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 中国文学导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学导论

书脊破损变形 无笔迹

7 2.1折 33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志荣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l7-11

上书时间2024-05-24

云生天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志荣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36395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0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度。迄今为止,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粹依然在灌溉、滋养着中华民族数以亿计的人的心灵,而且在南亚、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的中国文学爱好者中,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具有不朽的魅力。它们无疑对人类的文明进程起到过、并且还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学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让人们更深切地享受这些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有着积极的意义。
谈起西方文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小说等,而谈起中国文学,人们老生常谈的则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学呢?这是《中国文学导论》首先应该阐明的。尽管这种定义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一部系统的研究著作,则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界定,以便保持全书讨论内容的一致性。
【作者简介】
朱志荣,男,1961年2月2日生,安徽天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1995年1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独著出版过《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西方文论史》、《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等专著多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裁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获得过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苏州前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目录】
引言
一、什么是中国文学
二、情感的价值
三、超感性的体悟方式
四、意象的核心意义
五、中国文学批评的变迁
第一章意象论
第一节意象的创构
一、象的创化
二、意的感发
三、意与象合
第二节意象创构的特征
一、融情入景
二、意为核心
第三节意象的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情景交融
三、想象的中介与比兴的感发
四、语言形式的物化

第二章雅俗论
第一节雅俗文学的历史变迁
一、诗的由俗而雅
二、词的由俗而雅
三、戏曲、小说的由俗而雅
第二节雅俗观念的变迁
一、雅俗观念溯源
二、道、禅的雅俗观念
三、重雅、重俗与雅俗共赏
第三节雅俗文学的关系
一、俗为雅源
二、雅俗互补
三、由俗而雅的历史变迁
四、通俗化与雅文学的再生

第三章风格论
第一节地域风格
一、水土差异
二、南北差异
三、差异的消融
第二节时代风格
一、社会政治风貌的影响
二、主体性情与语言形式
三、时代风气与风格消长
第三节文体风格
一、文体与风格
二、诗词风格
三、文体的细部研究
四、破体与变体
第四节作家风格
一、文如其人
二、风格与传统
第五节风格类型论
一、六朝以前的风格类型
二、唐宋时代的风格类型
三、明清风格的由繁到简

第四章文体论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变迁
一、诗、文章和文学
二、文笔之分
三、骈散之争
第二节文体的流变
一、环境与时代的影响
二、民间的影响
三、外域的影响
第三节基本文学文体概述
一、诗
二、词、曲
三、散文
四、小说
五、戏曲

第五章结构论
第一节中国文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重在立意
二、虚实相生
三、生命意识
四、法中求变
第二节诗词曲结构
一、诗词曲的结构形式
二、诗词曲的结构特征
三、诗词曲的结构功能
第三节散文结构
一、散文结构的基本形式
二、散文结构的基本特点
三、散文结构的方法
第四节小说结构
一、小说结构的内在逻辑
二、小说结构的基本形式
三、小说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小说结构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戏曲结构
一、戏曲结构的文体形态
二、戏曲结构的文本形态
三、戏曲的结构方法

第六章语言论
第一节汉字的文学精神
一、表意性
二、人文精神与独特情调
第二节语言音律
一、诗歌语言音律
二、散文语言音律
三、语言音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言意关系
……
第七章鉴赏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