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用TCP / IP进行网际互连 第一卷 原理协议.

自然旧 内页干净 无任何笔记

3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DOUGLAS E.COMER 作者;林瑶 蒋慧 杜蔚轩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4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1-02-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DOUGLAS E.COMER 作者;林瑶 蒋慧 杜蔚轩 译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8-04
  • ISBN 9787505346079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页数 454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计算机网络经典性教科书(现在是第三版)。它是目前美国大多数大学里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前国内外能见到各种有关TCP/IP的书籍,其主要内容均出自本书。本已书的特点是:强调原理,概念准确,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且新颖。全书共分为三卷。第1卷是最基本的,从TCP/IP的基本概念计起,讨论了TCP/IP的主要协议和整个的体系结构。各章之后还附有很多好的练习题。书后还有两个附录,给出了RFC指南和重要的词汇表。本书可供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作为教科书和学习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人员参考。
【目录】
1.2TCP/IP互连网

1.3互连网的服务

1.4互连网的历史和范围

1.5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

1.6IAB的重新组织

1.7Internet协会

1.8Internet RFC

1.9Internet协议和标准化

1.10未来的发展和技术

1.11本书的组织

1.12小结

第2章 底层网络技术的回顾

2.1引言

2.2网络通信的两种途径

2.3广域网的局域网

2.4以太网技术

2.5光纤分布式数据互连

2.6异步传输模式

2.7ARPANET技术

2.8国家科学基金针的组网

2.9ANSNET 

2.10一个规划中的广域主干网

2.11使用TCP/IP的其他技术

2.12小结和结论

第3章网际互连概念和体系结构模型

3.1引言

3.2应用级互连

3.3网络级互连

3.4Internet的性质

3.5Internet的体系结构

3.6通过IP路由器互连

3.7用户的观点

3.8所有的网络是平等的

3.9未解答的问题

3.10小结

第4章Internet的地址

4.1引言

4.2通用标识符

4.3IP地址的三个主要类别

4.4地址指定网络连接

4.5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4.6有限的广播

4.7把零解释成“本”

4.8Internet编址方法的缺陷

4.9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4.10回送地址

4.11特殊地址约定小结

4.12 Internet编址管理机构

4.13一个例子

4.14网络字节顺序

4.15小结

第5章网络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ARP)

5.1引言

5.2地址转换问题

5.3两种类型的物理地址

5.4通过直接映射转换

5.5通过动态绑定转换

5.6地址转换高速缓存

5.7ARP的改进

5.8 ARP与其他协议之间的关系

5.9ARP实现

5.10ARP的封装与标识

5.11ARP的协议格式

5.12小结

第6章在启动时确定Internet 地址(RARP)

6.1引言

6.2反向地地址转换协议(RARP)

6.3计时RARP事务

6.4RARP主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

6.5小结

第7章Internet协议:无连接数据投递

7.1引言

7.2虚拟网络

7.3Internet的体系结构和思想

7.4不可靠投递的概念

7.5无连接投递的概念

7.6Internet协议的目的

7.7Internet数据报

7.8Internet数据报选项

7.9小结

第8章Internet协议:IP数据报的选路

8.1引言

8.2在Internet中选路

8.3直接投递和间接投递

8.4表驱动IP选路

8.5下一站选路

8.6默认路由

8.7特定主机路由

8.8IP选路算法

8.9用IP选路算法

8.10处理传入的数据报

8.11建立选路表

8.12小结

第9章Internet协议:差错与控制报文(ICMP)

9.1 引言

9.2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9.3差错报告与差错改正

9.4ICMP报文投递

9.5ICMP报文格式

9.6检测目的站的可达性与状态(Ping)

9.7回送请求和应答报文格式

9.8目的站不可达报告

9.9拥塞和数据流控制

9.10源站抑制报文格式

9.11路由器的改变路由请求

9.12检测兜圈子或过长的路由

9.13报告其他问题

9.14时钟同步和传送时间估计

9.15信息请求和回答报文

9.16获得子网地址掩码

9.17小结

第10章子网与超网的地址扩展

10.1 引言

10.2相关情况的回顾

10.3使网络数目最小

10.4透明路由器

10.5委托ARP

10.6子网编址

10.7子网编址的灵活性

10.8带掩码的子网的实现

10.9 子网掩码表示

10.10存在子网时的选路

10.11子网选路算法

10.12统一的选路算法

10.13子网掩码的维护

10.14到子网的广播

10.15超网编址

10.16构成超网对选路的影响

10.17小结

第11章协议的分层

11.1引言

11.2多个协议的必要性

11.3协议软件在概念上的层次

11.4各层的功能

11.5X.25以及在ISO模型的关系

11.6X.25与Internet分层法的区别

11.7协议分层的原则

11.8在现有的底层网络中分层

11.9TCP/IP模型中的两个重要分界线

11.10分层的缺点

11.11复用与去复用的基本概念

11.12小结

第12章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2.1引言

12.2确定最终目的站

12.3用户数据报协议

12.4UDP的报文格式

12.5UDP的伪首部

12.6UDP的封装与协议的分层

12.7层次的划分及UDP校验和的计算

12.8UDP的复用、去复用和端口

12.9保留匠和可用的UDP端口编号

12.10小结

第13章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TCP)

13.1引言 

13.2对数据流投递的需求

13.3可靠投递服务的特性

13.4提供可靠性

13.5滑动窗口的概念

13.6传输控制协议

13.7端口、连接与端点

13.8被动打开与主动打开

13.9报文段、数据流和流量控制

13.10 可变窗口大小与流量控制

13.11TCP报文段的格式

13.12带外数据

13.13最大报文段长度选项

13.14 TCP校验和计算

13.15确认与重传

13.16超时与重传

13.17往返时间样本的精确测量

13.18Karn算法与定时器补偿

13.19对大时延方差的对策

13.20对拥塞的响应

13.21建立一个TCP连接

13.22初始序号

13.23关闭一个TCP连接

13.24TCP连接的复位

13.25TCP状态机

13.26强迫数据投递

13.27保留的TCP端口号

13.28 TCP的性能

13.29糊涂窗口综合症与短分组

13.30糊涂窗口综合症的避免

13.31小结

第14章选路:核心网络、对等网络与算法(GGP)

14.1引言

14.2选路的产生

14.3用部分信息进行选路

14.4原始的Internet体系结构与核心

14.5核心路由器

14.6从核心体系结构到对等主干网结构

14.7自动路由传播

14.8矢量距离选路(Bellman-Ford算法)

14.9网关到网关协议(GGP)

14.10GGP报文格式

14.11链接状态(SPF)选路

14.12SPF协议

14.13小结

第15章选路:自治系统(EGP)

15.1引言

15.2给体系结构模型增加复杂性

15.3一个基本思想:额外跳

15.4自治系统的概念

15.5外部网关协议(EGP)

15.6EGP报文首部

15.7EGP邻站获取报文

15.8EGP邻站可达性报文

15.9EGP轮询请求报文

15.10EGP选路更新报文

15.11从接收者的角度来度量

15.12EGP的主要限制

15.13技术问题

15.14Internet体系结构的分散化

15.15超出自治系统的范围

15.16小结

第16章选路:在一个自治系统中(RIP,OSPF,HELLO)

16.1引言

16.2静态的与动态的内部路由

16.3选取路信息协议(RIP)

16.4LELLO协议

16.5将RIP,KHELLO和EGP组合起来

16.6开放SPF协议(OSPF)

16.7用部分信息选路

16.8小结

第17章 Internet组播(IGMP)

17.1引言

17.2硬件广播

17.3硬件组播

17.4IP组播

17.5IP组播地址

17.6从IP组播到以太网组播的映像

17.7把IP扩展成可处理组播

17.8Internet群组管理协议

17.9IGMP的实现

17.10群组成员状态的转换

17.11IGMP报文格式

17.12组播地址的指派

17.13选路信息的传播

17.14Mrouted程序

17.15小结

第18章ATM网络上的TCP/IP

18.1引言

18.2ATM硬件

18.3大型ATM网络

18.4ATM网络的逻辑表示

18.5两种ATM连接范例

18.6通道、电路与标识符

18.7ATM信元的运输

18.8ATM适配层

18.9AAL 5的收敛、分段与重组

18.10数据报的封装与IP MTU 的大小

18.11分组的类型与复用

18.12在ATM网络中IP地址的绑定

18.13逻辑IP子网的概念

18.14连接管理

18.15LIS内部的地址绑定

18.16ATMARP的分组格式

18.17用ATMARP分组确定地址

18.18服务器数据库表项的获得

18.19服务器中的超时ATMARP信息

18.20主机或路由器中的超时ATMARP信息

18.21小结

第19章客户机—服务器的羝互模型

19.1引言

19.2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19.3一个简单的例子:UDP回应(Echo)服务器

19.4时间和日期服务

19.5服务器的复杂性

19.6RARP服务器

19.7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不同的方法

19.8小结

第20章插口接口

20.1引言

20.2UNIX I/O范例与网络I/O

20.3在NNIX上增添网络I/O

20.4插口的抽象化

20.5创建一个插口

20.6插口的继承与终止

20.7指明本地地址

20.8将插口连接到目的地址

20.9通过插口发送数据

20.10通过插口接收数据

20.11获得本地和远地插口地址

20.12获得者并设置插口选项

20.13指明服务器的队列长度

20.14服务器是怎样接受连接的

20.15处理多重服务器的服务器

20.16 获取与设置说机名字

20.17获取与设置内部主机域

20.18BSD UNIX网络库调用

20.19网络字节序转换程序

20.20IP地址处理程序

20.21访问域名系统

20.22获取主机信息

20.23获取网络信息

20.24获取协议信息

20.25获取网络服务信息

20.26客户机举例

20.27服务器举例

20.28小结

第21章自举与自动配置(BOOTP,DHCP)

21.1引言

21.2需要一种与RARP不同的协议

21.3用IP来确定IP地址

21.4BOOTP的重传策略

21.5BOOTP的报文格式

21.6两步自举的过程

21.7特定厂商字段

21.8动态配置的必要性

21.9动态主机配置

21.10动态IP地址分配

21.11获取多重地址

21.12地址获取状态

21.13早期租用终止

21.14租用更新状态

21.15DHCP 报文格式

21.16DHCP选项与报文类型

21.17选项过载

21.18DHCP与域名

21.19小结

第22章域名系统(DNS)

22.1引言

22.2机器的名字

22.3非等级的名字空间

22.4分级的名字

22.5名字管理的授予权

22.6子集的管理

22.7TCP/IP Internet的域名

22.8正式与非正式的Internet域名

22.9已命名项目与名字的语法

22.10将域名映射到地址

22.11域名转换

22.12高效率的转换

22.13高速缓存:高效率的关键

22.14域服务器的报文格式

22.15压缩的名字格式

22.16域名的缩写

22.17反向映射

22.18指针查询

22.19 对象类型与资源记录内容

22.20获得子域的管理权

22.21小结

第23应用:远程登录(TELNET,Rlogin) 

23.1引言

23.2远程交互式计算

23.3TELNET协议

23.4适应异构性

23.5控制远地命令的传送

23.6强制服务器读取一个控制功能

23.7TELNET选项

23.8TELNET 选项协商

23.9rlogin(BSD UNIX)

23.10小结

第24应用:文件传送与存取(FTP,TFTP,NFS)

24.1引言

24.2文件的存取与传送

24.3联机共享式存取

24.4通过文件传送共享

24.5FTP:TCP/IP主要的文件传输协议

24.6FTP的特点

24.7FTP进程模型

24.8TCP端口号码的分配

24.9从用户观点看FTP

24.10匿名FTP会话举例

24.11TFTP

24.12NFS

24.13NFS的实现

24.14远地过程调用(RPC)

24.15小结

第25章应用:电子邮件(882,SMTP,MIME)

25.1引言

25.2电子邮件

25.3邮箱的名字与别名

25.4虽名的扩展与邮件转发

25.5网际互连与邮件的关系

25.6电子邮件服务的TCP/IP标准

25.7 电子邮件的地址

25.8伪域地址

25.9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25.10非ASCII码数据的MIME扩展

25.11MIME多部分报文

25.12小结

第26章应用:Internet的管理(SNMP,SNMPv2)

26.1引言

26.2管理协议的分层

26.3体系结构模型

26.4协议的体系结构

26.5MIB变量的例子

26.6管理信息结构

26.7用ASN.1进行形式定义

26.8 MIB对象名字的结构和表示

26.9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6.10 SNMP的报文格式

26.11SNMP报文编码举例

26.12小结

第27章 协议相关性概要

27.1引言

27.2协议相关性

27.3应用程序访问

27.4小结

第28章Internet的安全性和防火墙设计

28.1引言

28.2保护资源

28.3对信息政策的需要

28.4通信、协作和相互不信赖

28.5Internet安全性的机制

28.6防火墙和互连网的访问

28.7多重连接和最薄弱环节

28.8防火墙的实现和高速硬件

28.9分组级的过滤器

28.10安全性与分组过滤器的规范

28.11客户受限访问的后果

28.12通过防火墙的访问服务

28.13防火墙体系结构的细节

28.14残段网络

28.15防火墙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28.16监视与记录

28.17小结

第29章TCP/IP的未来(IPng,IPv6)

29.1 引言

29.2为什么要改变TCP/IP和Internet

29.3改变IPv4的动机

29.4通向新版IP的之路

29.5下一个IP的名字

29.6IPv6的特点

29.7IPv6数据报的一般形式

29.8IPv6基本首部格式

29.9IPv6的扩展首部

29.10IPv6数据报的分析

29.11IPv6的分片和重组

29.12端一端分片的后果

29.13IPv6源站选路

29.14IPv6的选项

29.15IPv6地址空间的大小

29.16IPv6的冒号十六进制表示

29.17三种基本IPv6地址类型

29.18广播和组播的二重性

29.19工程选择与模拟广播

29.20建议的IPv6地址空间指派

29.21IPv4地址的编码和过渡

29.22提供者、用户以及地址等级

29.23附加等级

29.24小结

附录 1 RFC指面

附录 2 网际互连术语和缩写词汇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