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增订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增订版)

80 9.0折 89 全新

仅1件

广东揭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广莘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2-09-1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陆广莘 著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2
  • 版次 1
  • ISBN 9787117196482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6页
  • 字数 74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增订版)》集中反映了陆广莘教授行医60年来的学术思想、临证体会和理论发挥。从学术思想探讨、临证实践反思、中医研究问题、思路方法探索、基础理论假说等5个方面深入阐发,其学术见解精辟,思路方法新颖,临床体会独特,若能深刻领会其精髓,灵活掌握其方法,将对重新认识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对21世纪中医学术的发展、临床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增订版)》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人员提高中医理论与科研水平、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管理人员参阅。
【作者简介】
  陆广莘(1927-2014),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颛桥镇(今上海市闵行区)。1945年初学习中医,先后从师上海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1948年毕业行医,1950年组建颛桥联合诊所。1952年应考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人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五年。1957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1958年1月为北医首开中医病房,1958年秋为北医首开《中医学概论》课程。1980年受聘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83年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任副主任,1985年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任业务副所长,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互补并进,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科研选题思路,主持“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成果一、二、三等奖。198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1987年奉派赴垣桑尼亚防治艾滋病研究首批专家组。1993年应邀访美,就“自我痊愈能力”(Healingforce)作主题讲演和学术交流。1991年退居二线,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受聘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评选为首届国医大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传承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的创生性实践的生生之学,助生生之气的增益性效应的生生之学,用生生之具的加和性效应的生生之学,谋生生之效的溢出性效应的生生之学。”
【目录】
一、学术思想评论
1.读章次公“从章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以后(1956)
2.论王履的医学思想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1962)
3.命门学说源流考(1963)
4.历多达妙,失多而悟其要(1973)
5.以人类为中心(1973)
6.医学功利观(1973)
7.医者意也,医者技也(1973)
8.药害问题(1973)
9.莫不为利,莫不为害(1973)
10.气增而久,夭之由也(1973)
11.如何正确对待中医和中医如何正确对待(1981)
12.振兴中医之道,贵在自知之明(1986)
13.关于“伤寒学与《伤寒论》学”的评阅意见(1990)
14.对刊授教材《温病学》的评阅意见(1990)
15.对刊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评阅意见(1990)
16.中医主要历史概况及其基本概念(1996)
17.攀登中医学术思想高峰(1999)
18.章次公先生小传(2000)
19.对中医药传承问题的学习和思考(2013)

二、临证实践反思
20.中医对肾炎的认识及其治疗原则(1958)
21.四年来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总结与探讨(摘要)(1959)
22.黑锡丹治疗哮喘及发生轻度铅中毒的病例报告(摘要)(1959)
23.糖尿病综合治疗50例初步观察(摘要)(1962)
24.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辨病和辨证问题(1977)
25.治病必求本与辨症论治(摘要)(1985)
26.病名、证候与中医诊断学(1987)
27.中医临证研究和方法论问题(1987)
28.论中医学特色与治则学研究(1988)
29.当代中医的使命和临床思维方法(1988)
30.论辨证与辨病问题(1990)
31.大运动量训练及其疲劳恢复的中医学观点(1993)
32.刮痧排毒疗法蕴藏了哪些新的医学思想(1996)
33.癫痫的中医观点(1996)
34.全科医学与中医学(1999)
35.中医临证研究方法问题(1999)
36.中医药学与血管性痴呆(2000)
37.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2003)
38.药之害在医不在药(2003)
39.关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2003)
40.用界面医学原理解读刮痧疗法(2005)
41.获得心安身健的幸福真经——中医学之道(2008)

三、中医研究问题
42.对“中国历代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贡献”一文的几点意见(1961)
43.论中医的诊疗思想(1979)
44.加强中医研究,发展中医学术(1985)
45.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1987)
46.中医学传统科研方法论(1988)
47.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1988)
48.脾气虚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9)
49.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鉴定会上的发言(1991)
50.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扬中医学(1993)
51.提高主体选择吸收利用能力(1993)
52.积极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1994)
53.医学的目的与对象问题(1995)
54.和而不同,超越包容——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1995)
55.根本在于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中医存亡论》代序(1996)
56.《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序(1997)
57.从中医学出发思考问题(1997)
58.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1998)
59.人的生存质量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60.21世纪中医学向何处去(2001)
61.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铭记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大师的教诲:自信、自立、自强(2003)
62.杂议“中医百年”——在“2005亚太传统医药论坛暨《亚太传统医药》**届**次编委会会议”上的发言(2005)
63.中医现代化从哪里出发(2005)
64.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一《读书》杂志“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讨论会上的讲话(2005)
65.重铸中华医魂——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之道(2005)

四、思路方法探索
66.关于“辨证论治”的辩证法问题(1975)
67.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发展模式(1981)
68.论中西医结合研究(1981)
69.中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的结合(1983)
70.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1985)
71.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1991)
72.中医理论向何处去(1994)
73.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1997)
74.对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学思考(1998)
75.中医学发展的“务本论道”(1999)
76.21世纪中医学术发展的展望(1999)
77.中西医结合的务本论道(2000)
78.西医疾病模型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79.中西医结合需要从医学模式上突破(2001)
80.人类健康生态医学实践目标模式(2004)
81.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科技中国》对陆广莘的专访(2006)
82.医学的健康与健康的医学(2007)
83.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2010)
84.医学为何,中医何为?(2011)

五、基础理论假说
85.气血津液在藏象和辨症中的地位(1979)
86.试论津液(1979)
87.阴阳自和稳态演化模型(1984)
88.中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临床思维方法(1985)
89.中医“证”的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1986)
90.怎样理解中医的证——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1986)
91.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小结报告(1986)
92.“证——病症正”辨(1990)
93.中医学对象和实践及其理论体系(1994)
94.中医基础理论问题(1995)
95.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的特色(1995)
96.中医生生之道——中和位育的生态智慧学(1998)
97.中医药学独特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发展——生命发展观与中医理论(2000)
98.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候反应动力学(2000)
99.中医学的人类健康生态目标模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2004)
100.证候理论概念属人性质问题——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下解放出来(2004)
101.健康生态学的中医特色(2004)
102.辨证论治、生生之道的科学精神(2004)
103.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创生性实践功能目标动力学(2007)
104.大德日生厚德载物(2010)

六、建言献策
105.给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的一封信(2005)
106.给卫生部佘靖副部长的一封信(2006)

附录
我是否也能参透(1993)
陆大夫广莘先生传略叙(1995)
陆广莘健康医学思想(2012)
论文撰写年表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