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文明八千年
  • 东亚文明八千年
  • 东亚文明八千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亚文明八千年

55 2.1折 258 全新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福伟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2-2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福伟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4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60323
  • 定价 25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40页
  • 字数 924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用晓畅的文字,以世界文明大潮为经络,阐述以黄河和长江为主体的东亚文明中心从诞生、成长、传承、发扬到转型的全过程,对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东亚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潮流发生的联系,以及彼此经过交流、碰撞、更新达到融和的历史作综合评述。整部作品视野广阔,将中国文明置于东亚乃至世界的大舞台上,要言不烦地叙述中华文明以及东亚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将东亚文明数千年来的辉煌成果囊括其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学问上的博古通今。
【作者简介】
沈福伟(1935—2021),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退休教授,曾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著有《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与非洲》、《中外文化因缘》、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oughout History、《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卷首语  文明的潮流1

上编  成长

第一章  东亚文明的曙光3

一、东亚的地理环境3

二、东亚文明的诞生8

三、东亚农艺的区域特色15

(一)世界农艺作物八大中心15

(二)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原生中心20

(三)稻作文化的海外传播25

四、东亚文明展示的文化社会形态之一:长江文明33

(一)长江流域的湿地农业33

(二)长江流域早期的饮食文化36

(三)长江流域早期的丝、漆、玉琢和干栏文化39

五、东亚文明展示的文化社会形态之二:黄河文明44

(一)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44

(二)黄河流域早期的饮食文化48

(三)黄河流域的冶铜工艺51

六、走进文明社会54

(一)冶金与城市的出现54

(二)玉文化和中原文明的崛起56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的古典时代65

一、夏代开创的文明中心65

二、神权与王权合一的商文明71

三、西周宗法制度下的中原文明81

四、东亚文明中心的礼俗96

第三章  东亚文明中心的三合一范式104

一、走进铁器时代的成周东亚文明中心104

二、东亚文明中心之一的夏文化区109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俗110

(二)土地私有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变化115

(三)私学兴起催发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118

(四)实施郡县地方行政,强化中央集权体制124

三、东亚文明中心之二的楚文化区126

(一)楚文化源流126

(二)楚、越争战下的文化融合129

四、东亚文明中心之三的越文化区132

(一)百越民族的形成132

(二)吴越文化的地域特色134

五、太平洋上古老的文化传递线139

(一)东海、北太平洋区139

(二)南海、波利尼西亚区149

六、南海、印度洋文化传递线151

第四章  东亚与西亚、地中海三大文明中心最早的联系157

一、商周文化与草原民族157

(一)商周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157

(二)公元前6世纪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159

二、古代西方文明大国如何称呼中国163

(一)中华文明的前哨:葱岭东侧的西周国163

(二)伊朗化的中国译名164

(三)希腊使节造访洛阳166

三、中国西南高地居民和东南亚文化170

(一)中国南方的大石文化170

(二)移民与铜鼓文化172

(三)哀牢国与中国南方棉织业基地的成长175

四、《山海经》中的亚洲地理知识179

(一)《山海经》的年代与佛教信息179

(二)《山海经》中的亚洲民族与美索不达米亚184

五、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边界188

(一)波斯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互动188

(二)文明世界中的东方与西方:亚历山大东征催发的文明旋流190

第五章  秦汉开放的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的东传194

一、秦汉帝国与天山南北政治形势的变化194

(一)统一王朝的政治体制与农牧界线的设定194

(二)最早出国考察的张骞198

(三)陆上丝绸之路200

(四)海上丝绸之路202

二、中国和大宛、康居:草原民族的传媒204

(一)汉代的西域204

(二)文化的链环205

三、中国和伊朗:文化交流的主体207

(一)汉代的安息207

(二)各显其长的中伊技艺209

四、中国和罗马:最阔绰的贸易伙伴211

(一)汉代的大秦211

(二)《魏略》中的大秦都:罗马城213

(三)罗马世界和中国文明215

五、中国和印度:海陆交通的枢纽217

(一)汉代的月氏、天竺217

(二)中印工艺交流和佛教东传219

六、东亚文明圈的形成221

(一)中国向朝鲜半岛的三次移民潮221

(二)秦汉时代的越南223

(三)永昌郡和中南半岛224

(四)徐福东渡232

(五)弥生文化时代的日本233

第六章  丝路和3—6世纪涌动的文明大潮236

一、伊朗文明与骑马民族的东进236

(一)草原帝国的迭兴236

(二)南北朝时期的交通239

二、通向拜占庭和罗马之路240

(一)中国和拂菻240

(二)养蚕和丝织的种籽242

(三)罗马和中国玻璃制造业243

三、佛教和求法运动244

(一)西天佛国:朱士行到惠生的理想国244

(二)佛典翻译和中国文学246

(三)佛教美术和中国艺坛248

四、外侨和新宗教、新文明248

(一)沙漠城镇和新宗教248

(二)北方艺术中的外来风格250

五、中外科学技术交流252

(一)天文、算术252

(二)甲骑具装252

(三)制陶技术255

(四)园艺作物256

六、东进的移民与佛教257

(一)邪马台国和亶洲257

(二)汉族移民和日本丝绸文化的肇始258

(三)佛教的东渡260

(四)百炼钢传承下的日本刀261

七、美洲航路的发现264

(一)慧深所见扶桑国264

(二)中国人首先“发现新大陆”265

八、隋朝统一全国,重振东亚文明雄风266

(一)隋和西域各国的关系267

(二)日本遣隋使和飞鸟文化269

(三)林邑、赤土和印度文化271

第七章  世界三大宗教文明与东西方文化融通273

一、世界三大宗教文明的形成273

(一)欧洲基督教的分化273

(二)伊斯兰教的兴起275

(三)成为佛教文明中心的中国佛教276

二、大唐帝国的政体279

(一)大唐盛世的国疆与政区279

(二)大兴学校,更新儒家教育284

(三)推进科考下的职官制度287

三、礼法并治下的唐律293

四、唐代礼俗与节令300

(一)五味与食疗300

(二)面目一新的酒菜花果303

(三)茶饮成风311

(四)饮食文化的高峰期312

(五)唐代市井风俗318

五、唐代的交通线325

(一)安西—西域道325

(二)安南—天竺道326

(三)广州—海夷道326

(四)对日交通和日本遣唐使328

(五)唐代的对外窗口:敦煌和广州329

(六)亚洲文明的中心:长安331

六、伊斯兰世界与东亚文明333

(一)乌玛耶时期与唐朝的关系333

(二)阿拔斯时期与唐朝的关系334

(三)中国工艺与伊斯兰文明335

(四)阿拉伯炼丹家337

(五)阿拉伯香药338

七、唐和拜占庭及非洲339

(一)唐和拜占庭339

(二)杜环和唐代的非洲知识341

八、唐和印度342

(一)中印文化使者玄奘342

(二)王玄策的业绩343

(三)印度天文学和瞿昙监344

(四)印度医药和技术345

九、唐代东亚文明的繁荣346

(一)唐和新罗佛教文化的交流346

(二)唐代的新罗侨民348

(三)日本遣唐学生、僧侣和大化革新349

(四)鉴真东瀛传律、传艺352

(五)白居易和日本白体诗353

(六)日本文字的诞生354

十、中印文化交替影响下的东南亚各国356

(一)安南、环王356

(二)真腊357

(三)骠国358

(四)堕和罗359

(五)诃陵、佛逝360

第八章  跨进中国的航海世纪362

一、宋代的海洋外交362

(一)高丽362

(二)日本364

(三)交趾、占城365

(四)真腊366

(五)麻逸367

(六)渤泥367

(七)三佛齐、阇婆、蒲端368

(八)马来半岛各国370

(九)蒲甘371

(十)天竺、注辇371

(十一)大食373

(十二)俞卢和地374

(十三)拂菻376

二、宋代海外贸易的兴旺377

(一)宋代的海港377

(二)丝绸的海外市场383

(三)海上陶瓷之路384

(四)宋代五大进口货物387

三、东亚地区文明的互动389

(一)北宋日僧入华巡礼389

(二)南宋禅宗东渡391

(三)日本宋学的兴起393

(四)王氏高丽与宋文化394

(五)越南的文化革新396

四、中国三大发明在海外398

(一)航海罗盘398

(二)造纸与印刷术399

第九章  欧洲将目光转向东方世界402

一、迅速拓展的世界402

(一)从十字军东征到蒙古西征402

(二)世界三大文明的实地见闻404

(三)汪大渊考察的海外文明406

二、元代中国社会的变迁408

(一)激荡变化中的中国社会408

(二)道教的全盛时期414

三、元与亚非国家的通使和文化交流417

(一)杨庭璧出使马八儿、俱蓝417

(二)元与麻喏巴歇的关系418

(三)元与缅甸419

(四)周达观真腊见闻420

(五)中泰关系的新纪元421

(六)元与东非国家的通使422

(七)元与高丽423

(八)元与越南424

四、元帝国和钦察汗国425

(一)钦察汗国和中国文化425

(二)元代的钦察人427

五、元帝国和伊儿汗国430

(一)伊儿汗国和中国文化430

(二)元代的伊朗人、阿拉伯人433

六、元帝国与地中海世界435

(一)阿耽出使法里郎与阿鲁乾伯国435

(二)元与马木鲁克的文化交流437

(三)元与罗马教廷439

七、风靡亚非欧三大洲的中国丝绸和瓷器441

八、中国文明在欧洲的曙光444

(一)造纸与制瓷444

(二)化学与火器444

(三)地图、山水画445

(四)活字印刷446

下编  新潮

第十章  明帝国与三大洋联通后的文明大潮451

一、明代政治体制与社会452

(一)君主极权的政治体制452

(二)长江经济带主导海洋贸易发展459

(三)四大城市群的兴起465

二、处在海洋文明新潮下的东亚文明471

(一)新形势下的朝鲜471

(二)越南与大明文化475

(三)日本遣明船和勘合贸易477

(四)室町幕府与东山文化481

(五)日本的朱子学与汉籍和训485

(六)明人的日本趣味与寄语和歌486

(七)水墨画家雪舟的江浙山水情结488

(八)陈元赟和日本文化495

(九)朱舜水和水户学派496

(十)中国美术与日本黄檗文化497

(十一)东皋禅师与日本琴学中兴505

(十二)《剪灯新话》和日本翻案小说511

三、中国帆船探测好望角航路518

(一)郑和宝船队开创的大航海时代518

(二)《郑和航海图》上的非洲针路521

(三)探测大西洋524

四、明和伊斯兰世界的交往527

(一)明和伊斯兰文明527

(二) 地中海西部的鲁密国和日落国531

五、南洋华侨和文化移植535

六、中国和走向世界的欧洲538

(一)来自地中海的阿速与沙哈鲁使节538

(二)中葡通使与澳门开放对欧贸易540

(三)天主教开教中华:从利玛窦来华到卜弥格出使罗马542

(四)卫匡国编制中国地图、报道中国现状545

七、通向美洲的太平洋丝绸之路547

(一)漳州、马尼拉、墨西哥帆船贸易线547

(二)中国风尚初渡美洲548

八、折扇的环球风行:从中国、日本到美洲、欧洲549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西学的吸纳与欧洲的中国文化热561

一、清初政治形势与督抚合一的行政建置561

二、康熙帝和西方文明564

(一)西洋新历和西方传教士564

(二)康熙帝和法王路易十四565

三、18世纪的中西文明观567

(一)莱布尼兹的中西观567

(二)欧洲探索中国文化、科学568

(三)中国历史纪年启发欧洲人重新思考人类的起源570

(四)樊守义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考察574

(五)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中国观575

(六)中国君主政治在西方的鼓吹576

四、洛可可时期的中西艺术和文学577

(一)华瓷展现的艺术天地577

(二)茶文化和欧洲社会579

(三)英华庭园和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580

五、乾隆帝和西方文明582

(一)乾隆宫廷中的西洋技艺582

(二)英使马卡尔尼和西洋科学仪器实展583

六、进入转折时期的东亚文明585

(一)华人移民和日本文化585

(二)本草学在日本586

(三)中朝文学和文人学者的交谊587

(四)越南顺化的建设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588

七、中国和俄国文明的接触589

(一)北京的俄国传道团589

(二)中俄文学的早期联系590

八、美国和中国文明的初会591

(一)中美关系的发端591

(二)茶文化在合众国的流行592

第十二章  清代后期转向工业化的中华文明与日本的崛起594

一、工业化与海洋文明的链接594

(一)飞剪船与构建环球贸易体系594

(二)涵盖世界的茶文化597

(三)从造船业启动中国的工业化600

二、基督教传教士推动西潮进中国603

(一)传教与开埠603

(二)国际知识与新闻的传媒605

(三)西医与洋学堂起着推动中国沿海城市与欧洲文明接轨的杠杆作用608

(四)李善兰和传教士在上海合作译书,开启传播新知识的发动机615

三、西学在论争中推进620

(一)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620

(二)天演论与民权思想的张扬624

(三)科举制度的没落627

四、边疆危机下赴华探险的外国考察团628

(一)受到列强觊觎的中国边疆:失地与租界628

(二)欧洲列强派考察团在中国搜集科学情报(1856—1914年)629

五、千年古物遭遇浩劫,流失海外631

六、日本率先在亚洲实现工业化634

(一)江户幕府的锁国政策634

(二)打开国门以后各藩呼吁引进议会政治制度640

(三)明治维新与民权运动的兴起644

(四)日本产业革命的成功648

七、中国转向日本追赶西潮652

第十三章  19世纪以来海外华人与文明新潮657

一、清代后期东南亚华侨社会658

(一)西方殖民统治下的海外华人658

(二)兰芳公司和西加里曼丹华侨社会660

(三)19世纪东南亚契约华工661

二、在美洲的中国侨民664

(一)拉丁美洲契约华工664

(二)华人和美国西部的开发666

三、在非洲的中国侨民668

(一)西印度洋诸岛的华人社会668

(二)华工和南非的经济开发669

四、海外华人对马来半岛的贡献671

(一)锡矿的开采671

(二)橡胶的种植672

(三)华人文化的影响673

五、中华文明和东南亚各国675

(一)印度支那三国的华人社会675

(二)水乳交融的中泰文化676

(三)缅甸的华商和华工679

(四)菲律宾华人文化681

(五)印度尼西亚的中华文化682

第十四章  百年巨变:现代化浪潮推动下风云突变的中华文明685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留学运动685

(一)修建人才培养的金字塔685

(二)庚款引发留学美国的西潮687

(三)归国留学生组成了向现代化进军的主力689

二、“实业救国”思想引领企业管理改革692

(一)“实业救国”思想与新企业的诞生692

(二)借鉴与吸纳美国企业管理学说694

(三)棉业改进推动纺织业振兴695

三、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前景696

(一)文体改革与文学革命696

(二)构筑艺术浪潮的新天地(美术、舞台、音乐)700

(三)学制改革的立与破705

四、科学与教育的国际合作707

(一)建立有自主权的国际科学协作707

(二)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710

(三)中法科学与教育合作712

(四)平民教育的推广713

(五)医学教育的国际合作717

(六)新工艺运动与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实践719

五、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世界对中国热的升温723

(一)发生在西方的东方文化运动723

(二)欧洲汉学研究的高潮727

(三)中国文化在西方日益大众化730

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推行现代化变革的智谋(1980—2016年)736

(一)全球化引领世界经济高涨736

(二)中华文明与变革的智谋743

(三)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为未来设计蓝图747

第十五章  东亚文明的世界性贡献749

一、名扬千古的丝绸文化749

二、极具艺术情趣的瓷文化756

三、造漆工艺让人间绚丽多彩763

四、造纸和印刷:古代信息技术的划时代跨越770

五、开创大航海时代的耳目:罗盘导航技术784

六、震撼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火药与火炮的研制788

七、中华武艺与兵学的辉煌成就792

八、保健饮料茶叶与中华医药的推广798

九、东方饮食文化的奇葩:中华美食806

十、独树一帜的东亚建筑与庭园艺术809

参考书目81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