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
  • 大萧条
  • 大萧条
  • 大萧条
  • 大萧条
  • 大萧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萧条

88 八五品

仅1件

山西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伯南克 著;宋芳秀、寇文红 译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仓21架3排

上书时间2022-07-15

侗侗旧書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免争议请详见图,图片品相请买家自定,细节描述不够详细,但图片为实拍,如对品相及内容有高标准要求,请留言详询。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伯南克 著;宋芳秀、寇文红 译
  •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5410420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金融瞭望译丛
【内容简介】
  《金融瞭望译丛·五年珍藏版:大萧条》收录了本·S.伯南克(与其合作者)从1983—1996年撰写的9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围绕着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各种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展开研究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者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大萧条(5年珍藏版)》第一部分为“综述”,包括第1章。作者指出1980—1995年这15年间学术界在大萧条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许多进展,最重要的进展是从以前主要研究美国的情况转向进行国际比较,强调了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对理解大萧条、甄别全球大萧条根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货币和金融市场”,包括第2章至第4章。第2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研究大萧条时期的金融危机(包括债务人、银行及其他贷款人的破产)是如何导致产出下降的,1983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
  第3章着眼于大萧条时期的金本位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第4章通过分析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和货币收缩之间的各种传导机制,确定各国价格下降和货币存量下降的特定根源,并为大萧条时期影响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因素的生效时间和相对重要性提供量化的证据。
  第三部分是“劳动市场”,包括第5章至第9章。第5章研究劳动市场上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变化在二战前和二战后的差异及原因。第6章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厂商当对劳动的需求很低时,实际工资却在上升?为什么即使实际工资上升,通货紧缩仍能降低劳动供给?第7章是全书最短的一章,只有短短几页,内容却很丰富。作者为了破解20世纪80年代欧洲普遍存在的高失业中的三个谜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工资之间的三个问题。第8章探讨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事实——劳动的短期回报递增(SRIRL)产生的根源。第9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审视关于名义工资黏性在大萧条时期的作用的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本·S.伯南克,现任美联储主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获得过Guggenheim和Sloan学术奖。作为一位经济学家,伯南克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深入分析使他声名鹊起。他的主要著作有《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伯南克挂帅的美联储在金融海啸之中扬起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樯橹,让美国经济“避免了另一次大萧条”(奥巴马语)。伯南克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
【目录】
第一部分综述
第1章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一个比较分析
1.1总需求:金本位制与全球货币供给
1.2总供给:名义调整的失败
1.3结论
附录: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货币和金融市场
第2章金融危机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的非货币影响*
2.1金融崩溃:一些背景材料
2.2危机对信贷中介成本(CCI)的影响
2.3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表现
2.4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
2.5金融危机的持久性
2.6国际方面
2.7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大萧条中的金本位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一个国际比较
3.1引言
3.2金本位制与通货紧缩
3.3通货紧缩与萧条之间的联系
3.4两次大战之间的银行业与金融危机
3.5回归结果
3.6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大萧条中的通货紧缩与货币收缩:一个简单的比率分析
4.1产出、价格和货币的变动:总体评述
4.2一种对价格和货币存量变动进行分解的方法
4.3价格/货币比率的变动情况
4.4货币存量的变动
4.5结论
附录: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劳动市场
第5章行业劳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战前与战后的比较*
5.1引言
5.2前人的工作:一些规律和谜团
5.3数据
5.4一些基本的统计结果
5.5频域分析
5.6时域分析
5.7四次大的经济衰退
5.8结论
附录: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第6章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每周工作小时数和收入:对八个制造行业的分析
6.1工人的供求和每周工作小时数:一个模型
6.2实证应用
6.3一个动态的劳动供给方程
6.4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7章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工资:对欧洲的启示
7.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业的动态变化
7.2浮动的、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7.3实际工资“刚性”
7.4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顺周期的劳动生产率与各种经济周期理论: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证据
8.1导言
8.2对SRIRL的各种解释:一个一般框架
8.3数据
8.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SRIRL
8.5技术冲击假说
8.6真实报酬递增假说vs.劳工窖藏假说
8.7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大萧条中的名义工资黏性与总供给
9.1引言
9.2大萧条中的总供给:Eichengreen—Sachs的证据
9.3大萧条时代的总供给关系:新的估计
9.4结论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