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260 九品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仰海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47

上书时间2024-06-19

TANGO糖果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仰海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70960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6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爱智文丛
【内容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注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进程,将其逻辑进程置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变迁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涉及了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精神分析学派、批判理论、存在主义、消费理论等,在分析具体人物与流派时,不仅关注这些人物与流派自身的思想逻辑,而且关注其历史情境以及这种历史情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建构作用,力图达到对哲学理念与历史生活之间的沟通。也只有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者简介】
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有《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等。
【目录】
绪论/1
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缘起/2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5
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定位/9
4.本书的构想与写作安排/11
第一章物化、总体性与社会存在/13
第一节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对总体性的渴望/13
1.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总体进程/14
2.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异化:《心灵与形式》/15
3.《小说理论》中的总体性理念/17
第二节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23
1.物化与二律背反/23
2.总体性、阶级意识与历史/27
3.另一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32
第三节社会存在本体论/37
1.马克思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哲学变革/38
2.劳动与再生产:社会存在的本体与运行机制/43
3.异化及异化的扬弃/48

第二章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52
第一节观念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52
1.我们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52
2.观念哲学的终结与一种整体化的辩证方法/56
3.哲学批判与实践的革命批判/61
第二节跨学科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63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一个批判的审视/64
2.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68
3.历史性与唯物主义的新视域/72

第三章实践哲学与霸权/77
第一节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77
1.实践哲学的理论语境/77
2.实践哲学与二元论的超越./82
3.作为绝对历史主义的实践哲学/89
4.实践哲学与总体性/94
第二节葛兰西的霸权思想/97
1.福特主义与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97
2.霸权概念的理论渊源/100
3.霸权概念的总体性意蕴/103
4.集体意志、文化自觉与霸权/108
第三节知识分子与霸权问题/110
1.葛兰西与知识分子研究的思路转换/110
2.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114
3.有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118

第四章在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之间/122
第一节法西斯主义的性格结构/122
1.精神分析学与阶级意识的重新理解/123
2.权威主义性格与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126
3.性经济、劳动民主与自由/131
第二节现代社会与自由的逃避/134
1.自由问题:来自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处的追问/135
2.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一个历史的分析/138
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法西斯主义心理学/141
4.结语:走向积极自由/145
第三节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145
1.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及其内在矛盾/146
2.理性控制与爱欲的压抑/148
3.爱欲的解放与文明的重建/151

第五章批判理论的哲学建构/156
第一节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的早期规则/156
1.批判理论的定义域/157
2.批判理论与形而上学/162
3.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165
第二节工具理性批判/169
1.技术进步与理性的工具化/170
2.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173
3.希望的消失与人的形象的转变/177
第三节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181
1.同一性与体系:哲学的迷误/181
2.哲学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186
3.否定的辩证法与星丛:关于新哲学的探索/190
4.批判理论的内在难题与逻辑转向/193

第六章个体生存与人学辩证法/196
第一节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法论的探索/196
1.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补充/197
2.总体化与中介/200
3.前进一逆溯法/203
第二节惰性实践与物化的社会场域/209
1.匮乏与历史的构成/210
2.惰性实践与物的指令/212
3.系列与集合体:物化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218
第三节个体实践、群体实践与辩证经验的建构/220
1.从集合体到群体:外部压力与总体关系的转化/220
2.合并群体、共同实践与个体实践/223
3.辩证经验、辩证理性与辩证法的重构/227

第七章主体、意识形态与人本主义问题/231
第一节主体、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231
1.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到阿尔都塞/232
2.呼唤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统治策略/235
3.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239
第二节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哲学的再理解/242
1.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243
2.问题式与症候阅读/246
3.认识论断裂与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252
第三节《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255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底色/255
2.历史科学与历史主义的根本差异/259
3.历史无主体与多元决定论/263

第八章消费社会的哲学反思/268
第一节列菲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268
1.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轨迹/269
2.“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及对这一社会的理论透视/273
3.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279
第二节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282
1.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景观/283
2.景观社会的时空扩张/286
3.“看”与“分离”:景观社会的哲学理念/289
4.景观社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293
第三节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批判/296
1.作为主动结构的消费/296
2.物体系的自我证明与需要的再生产/299
3.符号消费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303
结束语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306
主要参考文献/311
后记/31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