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季羡林自传

7 1.2折 58 八五品

仅1件

山西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仓8架3拍

上书时间2024-06-15

侗侗旧書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免争议请详见图,图片品相请买家自定,细节描述不够详细,但图片为实拍,如对品相及内容有高标准要求,请留言详询。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季羡林 著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5
  • 版次 1
  • ISBN 9787515406855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17页
  • 字数 32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
【内容简介】
  《季羡林自传》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目录】
第一章·我的童年 / 1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1
父辈们/2
每天最高的享受/3
开始认字/4
离开故乡/5
第二章 小学记忆 / 7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
进入一师附小/7
做过一次生意/9
转入新育小学/10
新育小学的校舍/11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13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15
看捆猪/18
看杀人/20
九月九庙会/23
看戏/24
学英文/25
国文竞赛/26
第一次“造反”/27
偷看小说/29
蚂蚱进城/30
想念母亲/32
第三章 中学时光 / 34
我当时并不喜欢念书。我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我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其实我根本不计较这些东西。
进入正谊中学/34
我的几个老师/37
考入北园高中/43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55
在济南高中/62
荣誉感继续作美/66
要革命/67
上国文课/68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71
第四章 清华学子 / 74
我在清华四年,有两门课对我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这两门不属于西洋文学系的课程,我可万没有想到会对我终生产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响,绝非本系的任何课程所能相比于万一。
报考邮政局/74
考入清华大学/75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77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87
第五章 教书谋生 / 89
回济南后,在我的母校——济南高中当国文教员。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在要往脑袋里装屈原、李白和杜甫。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89
小小一招/91
又长了一番见识/93
“拿到了没有?”/93
第六章 去国途中 / 95
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但是绝没有像调和鸡尾酒那样美妙。我充满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时候想得很美,有时候又忧心忡忡,在各种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的第一次大抉择、大冒险。
天赐良机/95
在“满洲”车上/101
在哈尔滨/104
过西伯利亚/109
在莫斯科/114
第七章 德国十年 / 119
终于又来到哥廷根了。这以后,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里会有一段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我平常是喜欢做梦的,而且我还自己把梦涂上种种的彩色。最初我做到德国来的梦,德国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
想国。
初抵柏林/119
哥廷根/130
道路终于找到了/132
怀念母亲/140
两年生活/143
章用一家/147
汉学研究所/15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56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159
大轰炸/167
在饥饿地狱中/171
山中逸趣/175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179
德国的老师们/183
学习吐火罗文/191
女房东/197
反希特勒的人们/204
伯恩克(Boehncke)一家/207
迈耶(Meyer)一家/210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213
盟国/222
优胜记略/224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226
别哥廷根/231
第八章 滞留欧洲 / 238
我在这里生平第一次见海。我常嘲笑自己:一个生在山东半岛上、留洋十年而没有见过海的人,我恐怕是独一份儿了。现在我终于洗刷掉这个嘲笑,心里异常兴奋。而大海那种波涛汹涌、浑茫无际的形象,确使我振奋不已。
赴瑞士/238
在弗里堡(Fribourg)/241
同使馆的斗争/250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254
第九章 游子归途 / 257
上海,这真是中国地方了。自己去国十一年,以前自己还想象再见祖国时的心情。现在真正地见了,但觉得异常陌生,一点温热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是自己变了么?还是祖国变了呢?
船上生活/257
在西贡/262
回到祖国的怀抱/267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48) / 274
当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教员不过五人,学生人数更少。如果召开全系大会的话,在我那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系主任办公室里就绰绰有余。我开了一班梵文,学生只有三人。其余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个学生也没有。
思想斗争/276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278
出路的表现/282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288
第十一章 在北京大学(1949~1965) / 290
我作为一系之长,一度成为一部分学生攻击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几次紧急的场面。幸而教育部一位副部长亲自参加了处理工作,并派一位司长天天来北大,同我一起面对学生,事情才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也就算是过了关,从此成了“逍遥派”。
眼前充满光明/290
陷入会议的漩涡/292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295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300
政治运动/302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305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 308
在牛棚里已经待了一段时间。自己脑筋越来越糊涂,心情越来越麻木。这个地方,不是地狱,胜似地狱;自己不是饿鬼,胜似饿鬼。如果还有感觉的话,我的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别人看自己是这样,自己看自己也是这样。
从社教运动谈起/308
1966年6月4日/312
对号入座/323
快活半年/329
自己跳出来/339
抄家/351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362
千钧一发/373
劳改的初级阶段/383
大批斗/396
太平庄/405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412
牛棚生活/417
牛棚转移/459
半解放/466
在延庆新华营/470
完全解放/472
翻译《罗摩衍那》/473
一个小插曲/475
一幕闹剧/477
恢复组织生活/480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 482
在这样优越的政治大气候中,我的学术研究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从1978年一直到今天的20年中,我的研究成果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政治环境/482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483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 / 488
像我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差不多就是文不如司书生,武不如救火兵。手中可以耍的只有一支笔杆子。我舞笔弄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不能说一点儿东西也没有舞弄出来,但毕竟不能算多。我现在自认还有力量舞弄下去。我怎能放弃这个机会呢?
死的浮想/488
辞“国学大师”/490
辞“学界(术)泰斗”/492
辞“国宝”/492
“夫子自道”/494
对未来的悬思/502
难得糊涂/504
我不能封笔/506
附录·季羡林年谱 / 50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