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声调实验录(第二版)(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
正版图书 品相好 两天左右发货 如有着急的请不要下单
¥
15.58
1.9折
¥
82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朱晓农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晓农 著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72001345
-
定价
8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作者运用现代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次详细和系统地描写了上海话单字调和两字调的声学性质,不单描写了字调的基频,还描写了时长和音强的性质。这项研究对汉语方言调查和音系归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改进技术手段获得声调的连续性的声学数据之后,更重要的还要有离散型的音法学认知范畴,这是从实践到理论跨出的重大一步。第二版和初版相比,有了一个定义声调的音节模型,并给出一个反映听感为主的分域四度制和一个声调类型框架--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的声学数据便可在分域四度制中定型,并到调型库中去定位,从而获得自己的声调身份--调型。由此可以与其他语言/方言中的声调相比较,进而可以据此推断声调的演化之路。本书包括十一章。*章介绍上海话及其研究的背景情况,以及上海方言的内部变体,并回顾以往的研究。第二章提出一个音节模型,对上海话的音节结构作一扼要分析。根据新获取的声学材料和音节学考虑,探讨一些引起广泛兴趣的语音学和音节学问题。还讨论了音位的作用和地位。第三章交代实验程序,讨论各种对基频、相对音强和音长的归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的Log Z-score方案。第四至第八章给出上海话五个单字调的基频、音长、音强等声学数据,并加以讨论。第九章总结基频、音长、音强和元音高度的相互关系。提出用一元二次多项式刻划声调的连续性的表达方法。然后提出一个以听感为主、辅以声学数据的音法学的分域四度标调法。还给出一个声调分类系统--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实际上是所有声调语的声调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第十章处理双字调的基频和音长的声学数据。第十一章总结本项研究中有理论意义的发现,并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作者简介】
-
朱晓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研究领域包括:演化音法学、实验语音学、音系学、类型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
- 【目录】
-
目录
再版自序 iv
初版费国华序 vi
目录 i
图表 vi
例图 x
第一章 导言 1
1.1 研究目标和范围 1
1.2 关于上海方言 2
1.2.1 方言系属 2
1.2.2 内部变体 2
1.3 回顾上海话语音研究 3
1.4 回顾声调研究 3
1.4.1 标准定义的缺陷 3
1.4.2 上海声调的特征表达 4
1.5 回顾发声态研究 4
1.6 回顾音节研究 5
1.6.1 音节的重要性 5
1.6.2 音节结构的常规分析 6
1.6.3 上海话的五类音节 7
1.7 回顾非线性词几何 8
1.7.1 词几何模型 8
1.7.2 韵律词的层级 9
1.8 本项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10
1.8.1 一般理由 10
1.8.2 特定意义 11
第二章 声调在音节学中 13
2.1. 音节构造和成份 13
2.1.1. 音节结构 13
2.1.2. 声母 14
2.1.3. 韵母 15
2.1.4. 介音的音节地位 18
2.1.5. 声韵调组合 19
2.1.6. 声调:以往的记音 22
2.2. 上海话中的气声和声域 23
2.2.1 气声的语音学性质 23
2.2.2 声域不能仅以 [±浊] 来定义 23
2.2.3 声域不是辅音的属性 24
2.2.4 发声态不能是声母的属性 24
2.2.5 发声态不仅仅是辅音的属性 25
2.2.6 声域不能是元音/韵体/韵母的属性 25
2.2.7 声域不能作为韵律词的属性 25
2.2.8 声域隶属于音节,但直属于声调 26
2.3. 声调的属性与构造 26
2.3.1 声调作为音节的直属成份 26
2.3.2 声调的三个直属成份 26
2.3.3 发声态作为声域的语音实现 27
2.3.4 标写声调的分域四度制 27
2.4. 音位的功能和局限 27
2.4.1 引言 27
2.4.2 上海话音位处理的麻烦 27
2.4.3 求音位的三种取向 28
2.4.4 小结 29
2.5. 小结 30
第三章 方法和程序 49
3.1 实验程序 49
3.1.1 测试字表 49
3.1.2 发音人 49
3.1.3 录音 50
3.1.4 声学仪器和测量步骤 50
3.2 基频归一化 51
3.2.1 引言 51
3.2.2 六种基频归一化策略 52
3.2.3 标准指数和离散系数 53
3.2.4 定义频域的策略 53
3.2.5 选择用于归一化的采样点 (标准点) 54
3.2.6 再论半音LD转换法 55
3.2.7 对数z-score法与线性z-score法比较 56
3.2.8 LZ转换法的参数和步骤 58
3.3 拱度成份和声调目标 58
3.4 音强的归一化 59
3.5 时长归一化 60
3.6 小结 61
第四章 阴平T1的声学性质 49
4.1 时长 49
4.1.1 引言 49
4.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49
4.1.2 时长和性别 51
4.1.3 时长归一化 52
4.1.5 小结 52
4.2 基频 52
4.2.1 引言 52
4.2.2 基频高低和元音高度 52
4.2.3 调头干扰 57
4.2.4 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57
4.2.5 T1的基频 曲拱 57
4.2.6 基频分布 58
4.2.7 基频归一化 61
4.2.8 总结 67
4.3 音强 67
4.3.1 引言 67
4.3.2 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68
4.3.3 音强形状 73
4.3.4 音强分布 73
4.3.5 音强归一化 73
4.3.6 基频和音强 74
4.3.7 小结 75
第五章 阴去T2的声学性质 77
5.1 时长 77
5.1.1 引言 77
5.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78
5.1.3 时长和性别 79
5.1.4 时长归一化 79
5.1.5 小结 79
5.2 基频 79
5.2.1 引言 79
5.2.2 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81
5.2.3 基频形状与元音 83
5.2.4 T2的基频曲拱 83
5.2.5 基频分布 84
5.2.6 基频归一化 86
5.2.7 小结 87
5.3 音强 87
5.3.1 引言 87
5.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92
5.3.3 音强形状 92
5.3.4 音强的分布 93
5.3.5 音强归一化 94
5.3.6 基频和音强 94
5.3.7 小结 95
第六章 阳去T3的声学性质 97
6.1 时长 97
6.1.1 引言 97
6.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97
6.1.3 时长和性别 98
6.1.4 时长归一化 98
6.1.5 小结 99
6.2 基频 101
6.2.1 引言 101
6.2.2 基频和元音高度 102
6.2.3 基频曲线和元音 102
6.2.4 T3的基频曲拱 103
6.2.5 基频分布 103
6.2.6 基频归一化 105
6.2.7 小结 107
6.3 音强 107
6.3.1 引言 107
6.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110
6.3.3 音强形状 111
6.3.4 音强分布 111
6.3.5 音强归一化 111
6.3.6 基频和音强 113
6.3.7 小结 113
第七章 阴入T4的声学性质 121
7.1 时长 121
7.1.1 引言 121
7.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121
7.1.3 时长和性别 122
7.1.4 时长的归一化 122
7.1.5 小结 122
7.2 基频 123
7.2.0 引言 123
7.2.1 基频和元音高度 125
7.2.2 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126
7.2.3 T4基频曲线 126
7.2.4 基频分布 127
7.2.5 基频归一化 128
7.2.6 小结 130
7.3 音强 130
7.3.1 引言 130
7.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130
7.3.3 音强形状 132
7.3.4 音强分布 132
7.3.5 音强归一化 133
7.3.6 基频和音强 133
7.3.7 小结 134
第八章 阳入T5的声学性质 153
8.1 时长 153
8.1.1 引言 153
8.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153
8.1.3 时长和性别 153
8.1.4 时长归一化 154
8.1.5 小结 154
8.2 基频 154
8.2.1 引言 154
8.2.2 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154
8.2.3 基频形状和元音 157
8.2.4 T5的基频曲线 157
8.2.5 基频分布 158
8.2.6 基频归一化 160
8.2.7 小结 161
8.3 音强 164
8.3.1 引言 164
8.3.2 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164
8.3.3 音强曲线形状 165
8.3.4 音强分布 165
8.3.5 音强归一化 168
8.3.6 基频和音强 169
8.3.7 小结 169
第九章 单字调总说 155
9.1 时长 155
9.1.1 时长和性别 155
9.1.2 时长和基频形状 155
9.1.3 元音内在时长IVD 156
9.2 元音内在基频IF0 156
9.2.1 IF0 总体差别 156
9.2.2 IF0 指数 156
9.3 基频和音强 156
9.4 连续性的声调表达法 158
9.4.1 八个同位调的二次多项式表达 158
9.4.2 声调的语言学目标 158
9.5 声调和发声态 159
9.5.1 声素系统 159
9.5.2 发声态和声域、音高的关系 160
9.6 上海话声调的类型学表达式 161
9.7 分域四度标调制 162
9.7.1 上海声调的双域五度表达 162
9.7.2 分域的必要性和四度的充分性 162
9.7.3 分域四度制的其他优越性 163
9.7.4 小结 164
第十章 两字调的声学性质 165
10.1 导言 165
10.1.1 连调概说 165
10.1.2 实验程序 168
10.2 两字调时长 169
10.2.1 引言 169
10.2.2 前字调时长 172
10.2.3 词间C2的时长 173
10.2.4 后字调时长 174
10.2.5 整个两字调的时长 175
10.2.6 时长的归一化 176
10.2.7 时长和重音:前后字调的时长比较 178
10.2.8 两字调和单字调的时长比较 179
10.2.9 总结 180
10.3 两字调基频 181
10.3.1 引言 181
10.3.2 前字为T1的两字调基频 191
10.3.3 前字为T2的两字调基频 192
10.3.4 前字为T3的两字调基频 193
10.3.5 前字为T4的两字调基频 194
10.3.6 前字为T5的两字调基频 194
10.3.7 总结 195
10.4 两字调归一化 196
10.4.1 程序和结果 196
10.4.2 观察 200
10.4.3 坐标平移 200
10.4.4 前字调的平均LZ曲线 203
10.4.5 坐标平移后的后字调LZ曲线 204
10.4.6 两字组中的陡降短调 209
10.5 两字组连调模式 210
10.5.1 引言 210
10.5.2 程序和结果 212
10.5.3 讨论 216
10.5.4 余论 222
10.5.5 小结 222
10.6 总结 223
10.6.1 两字调时长 223
10.6.2 两字调基频 223
第十一章 总结 237
参考文献 241
例图 251
省略符号和主要术语对照 258
初版道谢 25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