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
  • 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
  • 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

只有第一页破损 不受影响内容

28 九品

仅1件

河南安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小亚 著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19

上书时间2024-05-1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小亚 著
  •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2319382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0页
  • 字数 334千字
【内容简介】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出版发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全面铺开。但新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是否具备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知识。本书为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学与教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例如书中内容涉及了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剖析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和认识数学符号的习得规律有指导意义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对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解决问题极有帮助的顿悟学习理论、和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累积学习理论、对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培养创新意识有积极意义的发现学习理论、与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认知同化理论、对认识数学思维过程有全新意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另外,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理论、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学与教的心理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等内容,则对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指导数学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教育部高教司项目《面向2l世纪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JSl45B)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讲义曾作为国家级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的培训材料,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

   本书的理论比较深入、系统,案例也较丰富、典型。能深入联系教学实际,揭示了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数学教学的规律,实用性较强,是数学教学新手通向成功的钥匙,是数学教书匠成为数学教学专家的理论平台。

   本书是广东省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培训教材,适合中小学数学教师、各级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生、数学教育硕士、各级数学教研员、数学教育研究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何小亚,男,1964年生,贵州省荔波县人。    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数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教研中心组成员。    长期从事数学竞赛教练工作,所辅导的学生有6个次获IMO金、银、铜版。出版或参与出版著作有6部。主要从事数
【目录】
绪论: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一章 思维及数学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思维及数学思维

  第三节 数学形象思维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第二章 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第二节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第三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第四节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第四章 数学教学的本质

  第一节 数学认知结构及其发展

  第二节 学生的地位与教师的作用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五章 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学与教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 数学概念学与教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 数学原理学与教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 数学问题解决

  第一节 问题以及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三节 解决数学问题的化归策略

  第四节 数学应用题及其解答策略

  第五节 数学应用题认知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第七章 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第一节 能力和数学能力

  第二节 数学注意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节 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七节 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