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

4.8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梅尔达德·爱塞尼(Mehrdad Ehsani)、梅尔达德·爱塞尼(Mehrdad Ehsani)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

上书时间2024-12-31

景辉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梅尔达德·爱塞尼(Mehrdad Ehsani)、梅尔达德·爱塞尼(Mehrdad Ehsani) 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7
  • 版次 1
  • ISBN 9787111244059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0页
  • 字数 44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论述了传统的内燃机汽车(ICEs)、电动汽车(EVs)、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s)和燃料电池车(FCVs)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基于数学方程对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车辆,全面地描述了它们的性能、配置、控制策略、设计方法、模拟和仿真。《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还论及车辆系统的分析,即基于内燃机的驱动系,电动汽车设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其中,强调了整体的驱动系的系统,而不仅限于其特殊部件的分析。书中通过逐步展开数学方程描述了设计方法,而且,在阐述各种驱动系的设计方法时,均有仿真结果所对应的设计实例。
【作者简介】
  梅尔达德·爱塞尼(MehrdadEhsani)教授,梅尔达德·爱塞尼于1973和1974年在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先后获电机工程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1981年获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74~1977年,在得克萨斯大学核聚变研究中心任研究工程师。1977~1981年,在伊利诺斯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任驻室副研究员,同时,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进行能量与控制系统方面的博士学位课题工作。1981年至今,现为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电机工程学院教授,得克萨斯应用电力电子中心主任。在脉冲电源、高电压工程、电力电子和电机驱动方面已发表200余篇论文,并在IEEE工业应用学会1985、1987和1992年的年会上,获得静止式功率变换器和电机驱动方面的论文奖,以及许多其他的荣誉和赏识。1984年,他被得克萨斯专业工程师学会的布拉佐斯(Brazos)分会提名为该年杰出的年轻工程师。1992年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被提名为该校工程学院的哈力伯顿(Halliburton)教授,1994.年又被提名为工程学院的德莱塞(Dresser)工业教授。2001年,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实施“课堂指导、学者活动和专业服务的工程规划”中,他被选为2001~2002年度工程学院的鲁思和威廉一尼莱(Ruth&williamNeely)/道尔(Dow)化学教授会会员,也因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理论和设计”方面的贡献被IEEE车辆学会推选获2001年度创新奖。他是应用于超导磁储能系统的变换器电路一书的合作作者,且是自换向变换器和其他专论的IEEE手册的撰稿人。他有13项已批准或正在申报的美国和EC专利。目前致力于电力电子、电机驱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环境影响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历史
1.1大气污染
1.1.1氧化氮化合物
1.1.2一氧化碳
1.1.3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1.1.4其他的污染物质
1.2全球变暖
1.3石油资源
1.4引发的代价
1.5应对将来石油供应的各种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重要性
1.6电动汽车的历史
1.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历史
1.8燃料电池车的历史
参考文献
第2章车辆的基本原理
2.1车辆运动的一般描述
2.2车辆的阻力
2.2.1滚动阻力
2.2.2空气阻力
2.2.3爬坡阻力
2.3动力学方程
2.4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力和最大牵引力
2.5动力系的牵引力和车速
2.6车辆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特性
2.6.1动力装置特性
2.6.2传动装置特性
2.6.2.1手动齿轮传动装置
2.6.2.2流体动力传动装置
2.6.2.3连续变速传动装置
2.7车辆性能
2.7.1最高车速
2.7.2爬坡能力
2.7.3加速性能
2.8运行燃油的经济性
2.8.1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能
2.8.2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2.8.3改进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技术
2.9制动性能
2.9.1制动力
2.9.2前后轮轴上的制动力分布
参考文献
第3章内燃机
3.1四冲程火花点火内燃机
3.1.1工作原理
3.1.2运行参数
3.1.2.1发动机额定值
3.1.2.2每一循环的指示功和平均有效压力
3.1.2.3机械效率
3.1.2.4比油耗和效率
3.1.2.5排放率
3.1.2.6燃油/空气和空气/燃油之比值
3.1.2.7容积效率
3.1.3运行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
3.1.4发动机运行特性
3.1.4.1发动机性能参数
3.1.4,2指示功率和有效功率与扭矩
3.1.4.3油耗特性
3.1.5影响火花点火发动机性能、效率和排放特性的运行变量
3.1.5.1点火定时
3.1.5.2燃油/空气的当量比
3.1.6排放控制
3.1.7改善性能、效率和排放特性的基本技术
3.2四冲程压燃式内燃机
3.3二冲程发动机
3.4汪格尔转子式发动机
3,5斯特林发动机
3.6燃气轮机发动机
3.7拟等温布雷托循环发动机
参考文献
第4章电动汽车
4.1电动汽车的结构
4.2电动汽车的性能
4.2.1牵引电动机的特性
4.2.2牵引力和传动装置要求
4.2.3车辆性能
4.3正常行驶工况下的牵引力
4.4能量消耗
参考文献
第5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5.1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概念
5.2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构造
5.2.1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2.2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2.2.1转矩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2.2.2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2.2.3转矩耦合与转速耦合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参考文献
第6章电驱动系统
6.1直流电动机驱动
6.1.1工作原理及其性能
6.1.2组合的电枢电压与励磁控制
6.1.3直流电动机的斩波控制
6.1.4斩波馈电直流电动机的多象限控制
6.1.4.1正转和正转再生制动的两象限控制
6.1.4.1.1含换向开关的单个斩渡器
6.1.4.1.2C型两象限斩波器
6.1.4.2四象限运行
6.2感应电动机驱动
6.2.1感应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6.2.2稳态性能
6.2.3恒压频比控制
6.2.4电力电子控制
6.2.5磁场定向控制
6.2.5.1磁场定向原理
6.2.5.2控制
6.2.5.3直接转子磁通定向法
6.2.5.4间接转子磁通定向法
6.2.6应用于磁场定向控制的电压源逆变器
6.2.6.1电压源逆变器中的电压控制
6.2.6.2电压源逆变器中的电流控制
6.3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
6.3.1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基本原理
6.3.2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分类
6.3.3永磁体材料性能
6.3.3.1铝镍钴
6.3.3.2铁氧体
6.3.3.3稀土永磁体
6.3.4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性能分析和控制
6.3.4.1性能分析
6.3.4.2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控制
6.3.5扩虔转速技术
6.3.6无检测器技术
6.3.6.1应用检测量和数学的方法
6.3.6.2使用观测器的方法
6.3.6.3使用反电动势感测的方法
6.3.6.4独特的无检测器技术
6.4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
6.4.1基本磁结构
6.4.2转矩生成
6.4.3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变换器
6.4.4运行模式
6.4.5发电运行(再生制动)模式
6.4.6无检测器控制
6.4.6.1基于相磁链的方法
6.4.6.2基于相电感的方法
6.4.6.2.1基于相电感的无检测器控制
6.4.6.2.2基于相增量电感的无检测器控制
6.4.6.3调制信号注入法
6.4.6.3.1频率调制方法
6.4.6.3.2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方法
6.4.6.3.3基于诊断脉冲的方法
6.4.6.4基于互感电压的方法
6.4.6.5基于观测器的方法
6.4.7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的自校正技术
6.4.7.1应用算术方法的自校正
6.4.7.1.1具有平衡电感模式的最优化
6.4.7.1.2参数变化下的最优化
6.4.7.2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校正
6.4.8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振动与噪声
6.4.9开关磁阻电动机设计
6.4.9.1定、转子极数
6.4.9.2定子外径
6.4.9.3转子外径
6.4.9.4气隙
6.4.9.5定子极弧
6.4.9.6定子铁心底座
6.4.9.7性能预测
参考文献
第7章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7.1运行模式
7.2控制策略
7.2.1峰值电源最大荷电状态的控制策略
7.2.2恒温控制策略(发动机开/关控制)
7.3主要部件的分类定位
7.3.1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7.3.2发动机/发电机组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7.3.3峰值电源设计
7.3.3.1峰值电源的功率容量
7.3.3.2峰值电源的能量容量
7.4设计实例
7.4.1牵引电动机量值的设计
7.4.2齿轮传动比的设计
7.4.3加速性能的检验
7.4.4爬坡能力的检验
7.4.5发动机/发电机组量值的设计
7.4.6峰值电源功率容量的设计
7.4.7峰值电源能量容量的设计
7.4.8耗油量
参考文献
第8章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8.1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控制策略
8.1.1峰值电源最大荷电状态的控制策略
8.1.2发动机开/关的控制策略
8.2电驱动系参数的设计
8.2.1发动机功率容量设计
8.2.2电动机功率容量设计
8.2.3传动装置设计
8.2.4能量存储设计
8.3仿真
参考文献
第9章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的设计
9.1制动和传动装置中消耗的能量
9.2并联式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9.2.1结构
9.2.2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
9.2.3驱动系设计
9.2.4性能
9.3串、并联式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9.3.1舍行星齿轮构件的驱动系结构
9.3.2运行模式和控制
9.3.2.1转速耦合的运行模式
9.3.2.2转矩耦合的运行模式
9.3.2.3单发动机牵引模式
9.3.2.4再生制动模式
9.3.2.5发动机起动
9.3.3控制策略
9.3.4配置浮动定子电动机的驱动系
参考文献
第10章能量存储
10.1电化学蓄电池组
10.1.1电化学反应
10.1.2热力学电压
10.1.3比能量
10.1.4比功率
10.1.5能量效率
10.1.6蓄电池技术
10.I.6.1铅酸蓄电池
1O.1.6.2镍基蓄电池
10.1.6.2.1镍/铁系统
1O.1.6.2.2镍/镉系统
10.1.6.2.3镍/金属氢化物(Ni-MH)蓄电池
10.1.6.3锂基蓄电池
10.1.6.3.1锂聚合物(Li-P)蓄电池
10.1.6.3.2锂离子(Li-Ion)蓄电池
10.2超级电容器
10.2.1超级电容器特性
10.2.2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10.2.3超级电容器性能
10.2.4超级电容器的应用技术
10.3超高速飞轮
10.3.1飞轮的工作原理
10.3.2飞轮系统的功率容量
10.3.3飞轮的应用技术
10.4混合的能量存储装置
参考文献
第11章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11.1制动中的能量损耗
11.2前后轮上的制动功率和能量
11.3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
11.3.1串联制动一最佳感觉
11.3.2串联制动一最佳的能量回收
11.3.3并联制动
11.4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参考文献
第12章燃料电池车
12.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电极电位、电流一电压曲线
12.3燃料和氧化剂的消耗
12.4燃料电池系统特性
12.5燃料电池技术
12.5.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5.2碱性燃料电池
12,5.3磷酸燃料电池
12.5.4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2.5.5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
12.5.6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12.6燃料供应
12.6.1储氧
12.6.1.1压缩氢
12.6.1.2低温液氢
12.6.1.3金属氢化物
12.6.2制氧
12.6.2.1水蒸汽重整
12.6.2.2部分氧化重整
12.6.2.3自动供热重整
12.6.3氢的载体一氨
12,7无氢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13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设计
13.1结构
13.2控制策略
13.3参数设计
13.3.1电动机功率设计
13.3.2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设计
13.3.3峰值电源的功率和能量容量设计
13.3.3.1峰值电源的功率容量
13.3.3.2峰值电源的能量容量
13.4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索引(中英文对照)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英语缩写字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