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15 4.7折 32 九五品

仅1件

安徽蚌埠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永刚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5-1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永刚 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0
  • 版次 1
  • ISBN 9787563391066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7页
  • 字数 2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动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3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最好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色,即充当主导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体察。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由一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最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作者简介】
李永刚,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政治、政治学基础理论、地方公共政策等。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合著《政治哲学关键词》等。在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政治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相关课题。1999-2000年间创办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三、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第四节本书基本框架
第五节关键概念解释
第一章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第一节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二、反控制
三、低成本
四、匿名性
五、互动性
第二节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一、网民性别
二、网民年龄
三、网民文化程度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第三节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第四节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二、上网时间
三、网络使用

第二章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第二节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第三节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第四节“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第三章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第一节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第二节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第三节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第四节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第四章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一节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第三节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第四节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三、域名过滤
四、内容发布过滤
五、网吧监控软件
第五节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第五章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第一节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第二节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第三节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第一节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第三节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第四节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第五节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第七章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第一节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第二节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第三节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第八章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节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第三节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