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馆藏书】

内容页干净,无笔记,无划线,书脊处有一书钉,不影响阅读。

70 八品

仅1件

吉林长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丹 著;程光炜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3-1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姚丹 著;程光炜 编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88668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9页
  • 字数 250千字
  • 丛书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革命中国”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存在着两种路径。一种坚持对工人、农民出身的作家的着意培养;一种坚持用无产阶级意识改造知识分子,使之创作合格的作品。《“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通过研究《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的生成,呈现了这两种路径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所能抵达的高度。
【作者简介】
  姚丹,女,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构造进程考察”等课程。著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一书,并在《现代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报纸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

一、“革命中国”的文学(文化)实践

二、通俗·表征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入学”问题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