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L314

95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安丽哲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9

江南书签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安丽哲 著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3000734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5页
  • 字数 28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艺术人类学田野系列
【内容简介】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文字”,如何解读这些历史传承中的“文字”,是该书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运用实地观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在服饰本体方面,分别对长角苗人服饰文化特征、族源考证、现代民族服饰类型、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仪俗中的服饰、几何纹样的文化解读、传统服饰纹样制作工艺与现状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在长角苗的服饰主体方面,分别就社会性别关系与价值取向、文化教育观与服饰传承、现代长角苗大众从传统劳动中解放的愿望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文章最后总结了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安丽哲,197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韩国庆尚大学中文系,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
  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以及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民间社会对比研究”的子课题“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影像编辑与撰写工作。至今发表了《陇戛长角苗妇女的服饰文化》、《对山地文化保护的思考》、《苗族服饰纹样的生活化解构》、《古老的手工绘染技术》、《苗族服饰纹样的符号解读和文化功能》、《景德镇陶瓷行业追踪调查》等多篇论文。
【目录】
上编服饰本体研究
第一章长角苗人及其服饰源流探
第一节梭戛长角苗的空间环境
第二节文献中的长角苗及其服饰探源
第三节民间口头流传的三个版本
第四节陇戛寨长角苗家族源流探

第二章长角苗的民族服饰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现代民族服饰类型
第二节长角苗民族服饰的特征
第三节长角苗民族服饰文化特征

第三章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
第一节女性服饰的文化整合
第二节男性服饰的涵化
第三节聚居的力量

第四章礼俗中的服饰
第一节成年礼中的服饰
第二节婚嫁礼俗中的服饰
第三节丧葬礼俗中的服饰

第五章长角苗服饰中有意味的艺术符号
第一节长角苗服饰纹样的本质——艺术符号
第二节“有意味的形式”——符号传达体系
第三节长角苗人的记录符号系统

第六章长角苗服饰纹样的制作工艺及现状
第一节蜡染的制作工艺与现状
第二节刺绣的种类与工艺现状

下编民族服饰与服饰主体研究
第七章长角苗社会性别关系与服饰的传承
第一节长角苗人的性别角色
第二节长角苗妇女的婚姻与服饰问题

第八章长角苗的教育观与服饰传承
第一节长角苗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二节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节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及其对长角苗服饰的影响

第九章正在变化中的服饰观
第一节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与发展
第二节长角苗妇女视野的变化

第十章从传统劳动中解放
第一节工具的革新带来的初步解放
第二节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传统服饰何去何从结论
第一节民族服饰演变的主导方式
第二节民族服饰消亡的步骤
第三节从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研究中受到的启发

附录一长角苗服饰部位及纹样发音注音
附录二调查图表
附录三梭戛歌曲搜集整理
参考文献
专著类
期刊论文类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