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工业时代哀悼“灵光”消逝
实拍图,高温消毒后发出,下午四点之前的订单一般当天发货
¥
60.06
九品
仅1件
作者[德]本雅明 著;李伟、郭东 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本雅明 著;李伟、郭东 译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6680869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5页
-
字数
3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作为“欧洲最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瓦尔特?本雅明细腻、敏感、脆弱的内心是在不停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1940年。在他48岁自杀前,他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使其成为20世纪世界少有的天才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
- 【作者简介】
-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草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
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把本雅明说成是一个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旧式“文人”或“量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
编辑推荐:
美国当代文艺
- 【目录】
-
编译者语
原版前言
原版序
第一编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
第一章光晕的消失
机械复制
展示价值
第二章电影复制
电影演员
电影拍摄
电影效应
战争美学
第二编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第一章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波希米亚人
游手好闲的人
现代主义
第二章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经验与贫乏
记忆与体验
大众的意义
人群中的人
技术与赌博
时间与体验
想象力的空间
第三章巴黎,十九世纪的都城
傅立叶与拱廊街
达盖尔与西洋景
格朗德维埃与世界博览会
路易?菲力浦与居室文化
波德莱尔与巴黎街道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