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存新书。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下册)
  • 库存新书。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下册)
  • 库存新书。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下册)
  • 库存新书。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下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库存新书。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下册)

10 1.0折 99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吕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书华 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号书架上第1行5号

上书时间2024-12-24

方兴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书华 著
  •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8
  • 版次 1
  • ISBN 9787544059404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68页
  • 字数 0.6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学演变与特色的多卷本专著。作为第一部分体文学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在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主要从“学”与“术”两个角度切入,对中国古代认知文学、研究文学的历史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套装上下册)》自成体系,保持一定的个性,同时注意与其他各文体相呼应,以求坚实地确立“中国文学学史”学科,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学精神,促进当代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目录】
前言
绪论:散文与散文学
第一节 散文的概念
第二节 散文的实际
第三节 散文的质性
第四节 散文的边界
第五节 散文学的内涵

第一章 孔子:文学未分时期的散文学
第一节 文的大纛
第二节 编经纂史
第三节 授徒传弟子
第四节 行在文先

第二章 司马迁:文学欲分时期的散文学
第一节 文章重于生命
第二节 实录的确立
第三节 由事到人
第四节 自我的投入
第五节 汉语文典范

第三章 萧统:文笔之分中的散文学
第一节 各家的理解
第二节 沉思翰藻之外
第三节 娱悦的追求
第四节 时代的合谋

第四章 刘勰:文笔统观中的散文学
第一节 弹性散文观的确立
第二节 接近肌体的散文学
第三节 儒家文学理论的成形
第四节 名史选论的方法
第五节 圆融不执的精神
第六节 博大的体系

第五章 刘知畿:文史有别的散文学
第一节 史论与文论
第二节 区分文史
第三节 言语与真实
第四节 简要为主
第五节 崇古与履新

第六章 韩柳:新古文的兴起
第一节 “古文”的兴起
第二节 新的道理
第三节 道回归文
第四节 气情的加入
第五节 文体的创造

第七章 欧阳修:散文学史的中点
第一节 以韩愈为起点
第二节 真正的文士
第三节 文与道俱
第四节 道充言至
第五节 六一风神
第六节 散文学史的中点

第八章 苏轼:文艺散文学的倾斜
第一节 应物与寓物
第二节 文艺的倾斜
第三节 无意与无思
第四节 新型的文人

第九章 吕祖谦:从文道到意法
第一节 标准的树立
第二节 评点的范本
第三节 意的确立
第四节 法的揭示
第五节 力的感悟
附:楼昉、真德秀和谢枋得

第十章 朱熹:理学立场的散文学
第一节 道的延伸与集成
第二节 文道关系的新理解
第三节 从本体论到创作接受论

第十一章 宋濂:明代散文学的开端
第一节 儒者的立场
第二节 文人的根基
第三节 文道的中和
第四节 恰当的开端

第十二章 李何七子:道理的动摇
第一节 李何七子复古说
第二节 作为反对力量的七子
第三节 李何七子文论的内核
第四节 意义和局限

第十三章 归唐王茅:文统的承继与挪移
第一节 从秦汉到唐宋
第二节 道:从神圣到庸常
第三节 从法度到本色
第四节 文统的完成
第五节 文格的位移

第十四章 三袁:性灵的突出
第一节 复古的反动
第二节 格套与性灵
第三节 山水散文的推进

第十五章 方苞:文道模式的转换
第一节 “义法”说的提出
第二节 “义法”名目辨析
第三节 “义”:道的转换
第四节 “法”:文的深入
第五节 “义法”:重心的偏移
第六节 “雅洁”:“义法”的审美延伸
第七节 “义法”说的局限

第十六章 刘大槐:走向审美之境
第一节 文道重心的偏移
第二节 从法到神气音节
第三节 多元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鲜明的自我印记

第十七章 姚鼐:古典散文学的完成
第一节 神气音节的延伸
第二节 义理与考据的加入
第三节 阴阳刚柔:审美模型的建构
第四节 《古文辞类纂》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梁启超:道外之道文外文
第一节 文界风云的背景
第二节 新文体的兴起
第三节 在道与义之外
第四节 新文体大手笔
第五节 在散文学的轨辙上

第十九章 林纾:传统散文学的绝晌
第一节 最后的守夜人
第二节 道理与情性
第三节 意境、情韵与神味
第四节 洋稗的力量
参考与引用书目
本书抽发论文简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