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65 6.6折 98 全新

仅1件

上海长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巫鸿 著;肖铁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19-05-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 书脊有点压褶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巫鸿 著;肖铁 译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08554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310页
  • 字数 24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内容简介】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中讲述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作者简介】

  [美]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
  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展览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编撰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肖铁,北京人,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译有《大教堂》(卡佛),有长短篇小说若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读碑图》
—碑与枯树
拓片:废墟的替身
—碑与拓
—作为废墟学的碑帖鉴定
—作为遗物的拓片
迹:景中痕
—神迹
—古迹
—遗迹
—胜迹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描绘中国废墟
—“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暴行的庆典
—见证战争罪行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小城之春》
—《自白——给一座废墟》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作为自传的废墟
—废墟中的图像
—拆迁计划
—与城市对话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 书脊有点压褶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