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百年:西安述史 中国历史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组织编写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见证百年:西安述史 中国历史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组织编写 新华正版

26.9 2.8折 96 全新

库存36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西安曲江出版传媒组织编写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ISBN9787554156544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96元

货号121_9787554156544

上书时间2024-07-01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003/石兴邦:我见证了陕西古事业的荣耀与梦想

009/张岂之: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奉献思想史

014/袁仲一:秦俑是我无声的朋友

020/韩骥:致力于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025/张锦秋:创作漫谈

030/肖云儒:我对西安这座城充满了感恩

037/杜瑞清:做大写的外国语言文学教育者

043/杜文玉:文炳雕龙,集隋唐史研究之大成

050/葛承雍:始终行走在研究文明的新征程上

056/李玉虎:给文物当医生,让历史焕发新活力

061/强跃:与时代共成长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艺术篇

069/刘文西:半生青山,半生黄土

076/郝彩凤:秦腔表演是一生挚爱

082/贠恩凤:为而歌唱的一生

087/李星:做个好人,当个好编辑

092/王西京:中国画时代复兴的推动者

099/刘可风:回忆艺术家柳青

105/芦苇:编剧人生见证西影辉煌

111/陈爱美:从田野跃上荧屏的“秦腔红娘”

118/汪天稳:皮影匠心与时代唱和

123/贾凹:我的命是书写家乡和时代

131/何志铭:做陕北良心,守西部电影初心

137/雷珍民:用笔墨传承精髓

142/孙海鹂:我愿做戏剧发展道路上的铺路石148/李向红:长相思,在长安

149/张铁山:在西安开宗立派创秦派内画

150/徐杰:用话筒讲好大美陕西的故事

151/范燕燕:以丝绸为媒,用艺术连接“一路”

科技篇

155/周尧和: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

161/鞠躬:一生鞠躬尽瘁为科研

166/杨士莪:四海为家赤子情

171/王戍堂:创立“王氏定理”,耄耋之年仍

175/林宗虎:一心为国的热能工程专家180/王立鼎:“精密齿轮王”拼搏三跨越

186/孙九林:我国数据科学领域的奠基人192/张立同:“巾帼院士”立志航天报国

198/张国伟:探索中国大陆的脊梁

206/卢秉恒:推动3d打印技术创新

212/舒德干:沿着达尔文的足迹前行

218/刘加:以科技铸绿建筑之梦

223/康振生:砥砺科研,保障粮食安全

224/郭春喜:把握毫厘之下的万里测绘

225/刘站国:赤子之心,与液体动力同频共颤

226/徐立:雕刻的工匠

227/刘浩:以“工匠精神”装配固体发动机

228/米磊:硬科技,西安

民生篇

231/万曼琳:长征路上年龄小的女红军

236/石志光:走进社区的义务放映员

241/雍严格:今生与熊猫结缘

247/张富清:退伍老兵坚守初心的一生

255/窦铁成:铁路边上的“工人教授”

262/尹贻明:与死神夺生命的人

268/熊柏泉:秦岭无人区的守望者

275/梁敦台:要对得起

281/王乃祝:扎根基层,百姓的笑容是我的追求

286/杨惠云:践行南丁格尔誓言的“中国好护士”

287/白山稳:创新的力量,未来的方向

288/孔宪梅:踏踏实实做好环卫工作

289/辛军锋:在坚守与创新中办大教育

290/安芳玲:我是温柔的公交车女驾驶员,小安

291/丁水彬:做好小家才能成大家

292/王林波:在思与行动中成小学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述史,选取了近百年来在西安工作生活的各行各业具知名度和代表的74位人物,这些人物有石兴邦、张锦秋、张岂之、刘文西、柳青、贾凹、张立同、舒德干、万曼琳、张富清等,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史,从个人经历的视角追溯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的来龙去脉,表现重大事件对西安这座城市各领域的影响,记录建党百年来西安的发展和变化。全稿从、艺术、科技、经济、民生五个方面分类呈现,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发展变化,同时配有74位人物珍贵的工作生活照片。

精彩内容:

我的成长我是陕西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家里不是很富裕,但还可以自给,不缺吃穿,也比较保守。我是在家乡上的小学,期帮家里放羊。我家里有上百只绵羊,可以发展羊的副业,比如羊、剪毛,还可以擀毡,所以不缺吃穿,还有些富余。农村的生产除了摇耧我不行,其他的我都会。我从小学到大学遇到的都是好老师,所以一直都比较好。也是那几年过得比较安稳,学得也比较系统、扎实。1937年,我读于陕西省立中学,这是当时西安比较好的学校。只上了半年学,七七事变发生了,军开始大范围地轰炸。很多学校都开始搬迁,我们学校搬到了陕西洋县。虽然只上了一学期,但是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那时候学校教育比较严,要求全才教育,写字画画、数理化都学。初中时,我以全班的试上了高中。本来我初中后可以教书,后来接到同学的来信,得知试生可以费上高中,所以我接着上高中,叫工读生,是四个分一个教师的工资。我们那个时候占了便宜,因为第二战区的山西大学搬来了,我高中的老师里有些是讲师,有些是副教授,他们讲地理、讲生物,几乎什么课都讲。他们讲课的质量很高,比西安、宝鸡的很多高中都要好上很多。1944年,快结束了,当时对教育抓得紧。高中会,以省为单位,我在的那个班级刚好遇上陕西第二次会,我的上一级参加了次会,名是我们耀县人,后来去了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这是一所没有搬迁的学校。第二次会是会,我是我们省上会名。这一年,我高中,我在大学的志愿表上填的是国立大学(今大学)边政学系。当时边政学系刚成立,学什么呢?是人类学、民族学、古代史、原始社会、村民社会、古等课程。我那个时候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后来做了古,才知道还真是学对了。1948年,我在边政学系还没有,乱了,我主动留下担任助教。正好那一年浙江大学招,我拿了自己的一篇和单到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去面试。教授民族学的教授都认识我,这样,我到浙江大学读起了。我在浙江大学人类学系读书的时候,夏鼐先生教古学,吴定良先生教体质人类学。1949年中华共和国成立,夏鼐到了学院(1977年改属会科学院),古研究所也成立了。那个暑后,我跟夏所长说,让我到北京的古研究所去,因为我学的那些东西,在古方面都能用上。古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是雏形,但也红得很,苏联派到中国的专家中,排在位的是古学家,他们致力于挖掘殷墟。当时古工作地位很高,也很重视,把它作为人类学物质主要的组成部分。很快,我的古生涯正式开始了。激情半坡半坡遗址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那是1954年,第三届古工作人员训练班选择在西安地区进行田野实,我参加了训练班,并负责田野实辅导工作。我实的地点在东郊基建区,那个时候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基建区会发现半坡这么重大的遗址。田野实大约是9月份开始的,先发掘墓葬,再发掘遗址。那次我们改变了工作方法,采用探方法,大面积揭露,并以层位、层次向下发掘,所有迹象出现时均保留不动,以待全范围揭开后,再观察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第二步的发掘计划和方法。是用这种方法,我们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倒塌的圆形房子和一座较大的方形房子的残迹,以及其他房屋建筑遗迹,迹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我们次揭露出完整的史迹,与过去打探沟、切成条条的分割方法大为不同,大家都觉得探测方法用得对,收获很大,都很高兴。在举办结业典礼时,北京文物古界的同志都来了。我记得裴文中先生还说:“这个方法发掘遗址好,过去打探沟把整体房屋都‘切切糕’,切掉了。石兴邦这次做得不错。”裴文中先生看了当时半坡出土的器物后,认为这些东西有些怪,是否是仰韶还不能确定。直到1955年5月份,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类型后,我们才确定这个遗址属于仰韶庙底沟类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