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信札 (带原信封)
  •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信札 (带原信封)
  •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信札 (带原信封)
  •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信札 (带原信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信札 (带原信封)

3800 九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萧乾

年代1991

页数1页

货号客7(4

上书时间2024-08-27

宏高书屋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大小16开
商品描述
萧乾
中国现代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方天画戟1号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笔名塔塔木林、佟荔。蒙古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2-4]
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9月,完成短篇小说《蚕》。30年代,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进入《大公报》工作。先后主编过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主持过国际问题社评。1939至1946年,出版《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1948年,作为《大公报》编辑记者,参与策划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诞生初期,编辑《人民中国》。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历任中国作协名誉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中央顾问,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里柯克小品选》。从1957年起,萧乾先后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1980年起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1983年1月,译文《培尔·金特》出版。1985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勋章。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990年,和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1994年,译文《尤利西斯》出版;年底,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出版。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1][2][4]
中文名
萧乾
外文名
Xiao Bingqian
别名
塔塔木林、佟荔(笔名)

萧乾的主要著作

砚田内外
《砚田内外》是20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
文章皆岁月
《文章皆岁月》书为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的晚年所作散杂文随笔集,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一书是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丸山昇与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文洁若夫妇的往来书信集,共收录1988年至2000年间通信三十余封,广泛涉及到萧乾文学创作、生平事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作品,中国现代文化史的诸多名人轶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联袂作序推荐。

人物经历个人生活主要作品创作特点获奖记录人物评价后世纪念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经历
1910年1月27日,萧乾出生在北京一户贫苦的蒙古族家庭,出世前一个多月父亲去世,八岁丧母,由堂姊抚养长大。[3][28]
1921年,萧乾11岁,进入洋人基督教会办的崇实小学学习,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
1926年,萧乾入北新书局兼差当学徒、接触到鲁迅作品,并开始投稿报刊。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共青团组织而被捕,不久由学校保释。[2][28]
1928年,萧乾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学校退学处分,为了躲避迫害,只好化名萧若萍远走广东潮汕,在角石中学里任国文教员,教了半年书。[2][3]
1929年,萧乾重返北京,入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学习,并从老师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上学习到了基本的文学知识,期间曾旁听美国教授包贵思(Grace M. Boynton)的“英国小说”和“十九世纪英国诗歌”课,扩展了视野。[3]
萧乾
1930年,萧乾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利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帮助国外汉学家学习汉语并口译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如曾经帮助丹麦女汉学家孟特夫人翻译了几本《东华录》以及帮助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读鲁迅的《野草》(萧乾 1978)。期间,协助美国人安澜(William D. Allen)创办《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译介中国现代文学,并开始向《辅仁杂志》《晨报》副刊等杂志投稿。[3]
1932年,萧乾在当时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的鼓励下(萧乾 2010:40)先后翻译了郭沫若的《王昭君》、田汉的《湖上的悲剧》以及熊佛西的《艺术家》三部剧作,分别发表在英文版的《辅仁学报》(Fu JenMagazine)1932年第1、2、4期上。[3]
1933年,萧乾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2]
1933年,萧乾结识了巴金。夏,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课余不断写作短篇发表。因为选修斯诺开设的“特写一旅行通讯”等课程,结识了斯诺。在他的邀请下,萧乾与杨刚、姚克等人一起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一本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集,1937年由纽约的John Day与Reynal & Hitchcock联合出版;同年9月,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短篇小说《蚕》的写作。[3][28]
1935年,萧乾从燕大新闻系毕业,先后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3]
28岁的萧乾于香港三叠泉
1937年,萧乾翻译了美国剧作家汤普金斯(FrankG. Tompkins)的《虚伪》和英国剧作家多恩(Oliphant Down)的《梦的制作者》(The Maker of Dreams)两部短剧(萧乾 1937:200—262)。[3]
1939年9月1日,萧乾离港赴欧,开始了7年的海外生涯。他先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担任讲师,1942年夏辞去教职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英国心理派小说,重点是劳伦斯、伍尔芙和福斯特三位作家。[2][3]
1940年初,伦敦的英国笔会中心邀请萧乾参加一次活动并作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演讲,当天演讲的题目是《战时中国文艺》。就在这次笔会上,他认识了汉学家阿瑟·魏礼(Arthur Waley)和著名作家一《印度之行》的作者福斯特(E.M. Forster)等人。活动中,国际笔会邀请萧乾为“笔会丛书”写一本介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书,要求简明扼要。这本书就是萧乾1941年出版的《苦难时代的蚀刻:中国当代文学一瞥》(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A Glimp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3]
1942至1944年,萧乾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广泛与英国文化界交流,以不同形式介绍中国的抗战;他出版了《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通过翻译与创作比较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五四新文学和现代中国的情况。[2][3]
1944年至1946年,萧乾以《大公报》驻欧特派员身份随盟军采访,向国内报道二战欧洲战场实况。[3]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战后,他曾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他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了《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等大量战地报道,愤怒地控诉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了当时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大小16开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