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1964年至1978年骨伤科论文,临床报告七十九篇——伤骨科论文汇编 ——第四辑(上下)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1978 年印 【0-1-ABCD】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建立于1958年,是包括骨科、伤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实验室在内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市级医学研究所。
¥
198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出版社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7-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叶衍庆教授与魏氏伤科开创人——魏指薪教授,于1958年7月在原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和伤科的基础上,创立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在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成立伊始,就以骨折和骨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抓手,初步建立起一套以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手段。中西医理论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大力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学科设置、发展方向、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骨科,相继成立了创伤、脊柱、骨病、手外科四个亚专业,成为我国三级学科建制最早的单位之一。先后涌现出以过邦辅、柴本甫、陶锦淳、马元璋、钱不凡、蔡体栋等为代表的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张沪生、陆辰照、杨庆铭等业务骨干,并继我国陈中伟教授开创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之先河后不久,成功完成了断手指再植。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国内最早开创了手术和辅助化疗综合治疗恶性骨肿瘤、人工椎体治疗脊椎骨肿瘤的新模式。关节内骨折撬拔复位、经皮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加压髓内钉、点接触加压钢板等治疗方法,不仅成为当时国内骨折微创治疗的一面旗帜,而且其学术观点影响至今。随着社会发展及其相应的骨科疾病谱的改变,80年代初至近年来,先后调整、增设了关节外科专业、足踝外科专业、骨内科专业、肩关节疾病专业,形成了现在的关节外科、创伤、脊柱、骨病、足外科、骨内科和肩关节外科等亚专业组,拓展和丰富了骨科临床专业内涵。
中医伤科,坚持继承和发扬魏氏伤科治疗理念和传统,在魏氏伤科传人李国衡教授精心组织指导下,带领一批年轻医务人员,在现代医学知识的支撑下,不断发掘和总结魏氏伤科在骨折、脱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学术领域的临床成果。并且,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深入探索、深刻诠释魏氏秘方“碎骨丹”、“骨科丹”对骨修复的发生机制,进而对软组织损伤、腰胯痛、颈肩痛等,创新性地提出内服、外敷、手法引导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魏氏伤科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氏治疗方法体系。
基于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长远思考,柴本甫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所内建立了骨伤科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实验室立足于临床实践的前沿,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以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性成果为依托,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骨关节疾病研究领域,现已形成了长期、稳定、系统与不断创新的研究方向和较为完善的专职研究人才梯队与技术体系,拥有从硬组织形态学、影像学、运动功能评估到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与之相配套的、总资产近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造就并为国内外输送了大批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研究并提出的创新性观点对学科发展起着促进与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合作互补的指导思想,秉承“继承传统、弘扬精粹、激励后辈”的宗旨,依靠一代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和创新进取,在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竭力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时,每年平均还承担包括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点)科研项目在内的课题10余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著学术专著40余部。作为国内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的首批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44名,硕士研究生86名。接受全国各地骨、伤科进修医师600余名,并承接了医学院校历届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及实习和来自法国里昂大学、巴黎第五大学的临床实习生的见习教学,以及全国医师继续再教育学习班的教育工作,可谓是“惠泽病家,桃李天下”。还先后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医疗协作中心、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室、上海市整体护理样板病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上海市临床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骨科学)、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骨科临场试验基地、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伤科临床试验基地及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骨科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