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6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13.88 4.6折 30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临沂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8.00

作者冯晋祥;宋旭红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7-1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晋祥;宋旭红
  •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2
  • 版次 1
  • ISBN 9787811253887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在大学特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学特色创建的现实背景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大学特色的案例研究,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大学或大学群进行特色生成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更为深入地探寻大学特色的生成机理和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大学特色的本质意义,着力总结大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明晰我国大学特色健康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撑,探寻我国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特色

一、大学特色的概念

二、大学特色的属性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优质性

(四)发展性

三、大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一)办学理念

(二)学科设置

(三)人才培养

四、大学特色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校长

(二)大学教师

(三)大学学生

五、我国大学特色创建的现实背景及其影响因素

(一)我国大学特色创建的现实背景

(二)影响我国大学特色形成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 哈佛与耶鲁:大学特色的两种模式

一、哈佛的建立与创新,耶鲁的建立与保守

(一)哈佛的建立与锐意创新

(二)耶鲁的建立与传统守护

二、哈佛的课程改革与耶鲁的自由教育

(一)哈佛的四次重大课程改革

(二)耶鲁对自由教育的捍卫

三、哈佛文化与耶鲁精神

(一)哈佛文化

(二)耶鲁精神

四、哈佛与耶鲁迥然不同之大同

(一)坚守学术自由

(二)校长重视大学教师的质量

(三)以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

(四)大学发展的国际化视野

 

第三章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大学特色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一、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创新

(一)包容各种学问,倡导学术争鸣

(二)兼收西方大学传统不同模式,并蓄地域文化精华

(三)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二、"大师之谓"的学术组织创新

(一)大学是大师云集之所

(二)良性传承的教师结构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学术规律的尊重与学术尊严的维护

(四)教授治校的学术管理与学术传统

(五)外部扶持政策与大学教授社会声望的提高

三、"研究之所"的学术体制创新

四、学术独立与中国"士"精神的珠联璧合

 

第四章 我国行业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一、行业性大学

二、行业性大学与行业之间的渊源关系

(一)依附:行业主菅的办学管理体制(1949~1997)

(二)解构: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形成(1998~2000)

(三)重构:在服务与支持中建立新型互动机制(2001年至今)

三、行业性大学的特色

(一)行业性大学依托行业形成办学优势

(二)行业性特色是行业性大学长期办学形成的宝贵财富

(三)行业性大学的特色发展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

四、案例分析:山东交通学院的行业特色

(一)1956~1999:交通行业主管部门主导

(二)1999~2006: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

(三)2007年至今:行业支持与为行业服务的互动机制

(四)行业特色的守护与发展

 

第五章 办学自主:大学特色形成的前提

一、办学自主是大学特色生长繁盛的土壤

二、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政策的变迁

(一)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政策变迁大致历经的阶段

(二)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政策的评价分析

三、山东省高校办学自主的问卷调查

(一)办学自主权有所扩大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四)问题及其分析

四、办学自主:政府与大学责任的共同担当

(一)自主办学:大学与政府权力关系的理论依据

(二)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

 

第六章 守护与创新:大学特色的本质意义

一、大学的保守与创新

二、大学特色的个性意义

(一)大学特色是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

(二)大学特色是不断创新的产物

(三)大学特色是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形成的不同变式

三、我国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尊重大学自身规律,使大学特色建立在大学本质特征之上

(二)充分发挥大学校长在提升办学理念中的作用

(三)拥有一个持久而共同认可的发展目标

(四)优化资源,将大学发展目标转化为生机勃勃的办学实践

(五)平衡大学传统与创新,选择大学发展的最优模式和平衡点

附录 责任 情感 坚守--冯晋祥教授在离任山东交通学院院长时的大会讲话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