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 、《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阿英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0-1-A】

288 八品

库存4件

福建福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英著

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03-30

评价39好评率 99.34%

  • 包装仔细 13
  • 发货速度快 11
  • 物流很快 11
  • 非常满意 10
  • 值得信赖 9
  • 品相不错 9
  • 价格实惠 8
  • 服务态度好 8
  • 品相超预期 7
  • 物超所值 7
查看全部评价

北极书局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
是近代文学研究专著。写于1957年,为配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而作,曾在《文艺报》上连载。
中文名称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作    者近代文学研究写作时间1957年连    载《文艺报》
目录
基本概述
近代文学研究专著。著者阿英(即钱杏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包括《晚清文学期刊述略》、《晚清小报录》、《辛亥革命书征》三部分。
内容简介
《晚清文学期刊述略》写于1957年,为配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而作,曾在《文艺报》上连载。《述略》介绍了清末主要文学杂志,从19世纪70年代的《瀛寰琐记》、《四溟琐记》等起,至辛亥革命前的《小说月报》、《南社》止,共24种。书中阐述了这些杂志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概括出晚清文学期刊发展的轮廓,从中可看到从1872到1911年40年间,文学的流派,创作的成果,以及文学运动怎样结合政治运动发展的过程。
  《晚清小报录》作于1936年。《文汇报》1956年发表。晚清小报可考的有82种。藜床卧读生《绘图冶游上海杂记》(1905),说“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的报纸,计有10种;李宝嘉《上海已佚各报表》(1906)中列举小报12种。报学史一类著作涉及尤少。作者认为这些小报“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抨击了买办、官僚以及帝国主义,奠定了晚清谴责小说发展的基础”(《引言补充》)。因而在抗战初期,著者就自己所藏著录成册,共收录《世界繁华报》(1896)、《演义白话报》(1897)、《笑林报》(1901)、《方言报》(1902)、《上海白话报》(1910)等26种。作者对每一种小报以有趣的闲话随笔,叙其大略。附录《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则扼要叙述了中国画报发展的简况。
  《辛亥革命书征》原载《学林》杂志第 6卷(1941年 4月刊)。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曾转载。这次收编,作者“就近年所得,重加删补订正”(《附编》)。《书征》分专著、史乘、诗文集、丛书、说部、杂志及附编,是有关辛亥革命书籍较齐全的书目。

阿英(1900年~1977年6月17日) ,
安徽芜湖人。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个人经历编辑
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有历史剧《李闯王》、《碧血花》等。有文集《阿英文集》等。代表作《郑成功》,《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1946 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又重视俗文学及曲艺资科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弹词方面曾著有《弹词小说评考》、《女弹词小史》等。有关小说、弹词的著述,今己搜集在《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等著作中出饭。编集的《晚清文学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著作中,都有曲艺、弹词作品及资料。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辑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他在话剧创作上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上海“孤岛”时期的创作的三大“南明史剧”确立的,包括《碧血花》(1939,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1940,又名《郑成功》)与《杨娥传》(1941),这一系列剧作在上海“孤岛”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
《碧血花》写秦淮名妓葛嫩娘为了促使留恋她的明将孙克威前往福建与唐王共图抗清大计,几欲自刎,而后与孙克威一同投奔义军,英勇抗敌。她怒斥卖国奸贼郑芝龙,表现出蔑视邪恶的凛然正气。兵败被俘后,她更是不屑于清军威胁利诱,刚强不屈,最后咬舌自尽。《海国英雄》是阿英的代表作。写民族英雄郑成功毅然与降清的父亲决裂,勇敢地承担起抗清复明的重任。歌颂了他不灰心丧气,不屈不挠,抗战到
阿英作品
阿英作品(4张)
底的刚强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杨娥传》写明末爱国女义士杨娥在丈夫殉国、永历帝为吴三桂所害之后,潜入吴府谋刺吴三桂,心愿未遂而病倒身亡的故事。歌颂了杨娥坚强执著、誓报国恨家仇的斗争精神。阿英的历史剧塑造了勇于行动,不计生死,高涨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形象,从而有力地激励着沦陷区人民顽强地同敌人作斗争。(《新编中国现代文学》闫纬 张同俊 第二十三章 国统区的戏剧)
主要作品编辑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3卷,评论)1928-1930,泰东;增订后改名《批评六大文学作家》,1932,亚东

历史贡献
阿英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太阳社"的中坚与战将。一篇《死去了的阿Q时代》,虽有着激进中的幼稚,却以惊世骇俗的否决精神,激起了文坛的震荡;左联成立,他任左联党团书记、执委会常委;中国文化总同盟诞生,他又是文总的常委兼宣传部长。他一生著述百余种,数千余万言,涉猎戏剧、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小说史、民间艺术研究、文学史料研究等众多领域。而且在不少领域,他都留有不容忽视的成就和开拓性的创举。  二三十年代,阿英高倡"力的文艺",为新生、稚嫩的无产阶级文学呐喊助威。他较早地运用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从革命功利主义的立场上阐释无产阶级文学的性质、目的、纲领、任务,并对大量作家、作品进行了立足于现实意义的评论,促成了普罗文学的高涨。他在当时评论作家之多、影响之大,堪与茅盾比肩。抗战时期及稍后,阿英以惊人的精力创作了十一部话剧。夏衍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剧本写得最多的一是郭沫若,二是钱杏邨。"特别是阿英创作的五部历史剧,鲜明的爱国主题、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荡气回肠的革命豪情,以及娴熟的艺术技巧,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时人的抗日斗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且较成功地处理了史与剧、古与今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历史剧创作在忠于史的前提下服务于现实斗争的新路子。……
《阿英传论·第一章导论:论阿英现象 》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