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片封面处有笔印 内页全新

45 4.6折 9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善标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3-23

有知友墨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善标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9-08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39471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9页
【内容简介】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共分三辑。一辑: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第二辑: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第三辑: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另有一篇附录《香港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的回顾》。作者从报纸副刊入手,从以上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以及众多的香港作家。
【目录】
序论:副刊・文学・香港
第一辑 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
从香港《大公报・文艺》编辑策略的本地面向检讨南来
文人在香港的“实绩”说
一、引言
二、“后方烦闷”的驱除
三、“挑战”香港文艺青年
四、结语:香港的可能
香港《立报》主导权问题重探
一、引言
二、关于《立报》在香港的复刊
三、关于香港《立报》的核心人员
四、诠释权的竞争
五、结语
抗战时期南来香港文化人的国家想象与在地关怀
――萨空了主编香港《立报》“小茶馆”副刊的个案
一、引言
二、“向‘下’走”到香港的“小茶馆”
三、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失落
四、《懦夫》的私人世界
五、结语
文艺与抗战
――叶灵凤主编香港《立报・言林》的侧面观察
一、引言
二、保持光荣的传统
三、“抗战八股”与公式化写作
四、读书者的立场
五、自由表达的限度
六、另一个园地的吸引力
七、结语:武器与改造

第二辑 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
1940、1950年代之交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版的青年文化教养
一、引言
二、“学生园地”概貌
三、回避政治?
四、左翼和左翼以外
五、结语
1940+1950年代之交《华侨日报》两个学生“园地”的青年文艺培养
一、引言
二、政治与非政治内容
三、编者与论争
……
第三辑 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
附 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