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镜下看读者(第一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读者》现象的图)
  • 放大镜下看读者(第一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读者》现象的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放大镜下看读者(第一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读者》现象的图)

放大镜下看读者(第一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读者》现象的图)

5 4.2折 12 九五品

库存10件

甘肃兰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齐文健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16011

出版时间2006-11

印刷时间2006-11

印数2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194页

字数140千字

定价12元

货号新3-9-5

上书时间2019-03-1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印张:6.25
内容提要    《读者》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禁锢被打碎,相对宽松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促使大批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各地冒出了头。1970年我国仅有期刊21种,1978年发展为930种,2005年全国期刊达到9000余种。期刊的迅猛发展,期刊品种的丰富为文摘类刊物的创办提供了优良的土壤。    《读者》杂志创造了中国期刊骄人的成绩,不少人称之为“《读者》现象”。我看“《读者》现象”大概可以分为《读者》社会现象、《读者》文化现象和《读者》经济现象。其中《读者》社会现象和《读者》文化现象方面研究的文章已经很多,而《读者》经济现象方面的文章我所见不多。马克思说过,“大的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目录序《读者》杂志发展历程及做强、做大之思考(代前言)/1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读者》杂志的国内发展空间与突破口分析/17《读者》,你准备好了吗——《读者》杂志走出国门之思考/37市场技术状况究竟如何——《读者》杂志市场技术分析/53为什么一定要分印——《读者》杂志分印情况研究/76生产要素该怎样投入——《读者》杂志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函数分析/92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读者》杂志的成本分析/107品牌的侵权与被侵权——《读者》杂志如何防止侵权与被侵权/147必须控制市场的突发波动——《读者》杂志如何有效控制市场突发波动/153价格杠杆,一只看不见的手——《读者》杂志的价格分析/162后  记/191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导语        作者齐文健多年来一直担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处长,他潜心数年,对《读者》杂志自创刊以来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归纳为九大类。这九类分别是《读者》杂志未来发展空间、海外市场、市场技术状况、分印、生产要素、成本管理、侵权与被侵权、市场突发波动、价格等。这九个方面涵盖了《读者》杂志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作者试图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揭示这本杂志的真相。这本书的每一章不仅是对《读者》杂志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的记录,而且对这些事件给出了准确的经济学分析。比如作者在2002年开始动笔研究《读者》杂志的未来发展空间时,根据理论推测这本杂志将在2005年左右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而它的最大发行量将达到1593万册。 --------------------------------------------------------------------------------前言    前几天《读者》杂志社的社长彭长城出差来京,他告诉我,读者出版集团有位同志非常有心,潜心研究《读者》杂志,耗时数年,试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解读《读者》现象,竟然写出了十几万字的专著,起名《放大镜下看<读者>》。现在要出版了,问我能否为此写几句话,我欣然答应了。    《读者》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禁锢被打碎,相对宽松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促使大批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各地冒出了头。1970年我国仅有期刊21种,1978年发展为930种,2005年全国期刊达到9000余种。期刊的迅猛发展,期刊品种的丰富为文摘类刊物的创办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读者》杂志的创办恰逢其时,抓住了机遇。    1981年《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刚刚创刊,还不甚起眼。记得那时《当代》、《十月》、《收获》、《小说月报》等一大批杂志正在风靡全国,但由于《读者》杂志内容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宣扬真、善、美,又避免说教,逐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读者》杂志发展的步子走得很稳,经营理念较为超前,不断与时俱进,有效地把握住了机遇,1988年悄然地以平均月销售量176万册跻入了中国十大期刊的行列。最近又传来消息,《读者》杂志月销售量突破千万册大关,在全国九千余种公开发行期刊的总销售量中,《读者》杂志占有3%以上的份额,可喜可贺。    《读者》杂志创造了中国期刊骄人的成绩,不少人称之为“《读者》现象”。我看“《读者》现象”大概可以分为《读者》社会现象、《读者》文化现象和《读者》经济现象。其中《读者》社会现象和《读者》文化现象方面研究的文章已经很多,而《读者》经济现象方面的文章我所见不多。马克思说过,“大的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读者》杂志的发展也不应例外。    齐文健同志把《读者》杂志作为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将《读者》杂志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技术状况、市场突发情况控制、分印、版权、生产要素、成本、价格等逐一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切入点很独特,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论点,发人深省。即使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其中所有结论,也不应认为《读者》杂志的成功经验可以包打天下,许多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有两点我觉得可以肯定,一是《读者》杂志发展过程的经济经验值得总结,对于办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二是下大力气,潜心从事理论研究的精神值得提倡。西方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研究起步的,最后延展到宏观经济研究。我国拥有不少著名品牌,可从事微观定量分析研究的人并不多。我们要提倡调查研究,特别要提倡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做些研究。这样研究的人多了,就会总结出更丰富多彩的出版规律,这是我们期刊出版事业发展十分需要的。    希望期刊研究界能不断开拓研究新思路,采撷琳琅满目的新成果。    张伯海(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2006年5月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后记    记得有一个寓言,说从前有两座相邻的山上有两座小庙,每个庙里只有一位小和尚。山上没有水源,山脚下有一条小溪。两位和尚每天功课完毕都下山到溪边来挑水,见面相互打个招呼,然后挑水上山,多年相安无事。    可是,有一段时间其中一位小和尚到溪边挑水时却没碰上对面山上的小和尚。先没在意,可后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引起了他的好奇,他就有意在挑水时在溪边等候,依然不见人影,猜想对方可能是病了,于是抽空挑了一担水上山去慰问。推开山门一看,只见那位小和尚正端坐在佛像前,安然地诵读着经文,顿感大惑不解。庙中的小和尚连忙起身让座,道谢寒暄一阵后,方将这位师兄引入后院,后院里引人注目的是一眼新近完工的水井。井水清清,辘轳、井绳、水桶样样齐全……    原来,这位小和尚几年前发下宏愿,凭一己之力要在后院挖掘一眼水井。从此每天干完各项事务之余,就到后院去挖井,忙时少挖几锹,闲时多干几铲,天长日久,于是大功告成。    这个寓言对我触动很大,我将“得闲去挖井,有空就读书”奉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并努力按此去实践。作为实践者,我努力思索;作为思索者,我努力将思索的结晶付诸于实践。道虽小,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今日几行心得,明日几笔感触,日积月累,也真就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稿件。天道酬勤,略有收获,自慰之余,又诚惶诚恐。    近日读书看到有人总结出“影响商业社会的十句名言”,顺手摘下亨利·福特的一句,“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汽笛吹响时,你就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汽笛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看样子,成功应该是上帝特意留给勤奋执着者的奖赏。    2002年,由于工作调整我被安排到了甘肃人民出版社财务处。恰逢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的陈宝生同志来甘肃人民出版社调研,提出要认真总结研究“《读者》现象”。甘肃人民出版社为此专门研究,特意组织了四人专题研究小组。我分工负责《读者》经济现象的研究。时任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白继忠同志也要求我抓紧研究,特别侧重研究一下《读者》杂志走出国门的问题。四年的时光白驹过隙,一镐一锹地挖掘,挖到现在终于见水了,是不是井不好说,但这一汪水,毕竟是辛劳的结果。这水于我是亲切的,偶尔舀起一碗细细品尝,备感欣慰。也许清澈灵动比不上山涧的小溪,甘甜醇厚远不如江南的名泉,可这毕竟是我自己掘引出来的。    《放大镜下看<读者>》一书中尽管自己倾尽全力,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理念,但客观评价,可能资料价值还是大于学术价值。大量相关经济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将会给人们提供继续研究《读者》杂志或其他杂志的线索与信息。    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阅读者,有着不同的解读,会形成无数个文本,就如常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思考能否成为研究“《读者》现象”的一家之言,我并无奢望。我非常清楚,书中的许多观点是有争议的,可我并不打算将这部分内容修改或删除。因为思想是在争议中进步的。有争议,有碰撞,往往能产生火花,促动思想的延伸。抛砖引玉,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西方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研究起步的,最后延展到宏观经济研究,至今在西方依然有大量的学者对微观经济研究锲而不舍。而在中国,经济研究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太多,微观经济现象研究很少有人问津。结果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我老老实实做了一次细致的经济个案分析,试图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试着转换一个角度,寻求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来解读“《读者》现象”。我做了,做到了,可以缓口气了。做得好不好,我希望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后,接下来继续思考……  《读者》杂志发展了25年,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我作为一名观察者,而且是伴随《读者》杂志一路走下来的观察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可这不能也无法替代《读者》杂志的决策者。路要由他们走,决心要由他们下。《读者》杂志的发展是主客观的结合,关键还在《读者》杂志的行动。因为有了行动,“《读者》现象”才能为我们提供思考的材料。我愿《读者》杂志走好! 齐文健 2006年5月于兰州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建党八十余年总结出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读者》杂志是读者出版集团的品牌,是甘肃的品牌,也是中国的著名品牌。曾几何时,中国期刊界一致公认中国存在着《读者》现象、《读者》潮或《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做到这个份上,引起许多人对她的浓厚兴趣。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后又将如何发展?我就联系《读者》杂志的发展及相关情况,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剖析,做为全书的楔子。    一、解放思想是前提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不解放,背着很多很重包袱,划定了许多许多人为的禁区,思维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脑筋是无法开动起来的,工作也无法进一步开展和推动。所以解放思想是开动脑筋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是改革创新的前提,也是《读者》杂志产生和发展的前提。邮资:5.0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