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市史9787559460004 薛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京城市史9787559460004 薛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88.3 6.4折 138 全新

库存7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冰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60004

出版时间2022-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38元

货号R_11352266

上书时间2023-11-16

大墨无疆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商品描述
 引 言:重现南京城市生长图景 说起南京的历史图景,大家会想到宋代的《金陵图》,明代的《南都繁会图》。那都是同一时间的空间图景。这本书为大家展示的,则是同一空间的时间图景,也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1988 年,一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江宁湖熟镇的梁台上,可以捡到石斧和铜箭头,我当即决定与他一起远征。我们前后去过三次,后一次是 1991 年的秋天,在那场号称不遇的大洪水之后,梁台的文化土层已被抗洪大军挖掉了一多半,筑到了不远处的大坝上。无论作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还是传说中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的遗址,这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已不复存在。 在梁台上下,我们捡到过鬲足、纺轮、网坠,鹿角和兽牙化石,石刀的残片和青铜箭头十米高的梁台土层中,夹有大量蚌壳、螺壳等水生动物化石,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走下梁台,沿着田间的小路,走到不远处的小河边,伸手掬起清澈的碧水,想象如流水一样逝去的时光。三四千年前,为南京的先民提供生存基础的,是这条看不出一点沧桑痕迹的河流吗?从水边到台地,是他们的世界了吗?他们会怎样对待这世界的同类与异类?他们又是怎样度过那漫无边际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呢? 单凭我在梁台捡拾的历史碎片,要想重现先民生活的完整图景,实在太困难了。 十八年后,当我试图勾勒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长与变迁历程时,我仿又置身于当年的梁台之下。应该说,这次所面对的题目难度更大。因为,城市文明兴起程,同样是以一种不稳定的、极易变化的形式展现,只有在时间流逝中沉淀下来的片段,或被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的场景,才能为后世所知。二千五来,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盛时衰、屡毁屡建,历了太多曲折和风波。像长江大河,谁能分辨得清,它的某一滴水是来自哪?像一幅油画,不断地被人修饰、增添、改作甚抹去重绘,现在还有可能恢复它初的面貌并再现这变化的过程吗?我所亲历的六十年南京生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即使再加上南京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也还不足以复原它的成长历。 幸运的是,自六朝建都开始,有人在为这座城市立传。历代累积起大量的文献资料,时代越晚越丰富来,更有不少前辈学人和师长朋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贡献出丰硕的成果。这为我提供了站在巨人肩上的可能。 不过,前人对于南京城市成长历程的观察和探索,今仍不无令人遗憾之处。 首先,在代史范畴中,对于不足五的建都史,研究较多,而对 于长达二千余年的非建都史,关注不够 ;在历代建都时期,对于都城相关设施的研究较多,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环境的探索不够 ;对于城市发展形态的描述较多,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形态的思考不够 ;对于城市与居民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与城市济、城市文化相互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阐述得也不算充分。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历史资料的缺失。历代官私记述中严重的重官事轻民倾向,重政治轻济倾向,使得今人很难获取所需要的相应资料,对南京城市成长行系统研究。 其次,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发展成长,尤其是  世纪 90 年代今发生的沧桑巨变,虽然手资料保存较为完整,也不乏局部评述,但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探索,似乎还没有见到。尤其是当前,在走向“以人为本”“和谐南京”程中,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借鉴历的验与教训。这使本书的写作,具有了现实意义。 辨疑解难事,都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历史从来是叙述者的历史。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记录,表达个人的评判。 与历史是对已逝时间的记忆一样,城市实际上是对已逝空间的记忆。从表面上看,面对既有空间,城市选择“记住”什么和“忘却”什么,往往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城市的外在形态,屡屡因重大政治元素影响而发生巨变。但是,城市决不仅止于政治的范畴,它的发展,还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自然环境、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尤其是城市的基本居民,是城市得以保持其延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历史的长链上,探寻那些失落的环节,拼合那些碎裂的画面,并非没有可能。打一个不太切的比方,像我们翻阅一个人的旧相册,不但可以 地了解照片记录下的瞬间,也大致能够推测出未被摄的时光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我将尝行填,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的私史以文学作品行适度的推想,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产生之后的一中,人们面对历史造的文化名城,如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简言之,可以说是梳理旧识,充记忆,阐明新见。我希望它能为读者提供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并藉此理出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以便结既往验教训,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尤其这个城市急剧发展的时期,也需要及时予以整理结。错过时机,后人将更加难以措手。 我本是做文字工作的,来写这样一本关于南京城市演变发展的书,似乎背离了本行,也有些不自量力。但我仍然决定要把这件事做一样,能实现人类文化的积累化,二者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 我在这二者之间发生转换,也不算太离谱。不过本书二十几万字的篇幅,除了长时期的相关积累以外,断断续续地写了整整一年,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这大约是写得苦的一本书了。年以来,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发展迅猛,地域文化的意义重要,也已成为社会共识。在当前、国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软实力的的地域文化,本身是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多样,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更是城市文化不断升华的根基,培育新的城市精神的源泉。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特殊内容,也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21 世纪,江苏省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南京市也在倡导“文化强市”。完成这样一本书,也算我对生活于其间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对她的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不过,我毕竟不是城市建设与历史考的专家,所以这一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仍只是文本意义上的城市研究,是对既有的相关记录与求索,重行整合和解读。当然,我也有一点小小的野心,是希望本书中的评判与解读,能够得起历史的检验,希望本书中的某些假说或预见,能够被将来的考发掘、研究成果或城市发展的现实所证明。 08 年 5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