秦两汉阶段,如对《左传》、《诗经》和《史记》,他都曾付出大量心血。及入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由于工作分配需要,他开始致力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并与曹道衡兄合作,彼此相得益彰。这在本书中都有反映。从诸多长短文章的内容看,玉成始终是治辞章之学的。然而从立意开题到形成具体观点,总是从第一手原始材料出发,然后多方求证,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正是我前面提到的北大学人的传统学风。试举两个极琐细的例子。一是考证“面首”一词并非专指男性,只要其人年轻貌美,面目娇好而秀发浓密,无论是男是女都可称为“面首”。这个结论看似迥异古今群贤,却确凿可信。二是解释李贺名诗《雁门太守行》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玉成认为是城外和城上双方战士军装的颜色,即城外军士衣黑色,城上军士衣黄色。作者虽自言是“别解”,却更接近原诗本意。此类文章在书中不一而足,不得以其琐细而少之。相反,玉成对于某种似是而非的伪科学现象却表示了异议。例如,他在一篇书评的小注中说:
举例说,前不久的京剧大选赛,出现了一批有前途的年轻的好演员,但是评分出入,却是在0.01到0.05分之间。古人所谓争胜于毫厘,评委们的评分可以当之无愧。艺术的天平上居然可以把0.01分的差别都标示得清清楚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其言诚婉而多讽,其意实不以这种现象为然。盖所谓毫厘之差,看似很科学,其实完全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表现。举一斑可窥全豹,玉成的治学之路数和行文之风格,从上述诸例足可以想见了。
玉成曾说:“六十岁以后是学者的第二黄金时代。”他本人刚刚六十出头,即猝然辞世,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相当沉重的损失。我自七十以后,每因师友先我逝去而引起曹子桓曾经发过的感慨:“既痛逝者,行自念也。”这篇小文,姑算做对玉成的一篇迟到的唁词,同时也算是后死者寄托哀思的一片血泥鸿爪。凡与玉成有旧而又略谙区区之为人者,当不以吾言为无病呻吟也。岁次甲申岁暮,即酝酿动笔,至乙酉上元后五日始勉强脱稿,亦以见鄙怀之抑塞难抒耳。
- 【目录】
-
序
古典丛论
《诗经》中的比兴
怎样读《诗经》
从文学角度看《左传》
简说《左传》的精炼
楚辞研究的集大成者游国恩
《史记》“已诺”辨
辨《史记·酷吏列传》
魏晋文学史为考辨
王粲《神女赋》的写作时间
建安文学史料系年
梁陈作家识小录
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
怎样读谢灵运的山水诗
宫体诗与《玉台新咏》
有关《文选》编篡中几个问题的拟测
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
南朝文学三题
“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
读《文选》札记
《张华年谱》、《陆平原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嵇康被杀的原因和时间
刘勰卒年问题的再探讨
论盛康的边塞诗
书评随感
读《札记》
评新版《玉台新咏笺注》
一部关于京剧的学术著作——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
评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
《汉唐文学的嬗变》序
以现代意识重新审视骈文——评莫道才著《骈文通论》
《文苑英华》出版说明
《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编后记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兼容并包
老生常谈:与青年朋友谈治学
学林忆往
游国恩先生小传
不名一家,自成绝学——朱家溍教授散记
我所了解的吴小如先生
自称“宋朝人”的王仲闻先生
追忆调老
怀念我的几位语文老师
《文史》前四辑的编辑工作杂记
《文史》诞生的艰难历程
……
读书偶识
三余小札 三鱼别札
时事杂谈
诗作摭遗
附录
编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