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 心理学 孙晓军
  •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 心理学 孙晓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 心理学 孙晓军

18.2 4.8折 38 全新

库存49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晓军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7211239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38元

货号701_9787572112393

上书时间2024-04-27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研究概述/11.1同伴交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

1.1.1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1

1.1.2同伴交往的测量/3

1.1.3同伴交往的相关理论/10

1.1.4同伴交往的研究现状/15

1.1.5同伴交往研究的局限与不足/22

1.2心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4

1.2.1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24

1.2.2心理理论的测量/25

1.2.3心理理论的相关理论/28

1.2.4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34

1.2.5心理理论的外研究现状/37

1.3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7

1.3.1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47

1.3.2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50

1.3.3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相关机制的探讨/52

1.3.4 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关系研究的局限与不足/56

第二章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后效:基于横断、纵向和跨

研究的视角/58

2.1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58

2.1.1问题的提出/58

2.1.2研究方法/59

2.1.3研究结果/61

2.1.4关于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讨论/76

2.1.5关于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小结/80

2.2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81

2.2.1问题的提出/81

2.2.2研究方法/85

2.2.3研究结果/87

2.2.4关于同伴交往与孤独感关系的讨论/99

2.2.5关于同伴交往与孤独感关系的小结/104

2.3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中美跨比较/105

2.3.1问题的提出/105

2.3.2研究方法/106

2.3.3研究结果/107

2.3.4关于同伴交往与孤独感跨比较的讨论/112

2.3.5关于同伴交往与孤独感跨比较的小结/116

第三章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117

3.1心理理论测量工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117

3.1.1问题的提出/117

3.1.2研究方法/118

3.1.3研究结果/120

3.1.4关于心理理论测量工具编制的讨论/123

3.1.5关于心理理论测量工具编制的小结/125

3.2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126

3.2.1问题的提出/126

……

5.1.2同伴交往障碍的表现形式/196

5.1.3同伴交往的干预方法与技术/198

5.2心理理论的干预/200

5.2.1心理理论的作用/200

5.2.2心理理论缺陷的表现及类型/204

5.2.3心理理论的干预方法与技术/209

参文献/227

附录/267

同伴提名问卷/267

友谊质量问卷/268

社交自我知觉问卷/269

孤独感问卷/270

班级戏剧量表/272

自编童年期心理理论测量工具(节选)/275自编童年期心理理论训练工具(节选)/278情境故事/281



内容简介:

本丛书围绕网络时代的青人格发展这一主题,基于长期追踪研究数据库,深入探索了同伴交往背景下,心理理论、社交自我知觉、社会创造等人格相关变量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等的理论、现实与发展问题。本书主要探讨了童年青期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间存在的复杂的因果联系,通过横断研究、纵向追踪和干预训练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和影响以及心理理论的发展。在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提出了同伴交往和心理理论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并结了对同伴交往和心理理论的干预方法。

作者简介: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院长。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网络心理学。长期以来和研究工作聚焦于青社会与人格发展、青网络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察技术环境和变迁影响人的发展的机制。主持建立了“青网络心理与行为”。共发表ci/ci和cci300余篇;主持建构了中国青人格发展数据库,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开发青网络素养系列课程。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精彩内容:

章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研究概述1.1同伴交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1.1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同伴交往包含同伴和交往两个层面,同伴指的是与相处的、与之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张文新,1999),交往则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等。同伴交往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个体之间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及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对于这义,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同伴交往是一种行的关系,交往双方是等、互惠的,这不同于个体与家长或年长者间的垂直交往。(2)同伴交往的双方一般都具有共同目的或共同利益,因存在共同目的或共同利益,个体之间更乐于相互沟通。(3)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心理理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个体认识社会规则、学社交技能和策略,对个体的社会与人格发展、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欣德(hinde,1987)提出,同伴交往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个体特征水、人际交互水、双向关系水和群体水。这四个层次分别代表了社交复杂的不同程度,且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个体特征水上的同伴交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影响同伴交往质量的气质类型、格特点及社会认知水、社交技能和策略等因素,诸如外倾、宜人、责任心、心理理论、社会技能、社交自我知觉(自我概念)等变量都隶属于这一水。例如,研究表明,对同伴的尊重观念与其同伴关系、友谊质量密切相关,他人取向的尊重观念不仅有助于与同伴顺利交往,而且有助于提高其友谊质量(周宗奎,张春妹,amp; yeh hueh,2006)。游志麒、周然和周宗奎(2013)研究也发现,个体对同伴接纳的知觉准确越低,越容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社交退缩行为,这一结果表明的社会自我知觉是影响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人际交互水的同伴交往是一种双向的行为,个体相互实施简单的行为不能称为交往,因为在互动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是彼此依赖的,一方的行为既是对另一方行为的反应,又是另一方继续行动的刺激或线索(rubin,bukowkiamp;parker,1998)。在实际研究中,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亲社会行为、行为等一系列社会行为变量都属于这一水。例如,孙晓军、张永欣和周宗奎(2013)研究发现,的攻击行为能够预测其受欺负的可能,这表明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欺负来惩罚具有攻击行为的,以实现同伴交往的等和互惠,促进同伴关系的正常发展。双向关系水的同伴交往则建立在互相熟识的基础上,因此,个体间以往的互动经验及其对互动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到互动的实质和过程。这一水的同伴交往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反映了个体间的情感联系。友谊是这一水的典型变量。赵冬梅、周宗奎、孙晓军等(2008)的纵向研究发现,的互选友谊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攻击行为会对的互选友谊数量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交往是交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和期望均能够影响其同伴交往质量。群体水的同伴交往是指出于共同兴趣或处于相同环境下自发形成的或正式形成的群体中个体间的相互交往,群体中每一名成员都会与他人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