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

签名本

120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厚均 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6-2

上书时间2024-05-22

晓荷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厚均 著
  •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6
  • 版次 1
  • ISBN 9787535142320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7页
  • 字数 218千字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绪论”、“历史”、“革命”、“英雄”、“史诗”和“结语”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学术背景并对本书所涉及的主要理论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概括。本论题的提出,是在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的关于民族国家想象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话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试图将这一话题引向具体与深入。本文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包括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认为,所谓“民族国家”应该从现代政治意义上去理解,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首先在英国、法国而后向全世界蔓延的一种社会形态,强调的是共同政治组织的整合与协作。既然是一种整合与协作,就意味着其中包含着想象的成分,特别是在现代化背景下,这种共同政治组织甚至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是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家安德森等人提出来的,他们所说的共同体想象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对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限定为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产生的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绪论指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绪论还表明了本论题的基本目标,即一方面试图在民族国家想象这样的视野中,去获取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现代性的更为贴切的理解;另一方面,企望通过这种理解来获取对整个新中国文学、甚至当代中国文学现代性把握的启迪。
  第一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认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巨大兴趣,是出于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记忆重构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重构的历史就是革命历史。从革命的历史化到历史的革命化,表明了革命历史小说在革命历史记忆重构上的不断深化。新的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与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重构的关键。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历史的重构的最终指向是对新中国现实的认同,因此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的“现在性”组织。
  第二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主题进行探讨。本章认为,革命是现代民族国家确立的基本路径,这意味着任何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都不可能脱离关于革命的想象,或者反过来说,任何关于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想象都不可避免地构成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革命”的想象,将“革命”意识深深地嵌入每一个国家成员的思想深处,从而更为牢固地将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捆绑在一起,以实现国家的进一步的现代化。革命的普遍化图景、革命的狂欢化图景、革命的仪式化图景则分别从理性认识、世俗体验以及宗教情怀等三个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这种革命意识的嵌入。
  第三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认为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所以如此重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在民族国家想象中,英雄常常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集中体现者,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形象,英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合现代民族国家的秩序。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英雄的完美品格的塑造,正是上述功能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急于获得社会的整体认同,迫不及待的宣言心理、宣言方式与宣言行为成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特征。这导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英雄言说能力的高度重视,英雄的言说本身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彤象。
  第四章则从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艺术体式上的史诗追求中来进一步理解其民族国家想象的特质。本章认为,史诗体式的追求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来说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因为史诗艺术形式与生俱来的强大的阐释功能,这种阐释功能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历史记忆的重构相契合;另一方面,史诗艺术形式在表达认同上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此外,这种史诗体式本身即具有独立的意义,不仅是新中国想象的工具或手段,本身就是新中国国家品格的形象化。也就是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体式上的巨大规模、它的洞悉一切的视角、它的英雄中心结构、它的庄重典雅的语言,本身就是伟大中国的符号化。本章还通过对几个典型作品的个案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史诗体式上的追求。
  结语部分从现代性追求的视角,在共时的和历时的两个层面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民族国家想象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就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作者简介】
杨厚均 男,1964年4月出生,湖南汨罗人。文学博士,副教授。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教于湖南理工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完成主持及参加的省以上科研项目五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四十多篇。此外还在《文艺报》、 《
【目录】
绪论 新中国文学与民族国家想象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想象

  1.关于“民族国家”

  2.关于“民族国家想象”

 三 新中国文学与民族国家想象

  1.文学与想象

  2.新中国文学民族国家想象之必然

 四 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想象

第一章 历史:现代民族国家的记忆重构

 导语: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繁荣

 一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长篇小说的叙事功能

  1.现代民族国家合法性论证与历史记忆的重构

  2.历史叙事与长篇小说

 二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

  1.革命的历史化与历史的革命化

  2.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

  3.革命历史的内在逻辑结构

 三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现在性组织”

  1.历史叙事中的“现在性”选择

  2.历史叙事中的“现在性”描述

第二章 革命:现代民族国家的本体性楔人

 导语: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本体性

 一 普遍化图景:革命的理性要求

  1.本能与自觉

  2.前台与背景

  3.来龙与去脉

 二 狂欢化图景:革命的世俗体验

  1.狂欢化与革命意识的普及与渗透

  2.全民表演图景

  3.亲昵接触图景

  4.笑谑图景

  5.暴力图景

 三 仪式化图景:革命的宗教情怀

  1.仪式化想象与宗教式认同

  2.崇拜仪式

  3.洗礼仪式

  4.新生仪式

第三章 英雄: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形象

 导语: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情结

 一 作为新中国人格化形象的英雄

  1.秩序赋予:英雄在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基本功能

  2.人格化形象:英雄在秩序赋予上的特殊方式

 二 完美的英雄与新中国理想

  1.思想崇高

  2.道德纯正

  3.形体强健

 三 “会说”的英雄与新中国的言说欲望

  1.“说”出来的英雄

  2.“说”与宣言姿态

  3.“说”的方式与英雄话语霸权的建立

第四章 史诗: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经典体式

 一 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体式的史诗追求

  1.对“史诗”体式的基本理解

  2.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史诗体式的基本特征

  3.史诗体式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二 史诗对其他体式的挤压

  1.纪实与虚构:从《铜墙铁壁》到《保卫延安》

  2.传奇与载道:从《新儿女英雄传》到《战斗的青春》

  3.自传与他传:从《青春之歌》到《红旗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